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夏桀王的历史典故,夏桀王是什么电视剧?

夏桀王是夏朝的最后一个王,一般末世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也不例外,甚至比别的昏君更为荒淫无道,更加暴虐。

以夏朝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还真有一部,那时老早杜康珍藏的一部8集电视连续剧,反映的是当初杜康造酒的历史典故,没有资源可循的,希望以后能够看到这类电视剧。

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运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今安徽亳州) 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趁夏乱剪灭很多夏的属国,以扩大自己力量,准备灭夏。

当时夏桀王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

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

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缗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诗经中曾有言"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正是商人歌颂汤灭夏的史诗。

黄河北岸,王屋山下,有个山村叫金言村,远古时候这里曾流行一种疾病,叫癞疮。患病的人,初时在胸口哪里生出几个红斑,接着红肿、溃烂,流浓水,慢慢结疤成癞疮,最后由胸口蔓延及全身,直至断送人的性命。

村上有个樊姓老人专治这种病。老人有一鎏金宝钻(高品位的硫磺铁石,俗称硫磺胡子),用它在癞疮出反复涂抹,疮疤便会慢慢脱落,直至康复。老人用这种方法治好了很多的癞疮病人。

一次,老人外出给人治病,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躺着一个姑娘,浑身癞疮,奄奄待毙。

老人看她还有一口气,不忍心撇下不管,就把她背回家来,经过精心调制,竟然活了过来,姑娘说:“她从小就被掳进西亳城的汤王宫里,家在哪里,父母何方,全然不知。

年长之后,因为出落得水灵漂亮,被封为妃子。

谁知封妃不就,就生了癞疮,一病不起,昏迷中被抬出宫门,扔到了荒郊野外,幸亏遇上老者搭救,才捡回一命。

老人可怜她,就将她收做自己的干女儿,起名叫小娥。

老人还有两个亲生儿子都已娶妻生子,三世同堂,是全村数得上的康乐之家。

一年之后老人突然得了重病,患的也是癞疮。原来,老人常年为人治案前病,自身沾染了太多的癞毒,一旦发作,没法救治,最后竟然把自己的性命跪也搭了进去。

老人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和女儿小娥叫到床前,嘱咐说:“我已经80岁了,可称高寿,自然是要走的。鎏金钻是咱家的传家宝,现在传给你们,你们要用它继续给乡亲们疗灾治病,行善积德是为人的本分。”

不料两个儿子从老人身上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说:“什么传家宝,一不能生财,二不能保命,要它何用?”两人谁也不接,摇摇头离开了老人。这时女儿小娥看两个哥哥走了,就跪在父亲身边说:“哥哥们既然不要,就把这鎏金钻留给我吧。爹爹用它救过多少人,还救过我的性命,我会照着爹爹话做的。

老人亲手把鎏金宝钻交到小娥的手上,颇有感慨地对女儿说:“人可以没命,但不可以不仁;什么都可以亏,唯有良心不能亏。仁行百里,百里归心;为人只要有仁爱之心,积善行德,人们就不会忘记你。”

果然如老爹说的,他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去,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为他老人家送行。

当老人入土为安之后,大家议论要为他立块纪念碑。

小娥就把老人临终时说给自己的话告诉了大家,众人一致同意,在老人的纪念碑上刻了八个大字“仁行百里,百里归心。

”大家都把老人这句话当作金口玉言,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老人居住的村子,从此也改了名,叫“金言村”。

其后几年,小娥谨遵父亲的教诲,拿着鎏金宝钻在远近村庄行医。和父亲一样,最后她也因接触病人太多,身上集毒太深,重新感染了癞疮,一病不起。哥嫂嫌她太脏,就把她赶出家门。这位善良的姑娘,第二次被扔到了黄河滩上。

小娥昏昏沉沉躺在河边的沙滩上,迷迷糊糊觉得有位金甲神人来到她身边,拿来一支柏枝平铺在地上,又把她的身子移到柏枝上,拖她到黄河边上,又把柏枝当做渡河筏子,渡小娥到黄河南岸一座无名山下,停在山脚下一个泉池边的大石板上。

金甲神人又拿起柏枝往地上一插,那柏枝浑身一抖,霎那间长成一棵枝繁叶十茂的大柏树。

转眼,那金甲神人也隐身柏树之上,不见了踪影。

昏迷的小娥不知沉睡了多长时间,终于醒了过来。

她睁开眼看看,身边一棵好大好大的柏树,柏树上有喜鹊在叫,身下泉池里有鸟儿在游,她太高兴了!她刚想挪动身子到水边去净净手,洗洗脸,但满身的癞疮又让她钴心地疼痛,她又痛苦地低下了头!就在她痛苦地翻动身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鎏金宝钻掉进了泉池里。

这是父亲留给她行医济世的宝贝,怎么能丢了呢!

