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有哪些?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晋剧《白蛇传》“游湖”剧照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的传统神话剧目《白蛇传》,剧中涉及到几处著名景点。它们和剧中人物、情节有何关系?带着这个话题,笔者几经查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特将此汇集成文,以飨读者。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晋剧《白蛇传》“合钵”剧照

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美丽善良的白娘子被法海无情地压在雷峰塔下的传说,引发了人们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连环画《白蛇传》中小青焚塔打败法海救出白娘子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着这样一些问题:雷峰塔下究竟有没有白娘子?她的现状如何?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民间传说究竟是真是假?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须了解一下雷峰塔的来龙去脉。

雷峰塔旧照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由吴越国忠懿王钱俶(生于929年9月29日,彭城即今江苏徐州人。

初名弘俶,因犯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故入宋只称“俶”,小名虎子,字文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

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被立为吴越国王。

嗣位三十余年,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

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

开宝八年(975)12月入朝表贺,仍为吴越国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奉旨入汴京(今河南开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两浙十三州之地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又辞国号,改封许王,进封邓王。

端拱元年(988)8月24日,钱俶六十大寿,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

谥号忠懿。

葬河南洛阳)为祈求国泰民安、供奉如来佛祖的佛螺髻发舍利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所建的佛塔,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的五层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

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

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为避“皇”字而改称“黄妃塔”。

也有说是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故初名“黄妃塔”。

又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反而少有人知道“黄妃塔”的。

有诗为证:

西湖南岸夕照山,夕照山上雷峰尖。

白蛇留在湖南岸,谁知塔为黄妃添?

今日雷峰塔

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据《淳祐临安志》所载,是因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

也有人考证,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后人将雷峰塔景致称作“雷峰夕照”,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历代以来屡遭战火破坏。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今日雷峰塔胜景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国王钱弘俶雕版施印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经卷用川棉纸或竹纸精印。

今日雷峰塔胜景

2001年3月11日,政府有关部门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开始发掘,出土了包括正面磨光、背面有铭文和花纹、正中有一“官”字、铭文写有“都省铜坊”和“匠人倪成”字样、直径约20厘米的铜镜、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和数千枚“开元通宝”古钱币以及大量供奉品。

这些都说明雷峰塔下根本没有什么白蛇精一类的事,而确确实实是一座佛塔。

白娘娘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完完全全是民间传说,子虚乌有,困扰人们心头近千年的历史迷雾得以烟消云散,真相大白。

2001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落成,“雷峰夕照”胜景重现人间。

在戏曲《白蛇传》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为什么要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而戏曲中是法海主动找上门来,到许仙的药店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

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

江苏镇江市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即公元323-325年间,名为“泽心寺”。

南朝、唐朝时,寺名均叫“金山寺”。

北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

宋徽宗(1101-1125)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

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

元代起又称“金山寺”。

清康熙南巡时,为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

该寺在历史上曾七度毁建,却声誉日隆,代有高僧。

金山上的“仙人洞”

金山上的“古法海洞”

金山上的“白龙洞”

藏于山上的各处洞穴,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仙人洞有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因人称法海为“裴头陀”而得名),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的苦修之处。

法海把原来盘踞在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为复兴金山寺的一代祖师。

国画“水漫金山”

明朝人把这一神话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完整而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特别是“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名播四海。法海也因此被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

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中的法海塑像

不过考察起来,金山与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寺开山祖师、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初到此处时,这儿一片荒芜,灵坦只得在山后石洞坐禅。

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

传说那洞里有一条白龙常吐毒气,人触之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

白蟒只得避走,毒气也就没有了。

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如今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

1992年版50集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剧照

还有一个更早的与蛇有关的故事。

南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即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一天夜里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

萧衍惊魂未定之际,那条蛇居然开口说话,口气哀婉,向他请求:“我在世时心太毒,嗔恨心太重,死后投胎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抚安那些死于我手下的冤灵,让我安心。

” 武帝擦拭去额头冷汗,那梦还历历在目,犹如真实发生一般,帐幔无风自飘,唯独不见那条毒蛇。

次日上朝,梁武帝仍记着好奇怪的梦,说来让大臣们为他释梦。

正在满朝大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际,只见一条大蛇游进殿来。

梁武帝见那蛇与梦中之蛇居然为同一条,就说:“你若真是郗氏变的,就开囗说话吧。

” 朝臣都觉得萧衍的说法不可思议,可转念一想,又觉事情蹊巧,都伸长脖子,屏住呼吸,两眼死盯着那条蛇。

就在众人松了口气、认为那蛇只不过条普通的动物时,大蛇居然当着梁武帝和众大臣之面,复述了昨夜托梦之话。

散朝之后,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宝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金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水陆仪轨》,接着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大法会。

