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这篇文章告诉你,怎样带娃感知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90后的成都姑娘雁鸿用非遗技艺复刻出博物馆级的文物——花树状金步摇,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

没想到如此精美的手作作品,是出自这样一位年轻的女孩之手,我翻看了她的过往的作品,一个个都非常惊艳,她用创新的材料做出了很多绝美的国风首饰。

看到这些我还挺感概的,时代进步,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了,对于耗时耗力的传统手艺来说,已经很少年轻人愿意学习了,所以越多越多的传统工艺因为失去传承而渐渐没落

01 “慢文化”在快时代的消逝

小时候,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很多传统的“慢文化”。

画糖人、木雕、打铜、广绣......,我很喜欢蹲在一旁去看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不起眼到成为手工艺术品的过程,这样的时光真的是弥足珍贵的。

直到长大了,我还是保留这样的习惯,每次旅游的时候,我都很喜欢寻找当地的手作店,看看这里有怎样的传统工艺,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还会在一旁看上一段时间,和老人家们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背后的故事的。

这几年,这样的传统工艺越来越难看到了。前几年我还看到新闻报道说,我们所熟悉的广绣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年事已高的老师傅们,为了不让广绣艺术失传,只能在退休多年后依然重返工艺厂,手把手地将一身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徒们。

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前几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就制作了一部关于非遗手作人节目《传承》,里面讲述了全国各地的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他们大多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火草纺织技艺的传承人李桂兰奶奶,她是整个乌蒙山区,为数不多还掌握着这项复杂技艺的人。

又如手工弹棉花的杨经立爷爷,因为工业化的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所以常常吆喝半天都没能接到一单生意。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坚守传承,手艺人们需要克服外人所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孤独,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更好的生活,往往也难以传承这样的技艺,这些故事是那么的真实而又让人心酸。

02 怎么让孩子去了解传统工艺

我常常在想,对于这些传统的保护,我可做的似乎并不多,但我起码可以让孩子好好了解这些传统手艺,让他们去感受这种慢下来的温暖和情怀。毕竟社会在进步,不少传统的手工艺都在濒临消失,我不希望中华民间的精髓在孩子还没有接触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去接触了解传统工艺,就是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当然,了解传统的方式非常多,今天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旅途中感悟

之前我有提到,我每到一个地方旅游都喜欢去找当地的手工作坊,看看当地的特色技艺,而这个习惯我也带给了孩子们。

例如之前去西塘的时候,我们就偶遇了一家手工饰品店,老板是一名年近70的老爷爷,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敲打着手中的铜片。

我请求老爷爷让小西体验了一下,然后让小西记录下了自己体验的感觉,并作为明信片寄回了家。

当然,现在这样的小店并不是很好找了,也许因为生意不好做了,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改做其他生意。又或者因为老人离开了,但后继无人,所以小店就会关门了。

历史的痕迹是不会就这样消失了,如果这种技艺在当地历史非常悠久了,一般都能找到相关的博物馆。

我就曾在旅途中,和小西发现了一个当地传统布艺制作的博物馆,它处在古村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年代不同工艺的织物,年纪小小的她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拿起手机拍了不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展览品和制作流程图。

体验中了解

我觉得任何的了解都比不上亲自去做来得深刻,所以我很鼓励小西和小新多去看多去做,而他们的动手能力也的确不弱,起码比起我这个手工渣妈妈来说,还是的确好挺多的。

她还曾因为看了一个缝衣服的纪录片,所以自己模仿DIY了一条小裙子。

上周我去南通蚕丝被工厂的时候,我看到了老工人们在钉定位的小花,所以拍了他们的制作视频并拿了一些小花回来,让小西体验被子的钉花,同时分享了我在南通的所见所闻,她听着也是饶有兴趣。

另外,我还让她尝试打开我从南通带回来的蚕宝宝,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更好地给她讲解蚕丝的生产及提取过程

而这些体验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03 资源型学习

感谢现在的信息时代,让知识的传播和历史的记录都多了很多渠道,为了让小西和小新更多地了解手工艺,我是特定找过纪录片和相关的绘本的,希望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中国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如我刚才提过的《传承》就是很好的素材,这部纪录片用10集的篇幅,讲述新疆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海南疍歌、四川德沙旋木技艺、云南火草纺织技艺、广东浸泥鯭等17项古老技艺,以日常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技艺传承之路。

而最近因为我一直在研究蚕丝被,所以我也给小西科普了很多,并在网上找到李子柒的一个视频,她为她的奶奶做了一条蚕丝被,并唯美且完整地展示地一条被子从选茧到抽丝剥茧到手工拉丝的全过程,让人感叹手艺背后的不易。

书籍也是我经常会借助的工具,例如我就曾用绘本给小西讲解织布的步骤,大致会有“采摘棉花——弹棉花——纺织——印染——加工”。同时告诉她不同时代的纺织技术和产能是不一样,印染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让孩子能结合古今进一步了解印染技术,我还找了一些大学的课程去跟小西去讲,古代的印染跟现代印染对比都有哪些不同。

时代的车轮不可阻挡地前进,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代替也成为了必然。但在我们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的生产的同时,我们应该记得有这么一群人,用自己的坚持在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这种传统一旦消失,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再回来了。

但让人欣慰的是,现在逐渐有一些年轻人,用创新的方式为传统的手艺发声,他们向中国向世界展示这些手作工艺的美和它们悠久的历史。就如用易拉罐做出绝美国风首饰的成都姑娘,让竹编技艺走出大山的贵州女孩,历时两年完成“蓬莱仙境图”的扬州小伙……

他们从大规模的生产线上逃离出来,回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空间,创建出能够表达自己意志的产品,这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自然简朴、充满有机能量的手工生活的回归。这是很让人享受的事情,毕竟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愿意慢下来的人和事最温暖。

很开心,这个过程我也能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他们不一定能成为某种技艺的传承人,但我希望他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并成为历史传承的体验者和讲述者。

史册号网友观点:为什么爱直播、短视频?来钱快,都在追逐快钱一年百万、千万,谁不羡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2102812400705b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