她强忍着疼痛,蹭起身来,刚要去打捞,一个趔趄跌倒在泉边,磕破了额头,鲜血直流;小娥不顾疼痛扑进水泉里,捞到了鎏金宝钻。

谁知那宝钻染上了自己的血水,竟然在霎那间融化在水里不见了。

顿时一懵,倒在了水里,昏迷中只觉得浑身奇痒,醒来后就浑身搓抹止痒,几个时辰后,全身疮疤竟然褪尽,她的皮肤病全好了!

她浑身一抖擞跳上岸来,临水一照,只见自己肌肤白净,面色光亮,只是额头眉尖上多了一块黑痣—那是方才在泉边岩齿上磕破的伤口,经泉水清洗后当即痊愈,只是浸染了溶解在水中的癞痂的颜色,留下了这块乌黑疤痕。

小娥正在惊异自己的变化,忽然看见一对癞蛤蟆跳进泉水池里,游了遭,背上癞痂也全然褪尽,变成了一对青蛙,蹦上岸朝小娥哇哇叫了两声,跳进草丛中不见了;她高兴的正要叫喊,只见又有两只癞蛤蟆跳进水里,照样游了一遭,褪尽癞痂,变成了一对金蛙,也蹦上岸朝小娥哇哇叫了两声,跳进草丛中不见了。

小娥马上意识到:这泉水融进了自己的血,又融化了鎏金宝钻,竟成了治疗癞疮病的良药。

小娥一阵狂喜,不由得仰天高喊:“我的病好了!癞痂病有治了!”随着她的喊声,近处村上的人都围了上来,好奇地问长问短;好心的村姑见她水湿的衣裙褴褛不堪,就回家把自己的干净衣裙拿来替她换上,原来遍体癞痂,病病歪的肮脏妮子,竟然一下变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漂亮村姑!

小娥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村上也有不少患上癞痂病的人,果然用泉水一擦洗全都好了。

消息传到了黄河北岸,凡是身上患癞痂的病人,都争先恐后来到这大柏树底下治病。

为确保泉水的疗效,小娥姑娘还经常割破自己的手指,把鲜血滴进泉水里。

很快黄河南北方圆百里之内为患多年的癞痴病绝迹了,大柏树旁边那个本来就没有名字的小山村,人们从此就叫它“柏里泉”。

不惜献血,整日忙着为患者擦洗治病的小娥,因此也成了这一方名人。

小娥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西亳城里的汤王那里。

当时正是夏朝末年,桀王当政。他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西亳城里的汤王,正在招贤纳士,积蓄力量,準备推翻无道昏君夏桀王。当他听说黄河对岸,有一位仁义姑娘为百姓献血治病,深得百姓爱戴,就不辞辛苦,亲自过河前来拜访,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姑娘原本就是他宫里抛弃的妃子。

当他看到这位村姑长发披肩,玉面红唇,肌肤光滑如玉,身材楚楚动人,特别是杏眼浓眉间那块黑痣,不知是哪来的魅力,格外地令人惹眼挠心,不禁动了心思:这样德才兼备的美人,如果请回宫去,封为王妃,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岂不是大好之事。

他情急口快,照直对姑娘讲了个明白“听说姑娘能仁行百里,百里归心;为王要请你进宫,辅佐我推行仁政,成就王业何如?”

谁知姑娘没有领情,一口回绝了他,说道:“仁行百里,百里归心,是我老爹的教诲。民女鄙陋,不过也仁行柏里,在这小小柏里村有点薄名,岂敢贪心。”

汤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村姑,竟敢违抗王命,就想动动王威,说道为王固请,奈何?”小娥道:“强人所难,还算是仁君吗!”

汤王一时口噎,涨红了脸。小娥接着道:“大王志大业大,若有仁爱之心,定然能仁行千里,千里归心;仁行天下,天下归心,敢望大王以成就天下大业为重。”

汤王听罢甚为感动,说“谨记姑娘金口玉言:仁行天下,天下归心。今日暂别,后会有期。

汤王走了。他回到西亳城,随从中有人认出了小娥的身份,禀明汤王。汤王愧欢不已,决心成就大业之后,当面认错,把小娥迎回宫中。以后几年间、他广行仁政,励志为民,团结大众,终于推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定都西亳,建立了商王朝。

汤王立国以后,一心要迎小娥回宫。遂择定吉日带领一班近臣西行至黄河岸边那座无名山下。为了表现自己悔过的诚心,把所有近臣留在无名山外,自己一人进了柏里村,见到小娥,说先前赶她出宫,自己虽然不知道,但那也是王宫里的不仁不义错在自己,现在要迎接她回宮,弥补自己的过失。

不料小娥再一次谢绝了汤王的要求,说:“过去的妃子已经死了,再不会有活回来的可能,回宫的事再莫提了。现在大王已拥有天下,威加西海,民女只愿大王仁心不改,善待百姓,民女也就自然领受到大王的恩泽。”

汤王不甘心,回头指着身后的大山发誓说:“你就是这座大山,我也要把你背进宫去!”

