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玉楼春贾逢源和孙逊,《玉楼春》:高兴太早,贾逢源犯的致命错,孙逊早就看在眼里

《玉楼春》开篇:朝廷举办恩科,贾逢源进士及第高中榜眼,被皇帝赐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贾逢源雄心壮志,准备大展宏图时,却因为一份奏章惨遭当头棒喝。

剧中,黄河决堤,两岸百姓苦不堪言,为此,贾逢源特意将治水的方案写成奏疏上达天听,只要皇帝见了奏疏龙颜大悦,那他必定会得到器重,在朝中也算有了立足之地,再也不用拾人牙慧。

下属拍马屁道:贾大人深谋远虑,日后定会平步青云,我们这些人还望大人多多提携。

贾逢源莞尔一笑,心中美滋滋的。

却不成想,衙役来报,他的奏疏被驳回了,根本就没有递到皇帝手中。

贾逢源得此消息,怒火中烧,一气之下将手中的茶碗摔得稀碎,心中断定是孙逊从中作梗,埋没了他的大好才华。

这件事情极大地打击了贾逢源的事业心。

为了弄清奏疏被驳回的真正原因,贾逢源假借探望为名趁机向孙逊询问原由。

贾逢源向孙逊说道:自己的方案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耗时上都是最优选择,为何朝廷最终采用的却是张大人的方案。

孙逊老谋深算,一眼就看出贾逢源心中不愤。

孙逊叹道:你虽名为逢源,却一点不知为官之道,朝中奏疏需先汇总内阁,经内阁商议后方可呈览圣上,你倒好,想越过次序一步登天,可是太不将内阁放在眼里了。

孙逊言下之意就是贾逢源坏了官场规矩,目中无人,没有将内阁,更没有将他这位内阁首辅放在眼里。

贾逢源连忙辩解是自己一时疏忽,只因治水心切,因此才犯了忌讳。

对于贾逢源的说辞,孙逊根本不信,如果真如贾逢源所言,那满朝肱骨之臣岂不皆是酒囊饭袋,还不如他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

贾逢源此举无非就是想搏一搏,说不定“单车就变成了摩托”。

三哥认为在这件事情上,贾逢源至少犯了三大错!

1、不在其位,偏谋其政。

贾逢源高中榜眼之后,被皇帝赐予赐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这个官职既不是黄河两岸当地的父母官,也不是主管水利的工部官员。

根据史书记载,翰林院编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

从现代角度看,翰林院实际就是储才所,翰林院编修就相当于现在公司里的储备干部,实习生。

试想一想,当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一个实习生的提议会被采纳有多大的可能性。

记得当年华为有一新进员曾向总裁任正非上万言书,对华为提出一些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建议,结果任正非看到此书后,直接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没病,建议立即辞退。

黄河决堤,自有内阁和工部的官员去处理,他一个七品编修不好好经筵侍讲,偏要妄议朝政,岂不当满朝文武皆是碌碌无为之辈。

此乃贾逢源第一错也。

2、越级奏疏,破坏规则。

妄议朝政已然不对,但是贾逢源接下来的骚操作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竟然越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谏言。

要知道内阁在大明一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皇帝的智囊团,同时也是整个朝廷的政务中枢,全国上下,长城内外,大小事务均需通过内阁呈给皇帝。

贾逢源倒好,直接越过了内阁给皇帝上奏章。

自古越级反映问题都是官场大忌。

此举无疑是挑战了1000多年形成的现行制度,对于内阁的权力也是一种极大的蔑视。

如果内阁默认此种行径,那天下官员人人都可以上达天听,那皇帝岂不忙死,又要内阁何用?

亏的贾逢源是内阁首辅孙逊的门生,要是换作了其他人,分分钟罢官革职,革去功名,滚回家去。

此乃贾逢源第二错也。

3、托辞狡辩,别有用心。

当孙逊斥责贾逢源行为失当时,贾逢源说自己是为了百姓。

可事实上他真的是为了黄河两岸受灾的百姓吗?

其实不然,他无非是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好被皇帝器重,从此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他追求的是功名和利禄,却拿百姓来粉饰自己的小心思。

老谋深算的孙逊当然一眼就洞穿了他心中的小九九。

贾逢源千不该万不该在孙逊面前托辞狡辩。

孙逊是何人,当今内阁首辅,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果这点伎俩他都看不穿,岂不是小瞧了他。

其实,贾逢源第一次登门拜访,孙逊就看出他绝非良善之辈。

原因很简单,除了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说是天子门生外,其他的进士一般都会认本届恩科的主考官为恩师。

而此次主持恩科的并不是内阁首辅孙逊。

贾逢源中了进士之后,不去拜见恩科主考官吴大人,反而认了内阁首辅孙逊为恩师,岂不有攀附之嫌。

所以从一开始,孙逊对贾逢源就多了一丝防备之心。

如今,贾逢源竟然在自己面前托辞狡辩,更加坐实了贾逢源是别有用心。

此乃贾逢源第三错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21102101207918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