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级四大名著作者人物?
①
<<红楼梦>> 曹雪芹
主要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政,贾母等。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主要人物:诸葛亮,孙权,关羽,曹操,刘备,张飞,周瑜等。
<<西游记>> 吴承恩
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水浒传>> 施耐庵
主要人物:武松,林冲,宋江,李逵,鲁智深等。
②
四大名著作者,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
二、曹操小时候是哪个专家说的?
曹操小时候的事情记录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当中三国志是三研究三国史必不可少的书籍,同时也是《三国演义》的版本。
在2007年曹操墓在安阳发掘出土的时候,就有网络上说有曹操小时候的头骨,其实这并没有任何的专家说这样的话,只不过是网上出现的段子而已,当挖出了一个小孩子的头骨的时候就有网友声称这是曹操小时候的头骨,从而被各大网友流传在网络上,其实这都是谎言都是谣言。
③
刘庆柱说的一句话:“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三国中著名的人物曹操小的时候,另外一个我们还在考察之中”。作为一个专家,即便是文盲也不是说这种幼稚的话,可能是网友对于专家刘庆柱的调侃。
三、什么样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有野心也有着具备得到天下的能力,但是他特别有报复心理。
有人说曹操是一个被人佩服的英雄,但是也是一个奸人。
曹操能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也是有他的能力的,他的出生以后家里面的父母很少管教他,他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完成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说他是一个奸人也没有说错,他说过一句话就是他可以负了所有的人,而所有的人却不能负了他,把他自私自利的态度表现得很淋漓一致。
白脸的曹操。在京剧里,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白脸一般表示人物的奸诈和狠毒。
白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例如《四杰村》之鲍赐安、《闹昆阳》之耿衍;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如《战冀州》之杨阜、《艳阳楼》之高登;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马谡、《阳平关》之徐晃。
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如《黄金台》之伊立。
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
因为曹操是奸臣,而奸臣的脸谱是用白色打底,所以曹操在戏曲中的脸谱是白色的。
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曹操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正史对曹操的评价都褒贬不一。有说他是奸诈小人,有说他重情重义。有人说他杀人狂魔,又有人说他儿女情长。不管怎样的曹操,都是有着举足轻重历史地位的人物,也是三国的风云人物。许劭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④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那么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要从他的文治武功谈起。
曹操的主要成就
政治一:惩办豪强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
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
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
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
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政治二:稳定局面
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汉献帝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政治三: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政治四:尚礼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
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
此即“拨乱刑为先”。
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
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军事一:统一北方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
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军事二:精通兵法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军事三:治军严整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
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
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
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
《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军事四:爱惜将才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经济一:施行屯田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
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
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经济二:改革户籍
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经济三:兴修水利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经济四:提倡廉洁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
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
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文化:广收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
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
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
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宗教:收编道教
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民族:分匈奴平乌桓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
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
曹操北征乌桓蹋顿,出自战略的需要,即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并统一三郡。
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
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说了这么多优点,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一些明显的污点,
其一:屠城,
其二:盗墓挖坟,
其三:好人妻,
其四:擅杀名士,
其五:逼死贤臣,
其六:架空皇帝,欺君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