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梳理,三国两晋到隋唐的科技文化发展及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时间:魏晋之际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反佛与灭佛

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

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一,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第三,隋唐时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东汉:阉戚相争,豪强崛起,皇帝受制;

三国魏:皇族内讧,托孤庸臣奸臣;

三国蜀:穷山恶水,兵少将寡,决战皆败;

三国吴:士族欺皇,国力有限,蜀亡失助;

西晋:清谈误国,宗室残杀,压迫少民;

东晋:门阀败落,皇权衰弱,取而代之;

五胡十六国:种族相残,以杀止杀,血型黑暗;

南北朝:将领权重,君王昏暴,李代桃僵;

隋朝:好大喜功,不惜民力,官逼民反

三国(魏):220年-265年

三国(蜀):221年-263年

三国(吴):229年-280年

西晋:265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齐: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陈:557年-589年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

北朝东魏:534年-550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

北齐:550年-57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从三国到隋朝,三国,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刘宋(南朝宋)、南齐、南梁(萧梁)、南陈四朝

从三国到隋朝,中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具体来说就是由司马氏集团建立的西晋与东晋【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为时仅51年,共5位皇帝。 如果从灭东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以及之后分别在南北方建立的诸多朝代【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朝宋)、南齐、南梁(萧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

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

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

逐步树立党羽,最终篡夺了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

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国号大隋。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文人诗创作有明显的进步。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隋朝统治时期,通过改革整顿,社会经济出现了“人多殷富”的短暂繁荣景象。隋文帝制定《开皇律》,废除许多酷刑,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选拔官吏上,创立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通过进士科来选拔人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开端,对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人文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以及实行宽松开明、开放进取的文化政策,并广泛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造就了博大繁荣的唐文化。

同时,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国力的不断强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非各国的使节、贵族、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络绎不绝地来到唐朝访问、贸易;

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及去国外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中国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唐朝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三个最被熟知的乱世,相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大多以单一的大一统王朝延续,这三段分裂时代的确有很多值得去比较的。

1、相同之处:盛世之后的乱世,由平衡到失衡状态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时期,都是接续一个盛世之后,开始这段乱世,然后由一个乱世之中的势力平复战乱,达到短暂的平衡状态,最后又紧接一个盛世。

1、历程: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

如果纵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乱世阶段,都是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

(1)春秋战国是紧接在周朝之后的乱世,周朝作为分封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王朝许多祭祀、传续等礼制,都是沿袭周朝。而春秋战国结束后,是紧接秦朝、汉朝大一统盛世局面。

(2)魏晋南北朝是在汉朝之后的乱世,汉朝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是巨大,汉朝之后,华夏民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另外汉朝在国力、疆域、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而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隋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统王朝。

(3)五代十国更不用说了,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好歹还跟前面的盛世具有牵连关系,而五代十国开始的时间,就是直接替代了盛唐。而唐朝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唐朝的万国来朝,疆域空前巨大,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可磨灭。五代十国之后,接续的宋朝,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王朝。

盛世之后的乱世,也是由大一统王朝到乱世纷争的过程,而最后盛世再现,也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2、因果:起于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被地方压制,终于逐渐消融矛盾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历史,之所以出现这几段乱世和分裂的阶段,都是因为前代王朝光鲜背后所暗含的弊端,在经过多方因素扩大化之后,终于再难掩盖彻底爆发开来,导致乱世。

(1)春秋战国的开始,是起源于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影响逐渐消退。而之前周王室依仗辉煌过的分封制度,让各个诸侯国逐渐强大,有了超过周王室的实力。

(烽火戏诸侯)

因此,地方诸侯互相之间开始征伐,企图获得周王室本来的中枢影响力,便是春秋战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更为复杂,东汉末期的宦官、外戚势力互相倾轧,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揭竿而起,浩浩荡荡的三国时期,掩盖了东汉后期的光辉。

