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草船借箭历史故事手抄报,关于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

草船借箭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

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

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

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

”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

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

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

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

”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

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

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

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

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

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

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

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

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

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

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

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

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

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

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

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

”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评析]

明代揭喧《兵经百篇》提出:“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借战计应用的经典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后来又有“借东风”、“借鸡下蛋”等说法,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也值得借鉴。

历史背景: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1、诸葛亮凭空借了曹操十万余支箭,首要的原因是大雾,若没有大雾,他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曹兵一旦发现情况,那十万支箭必然会泡汤。

2、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3、肯定有防备,他必然会想到借箭。再有,谁会在大雾天攻呢?战起来什么也看不清,只可能自相残杀。

扩展资料:

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草船借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和学习,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了解对手的脾气秉性,事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

1、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对手的性格,气象条件,来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

2、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3、也告诉我们只有多学多问,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学习的知识就是再丰富,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就难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有一个计划,然后再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情时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一个道理。在当时情况下,短时间内造10万支箭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分析掌握了当时的情况,利用了天时,分析了对手的情况,利用草船在一个雾天,去偷袭对手,对手以箭防守,箭留在了草船上,轻松就弄到了10万支箭。诸葛亮就是有心人,所以在他那没难得事情。

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草船借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就想故意挤兑诸葛亮,他说想要他在10天内让诸葛亮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满口答应下来。并说只需3天足矣,并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明白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

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高高兴兴地回营了。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一幕,诸葛亮利用大雾和曹操的多疑性格,巧妙的赚取了曹操十万支箭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能只靠猜测,否则就可能被人利用。如果曹操不是刚愎自用,只需要派出一条侦查船,就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特别是站优势比如人多物足时更要谨慎,要稳扎稳打,不可冒然而进。

你力量强大,你以不变应万变,站稳了,谁也憾不动你,你一动就可能给对手提供可乘之机,像过去***的军队就是在乱动之中被我军干掉的,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只需严阵以待就行,安排细致科学谨慎就好,雾一散,啥情况都没了,丢箭兵败都是乱动的结果。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做人要心胸宽广,见贤思齐,不要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有的人妒忌心很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种人不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平日自己不努力,见别人有进步便讥讽、造谣 甚至中伤陷害。

日常生活中都要及时反视自己是否有这种情况,如果有,要及时纠正,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对人对己都不利。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考虑问题或是做事情要充分了解彼此双方的情况,要充分利用当时的人文地理环境。

利用自然或人为制造环境,剖析对方的心理活动。判断出对方的基本策略。即可取得胜利。借势而为可以,但需有明确的判断为前提。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大自然有我们所需要的无穷无尽的资源,关键是我们要懂的利用。所以人类要对大自然大力探究,不断的发现其规律,利用其规律,造福自己,首先我们不能破坏大自然,要尊重大自然,保持其平衡与和谐,然后合理利用和开发其资源,借大自然的巨力推动人类高质飞跃。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只箭;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然后乘着大雾天气前往曹操大营;结果:最后诸葛亮取得了箭,周瑜自叹不如。

基本简介:《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404191734224f4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