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玉楼春是古装剧吗?从《玉楼春》的百子衣,谈谈我们该怎么拍摄明代的古装剧

大明一朝,始于戊申(公元1368年),终于甲申(公元1644年),先后经历了十六个皇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虽说奇葩事也是不少,但至少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汉家王朝。

然而,不知为什么,相较于影视剧扎堆的汉朝、宋朝,或者深受资本青睐的唐朝、清朝明代风土人情的影视剧寥寥,知名度比较高的仅有《大明王朝1566》、《大明风华》、《女医明妃传》等区区几部。

然而这些电视剧的服化道也不能让人满意。

且不说《大明王朝1566》里朝服梁冠搭配常服圆领袍的问题,也不说《大明风华》里面朱棣的十二章衮服,就连服化道好评如潮的《女医明妃传》其实也犯了“清冠明穿”的错误,错误地在明朝人的头冠上加上了清代的帽正。

难道就没有服装头冠方面复原得比较好的明代背景的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譬如最近热度很高的明代古装电视剧《玉楼春》在这方面就表现得非常不错。

相比剧情,《玉楼春》的服化道算是用心了

该剧由高寒、白云默导演,白鹿、金晨、王一哲、辣目洋子等人主演,讲述了明隆庆年间,官家千金林少春在孙家内维护婆媳妯娌关系,在外解决各种危机,最终实现圆满人生的故事。

虽说,该剧剧情老套,没有摆脱古装言情剧三板斧的桎梏(凄惨身世、真爱至上、权谋宫斗),本质上依旧属于大女主的爽剧,豆瓣评分也只有5.0分, 但服化道方面却没得挑,堪称近些年来服化道最符合历史原型的明史剧。

无论是贵妃孙有贞的深青色云霞凤纹霞帔,还是女主林少春的琵琶袖立领衫,抑或是戏班老板柳三绝的直领对襟大袖披风,复原得都挺好。

当然,我也不是说《玉楼春》的服化道做得有多出色,毕竟小瑕疵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有些妆造甚至可以看到清初的影子。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好呢,全靠同行的衬托。对比之前的电影与电视剧,《玉楼春》的还原度还是相当高的,足见剧组的严谨与用心。

华美精致的百子衣诉说着明代的童颜童趣

在剧中这么多服饰中,最有看点的非“百子衣”莫属。“百子衣”,顾名思义,就是指绘有或者绣有一百个孩童(上至15岁,下至刚出生,以十五及笈为分界线)的服饰。当然“百”也有可能是虚指,不足或者超过一百个。

这种衣服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你不信?

明定陵就曾出土过两件华美的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金龙花卉方领女夹衣”,均出自孝靖皇太后的棺内中部,是孝靖皇后王氏的陪葬物。

以“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为例,当时织工用了五种绣线、十余种针法、五十多种颜色,在前后襟与衣袖上共绣了100个童子,姿态生动、神色各异,或戏猫、或沐浴、或扑蝶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四周并缀以八宝、行龙、升龙、四季花景的图案,用料之奢华,针法之复杂,细节之丰富,堪称明代皇家绣品之精品。

很多人对百子衣有一种模糊的印象,我想是多半是来自《红楼梦》吧,第五十一回中,王夫人曾赏给袭人一件桃红色的百子缂丝银鼠袄子。这个就是百子衣。

“百子衣”,据撷芳主人董进考证,当为皇后便服,是否用于特定场合尚待考证。至于源头,应为“百子图”与古人多子多孙的祈盼。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子嗣昌盛才能保证整个家庭的繁衍、壮大和劳动力需求。而“百子衣”,正是此心态下的产物。

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也给了“金龙百子花卉女夹衣”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历代儿童游戏的集大成,也是历代婴戏图的集锦。

它的好,即在于内容繁复构图却十分和谐,虽一一遵循程式却又无一刻板。它以天真活泼的童趣来表达吉祥的祝福...工艺的精湛....但却依然充溢着蓬蓬勃勃的生活气息...

有了如此深刻的含义后,“百子衣”自然而然地成了明清两代女子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成了服饰上的流行时尚。

我们现在研究“百子衣”,不仅可以通过服饰了解到当时的纺织工艺,还可以通过画面走进我们祖先的日常,知道他们小时候玩什么,看到他们生活游戏的风貌。而复原“百子衣”更是一种最为直观的研究方式。毕竟,只有了解了,才能完美地复刻。

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古装剧的服化道?

好了,让我们继续回到《玉楼春》的话题上。我当然不是说历史剧的服饰就得百分之百的复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在用影像的方式艺术地创作历史,而不是在拍纪录片,复原服饰。任何影视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制片,导演,造型师等人的一定的个人色彩。就像你一看到古装剧里的大光明头,就会想到张叔平一样。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尽管现在的古装剧,越来越追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服化道也越来越精美考究,但还远远不够。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妨学学人家《长安十二时辰》剧组,静下心来,努力打磨,不求数目多,只求质量高。

也许有人看了我的文章会说我吹毛求疵,不就是拍个历史剧吗,你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电视剧好看就行。

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既然选择了拿服饰复原当你剧的宣传点,就得接受网友介乎严苛的审判,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且你要知道,影视剧是最容易影响国人文化审美的方式,比枯燥的书方便多了。

就像鲁迅先生在《热风》中说得一样: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作为一个立志推广传统文化的传媒工作者,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的声音能有多大,但如果能够多一个人看到我的文章,意识到古装剧服化道错误的危害,我也就知足了。

挂一漏万,是为此文。

参考资料:

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贾玺增《中国服装历史》、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图志(通识课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031031405df5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