三国魏蜀吴最后的赢家,是魏,其实也是晋,因而魏晋经常被当作一个阶段来看。晋朝时,因为警惕魏灭亡削弱宗亲的弊端,所以大封宗亲,导致西晋后期地方封王“八王之乱”,彻底把西晋的底蕴消耗殆尽,紧接着被五胡乱华,之后就是浩浩荡荡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形成。

(永嘉之乱)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形成,其实也是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权权力制不住地方势力,包括少数民族,导致了几百年的乱世。

(3)五代十国是紧接唐朝之后的,形成的原因更加明显,那就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中枢皇权不振,地方藩镇势力又逐渐强盛,地方覆灭中枢也是情理之中。

藩镇割据就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的重要弊端,导致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地方势力逐渐强盛,中枢又不能震慑地方,乱世遂起。

3、少数民族的参与,让乱世更填波折

中华民族,对于民族的认知从周朝就有,周朝人自称为华夏,自己居住的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非华夏之人,便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一直生活与中原汉民族周围的少数民族,在三个乱世之中,也参与在了其中。

(1)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被犬戎杀掉,解开了东周的序幕,也是浩浩荡荡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

(春秋战国)

而相对于有定论的犬戎是少数民族,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中,也有相对于“中原之外”的蛮夷之国,春秋五霸的楚国,和吴越春秋中的越国,都被中原几个诸侯国视为“蛮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参与更加直观,也更被人熟悉,那就是“五胡”了。这一纷乱时期的少数民族,更是全程参与了南北朝,最后成为融合汉民族,影响后世的重要部分。

(五胡入华)

导致西晋灭亡的“五胡”,最终在中国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最后成功建立胡族政权。之后融合汉民族文化,更是从中诞生出后世建立隋唐盛世的重要人物。

(3)五代十国的各个割据势力之中,也不乏许多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开明的选官任官制度,让少数民族也有了成为唐朝官吏的机会。安史之乱当中的安禄山,就本事胡族,从小跟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中。

(燕云十六州)

而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族,让之后的北宋王朝也忌惮于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除此之外,比如乱世之中的文学方面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乱世之中不光出英雄, 也出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文化、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玄学清汤,不过五代十国时间太短,没有像诸子百家这样的思想产生。

2、迥异之处:参与方、主要矛盾、共尊中枢

1、少数民族参与方式、程度不同

其实纵贯少数民族参与的中原乱世,虽然参与程度各不相同,但从中获取利益的同时,让原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原先的落后到参与中原争霸,逐渐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

由原先居于中原周边虎视眈眈,矛盾不断,到参与进来逐渐融合的魏晋南北朝;

由参与中原乱战,谋取巨大利益,威慑中原政权的五代十国。

其实少数民族也在不同的时代,改变自己对待中原的态度和策略,不同的参与程度,让自身逐渐从中原汉族之中谋取了不能忽视的好处。

春秋战国,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楚国、越国都曾逐鹿中原,西北蛮荒之地的秦国更是成为终结乱世的势力;

魏晋南北朝,胡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最终融合汉民族,转变成为正统王朝;

五代十国,趁中原乱世,谋取利益,占据重要威慑北方土地,影响后世中原王朝更加深远。

2、主要矛盾不同

三个不同乱世,各势力之间主要矛盾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矛盾集中在诸侯国之间。地方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忽略不计,因为周王室的影响太弱了。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时期的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而南北朝时期,矛盾集中在南北之间,是汉民族与胡民族的矛盾。

(3)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集中在中原轮番登场的梁、唐、晋、汉、周之间。

3、是不是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1)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共尊周王朝,诸侯也是周王的臣属。

(2)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尊汉室,魏晋为独立王朝,南北朝时期南北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没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3)五代十国,更加了断,五代直接是覆灭了唐朝,而共尊中枢也不过是轮番在中原登场的五个朝代,不具权威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21231083209354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