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故城,雄踞于府谷县城东一里处的山梁上。山梁南临黄河,壁立千尺。城墙据山崖而建,形势极为险峻。每当夜半,天上繁星点点,城内万家灯火,天地之间,交相辉映,大河上下,流光溢彩,犹如银河之落于九天。
这是我国唯一一座历史悠久、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石砌山城。
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开始设府谷镇,属冀州。
五代置府州,领府谷县,属河东路,府州城从此诞生。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设府州,领府谷县,增设建宁县。
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葭州。
明、清仍为府谷县,属榆林府。
府州城位于陕西北部,地处“五路襟喉”,“四面甚险”,具有“襟带关陕,控制灵夏”的作用,在古代是中原王朝和西北部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地方,所以,城市依陡峭的山势而建,南北长而东西窄,呈菱形,恰似一艘战舰,巍然挺立。
古城面积约23200平方米,城垣的四周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大城门以及小南、小西两座小城门。
六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大南门和小西门外还筑了瓮城。
城墙周长2330米,墙体内夯黄土,外包石条,高7.2米,如今已残毁。
城墙上的建筑大部分已经毁坏,但是当年古城布局之严整,城防之坚固,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古城东南,仍残留着五代时期修建的数百米城垣,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高踞于黄河之滨,拥城而自雄,蔚为壮观。
在府州城的历史上,胡汉人民为保卫这座边城共同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其中,作为党项羌族的折(佘)氏家族的功勋,更是彪炳青史。
这个家族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迁入府谷,其子弟多为武艺娴熟、弯弓跃马的地方豪杰之士。
自唐末折嗣伦任麟州刺史领辖边防军事的时候起,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止,二百多年间,折氏家族的父子兄弟,先后有15人相继为府州刺史、团练使和节度使,为捍卫祖国的西北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宋史•折德扆傅》记载,折德扆的父亲折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折德扆为府州节度使。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入朝太祖,“并陈太原可取状”,为大宋并吞北汉政权献计献策。
宋太祖很高兴,承认其统治权,“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
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协助宋军,大败北汉军于府州城下,生擒北汉统兵官卫州刺史杨嶙,受到朝廷的褒奖。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故事。
据说,我们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戏剧舞台上的佘太君佘赛花,原是折德扆女儿折赛花。
她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妻子,性聪慧,精武艺,曾佐杨业抗击外侮,屡立战功,儿子延玉、延郎、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延彬,孙子文广,皆智勇善战。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率军抗击契丹,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嫉贤妒能,不予配合,致使杨业孤军深入,在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陷入重围,力战不脱,受伤被俘,将军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潘、王之流却构陷杨业,掩盖罪责,致使忠良蒙冤。
佘赛花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当年,宋太宗即下诏,潘美被削职,王侁被除名,追赠杨业为太师中书令。
杨家将的事迹,在宋代已被编入话本,如《杨令公》、《五郎为僧》等篇目;元杂剧中,也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和《八大王开诏救忠》等剧目。
女英雄佘太君的事迹遂流传千古,被编成戏文,近代以来,还被拍成电影,成为忠君爱国的典型人物。
然而,这些大多都不是历史事实。
据《宋史》记载,杨业、儿子延郎及其孙子文广确有抗击契丹的文字。
但佘太君就是折赛花,即杨业之妻,却没有确证。
佘太君的故事最早见于元杂剧,到清代,才出现在地方志和清人笔记中。
这大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思故国的情结吧。
另外,杨业原籍新秦(陕西神木),祖上在这里也称雄一方,与府谷折氏家族的经历颇为相似,所谓门当户对是也。
好事者撮合两家婚姻,演绎出许多故事,当在情理之中。
这大概就是杨家将传说的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