小娥为打破面对面的僵局,只好推脱说:“感谢大王的盛情,请宽我三日,容民女与柏里村父老乡亲作别如何?”

汤王说:“王妃成名在柏里,与乡亲告别乃是情理中之事,为王答应你,三日后我定来迎你。”说罢出山,同一起来的大臣商量三日后如何迎亲的事去了。

哪知三日后,当汤王带领一班朝臣来到柏里村,却不见了小娥。问及村民,回答说:当日清晨,小娥告别乡亲,上了这村后的无名山。

汤王赶忙带领大臣到了无名山顶,只见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宛然是到了天国仙乡。汤王没见到那位杏眼黛眉的小娥姑娘,就朝着无边的云海大声呼叫:“黛眉娘娘,朕接你来了!朕说过:你就是这座大山,我也要把你背进宫去的。”

汤王的呼喊声绕着山峦回荡,只不见小娥的身影,就在众臣翘首期盼之际,云海中突然传来小娥的声音:“大爱无疆,仁者无敌。

大王且无以小娥为念,你的事业在你的天下子民。

”小娥终于没有跟汤王进宮去,从此也没有再在人间现身,她融进了这座大山,和这座大山同生共存了。

这座巍的无名山,也从此有了名字,就叫:黛眉山。

汤王没有把小娥接回王宫却在黛眉山东麓的山腰间,留下了“汤王背山”的身影。

人们指着这“石人背山”的象形石,世世代代演绎着汤王和民女樊小娥的动人故事。

后来,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这黛眉山上就有了那座“黛眉圣母,母仪天下”的巍峨神庙—黛眉庙。

夏王桀和商纣王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暴君,由于他们施行暴政,失去了民心,最终被推翻。他们的结局告诉我们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夏王桀、商王纣的结局是被人民推翻了,因为其残暴统治,所以从他们身上应该更多的是吸取教训.统治者应当爱惜民力,实行仁政;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抛弃。

一,从国民角度来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背离人民的统治者必将亡国,背离人民的人将被淹没在唾骂声中;

二,从个人角度来说:不能太过奢华靡费,要勤俭节约,更不能好逸恶劳。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商纣王没有小名

商纣王的名字为“帝辛”。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帝辛。

纣王,也称商纣王,我国古代商朝时期第三十二位君主,名字为受,姓氏为子。后世称他为“帝辛”。他一生约活了六十五载,在商朝的首都朝歌被攻克后,商纣王殷受自焚而死。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暴虐无情,穷奢极欲的帝辛,自焚结束了他的一生。

商纣王帝辛的名字很多,纣王是后世因他暴行而对他的称呼之一。

商朝王室的姓氏为子,据史料记载,他的名字为受,受德,为辛。

因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后世也有人他为帝辛。

因为他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子辛。

他臭名昭著、暴虐无道、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沉迷酒色,这些大概就是人们对他的印象了。

“商纣王”这个名字是参入后世对他的评价的,商纣王也叫殷纣王。

查询字典,“纣”是指荒淫无道、草菅人命的商纣王,似乎是他创造了这个字,并且赋予这个字如此讽刺又深刻的意义。

商纣王在朝歌被破之后自焚而死。

古代的人,最早的时期有名、有表字、有号。

商纣王的名字很多,根据史料记载,也难以找出。

也许他的表字和号在他的各个名字之中。

《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得赶快堵上那个窟窿,然后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则寓言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错事情,最可怕的不是错误的事情本身,而是知道做错了却不及时改正。

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意为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典故的主人公是庄辛和楚襄王,庄辛提醒楚襄王不要被讲究奢侈淫乐的大臣们迷惑而不管国家大事导致亡国,楚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甚至认为庄辛才是在祸乱人心。

庄辛于是前往赵国避难,仅过五个月,秦国果然举兵攻打楚国,此时楚襄王才明白庄辛是对的,赶紧请回庄辛商量对策,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1、《亡羊补牢》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弇于城阳。

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孟一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于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鱼卷鲤,仰啮陵艹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2、现代汉语翻译: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

”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

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

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

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

庄辛说:“可以。

”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终不免身死亡国。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100里而已?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6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

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

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70尺高空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

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

黄鹄在江海上遨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

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

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

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清炖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3、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夏桀继位后,任用奸臣,排斥忠良,当时有一个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夏桀所好,教夏桀如何享受,玩乐,甚至残害百姓,夏桀总把人当成座椅。

伊尹曾经被引荐做夏桀的臣子,但因为伊尹总对夏桀说一些忠言逆耳之言,让其体恤百姓,勤于政务。

夏桀不爱听,便将其打发了,最后伊尹跟随了汤,成为了灭夏的功臣。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书序》云:“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

”可见太康的都城在靠近洛邑之地。

《史记·吴起列传》中,吴起对魏武侯说:“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南城为近之。

”《周书·度邑篇》也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这些都证明夏王朝的国都在河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305152023fc0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