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亦为后世水陆法会之滥觞。

经历郗氏投胎为蛇一事,梁武帝对佛教投胎轮回之事深信不疑,开始潜心钻研佛法。

到了晚年更是变本加厉,不听劝谏,最终导致政绩日渐下降。

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太清三年(549)6月12日,死于建康台城。

萧衍生于464年,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

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位于杭州西湖的保俶塔

戏曲《白蛇传》中“游湖”一场白素贞唱词“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一句提到了“保俶塔”。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也写到:“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

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

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

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

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

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

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

特此声明,并且更正。

十一月三日。

那么,这保俶塔是怎么回事儿呢?

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也有误称“宝所塔”“保所塔”的。它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有资料记载:“其绝顶为宝峰,有保塔,一名宝所塔,盖保俶塔也。”

保俶塔

关于此塔的来由,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信佛教的吴越王钱俶还愿建塔。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吴越王钱俶听说南唐被宋朝灭了,很惊恐,随即与妻子孙氏、儿子钱惟濬等人动身入京朝贺。

他担心一家人被扣留在京城,佛前许愿说如能保其平安归来,则归后定造塔还愿。

为了能平安归国,他随带巨额财宝物资,共计白银二十一万两、绢十三万匹、绵一百八十万两、茶八万斤、乳香七万斤以及其它无数奇珍异宝金,敬献宋太祖,赵匡胤十分高兴,以特殊礼仪招待他,“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即可以带着佩剑上殿朝见,皇帝下诏书时只称他为吴越国王而不用名字,还给了宅子礼待他。

此外,宋太祖还赐钱俶之妻“吴越国王妃”的封号。

北宋大臣们认为异姓诸候王的妻并无封妃先例,赵匡胤却说:“行自我朝,表异恩也”。

至四月,赵匡胤说:“天气快热了,你可以早些回去。

”钱椒表示今后愿意每三年来朝见一次,太祖却说:“路途遥远,还是等我下诏再来吧! ”他便留下其子惟潜做人质。

据说,临别时赵匡胤赐予钱俶一个密封的黄皮书卷,吩咐他在路上密看。

到了路上,钱俶打开一看,上写:“皆群臣请留(钱)俶章疏也。

”钱俶又惊又吓又庆幸,对宋太祖“益感惧”。

回吴越后,钱俶进贡更加殷勤,“每修贡,必列(贡品)于庭,焚香而后遣之”。

于是,钱俶造塔还愿,感谢佛祖护佑其及全家平安回来。

此塔便被称为“保俶塔”。

保俶塔

第二种说法是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

相传,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俶被赵匡胤召到汴梁,久留未返,急坏了钱俶的娘舅、宰相吴延爽。

吴延爽便召集大臣们商议。

由于吴越国偏安一隅,根本抵御不了势头强劲的大宋,大臣们生怕处置不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无计可施,最后商议决定做佛事建高塔,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以祈求佛祖庇佑国王钱弘俶。

不久,国王果真平安归来。

吴延爽信奉佛教,就在宝石山上建了一座九层的高塔。

塔建成后不久,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除名并流放(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故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叫之为“宝塔”“保俶塔”,后又因山而叫成“宝石塔”。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

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

保俶塔

第三种说法是“宋朝小叔子夫妇为报答寡嫂救命之恩造宝塔”。“保叔塔”之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望文生义,编造了“宋朝小叔子夫妇为报答寡嫂救命之恩造宝塔”的传说。

相传,有一小叔子在屋里突然传出一声惨叫,紧接着又听见小叔媳在哭。住在对屋的嫂嫂感到情况不妙,随即果断地拿了纳鞋底子用的锥子,冲进房内,对准小叔子的屁股刺去。小叔子猛一惊,一缩身翻下床来……小叔子得救了。

连环画《白蛇传》中白娘子昆仑山盗灵芝草救许仙

在封建社会,这种事是很难起齿和不能被人看到的。

后来,嫂嫂自觉无颜面见人,就自尽了。

小叔子夫妇为了报答嫂嫂和救命之恩,特修筑此塔纪念,故叫“保叔塔”。

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认为此说有伤风化,道学精神使他们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

文人的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保俶塔”之名随即被叫开了。

现今称其为“保俶塔”,主要是因为塔身上的碑记刻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浙江宁波人、著名建筑师、杭州市长赵志游和邑人程学銮等人发起重建时的名称“保俶塔”。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晋剧《白蛇传》“断桥”剧照

断桥的闻名主要是因了中国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故事就发生于此。它的名字与《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的晋剧《白蛇传》中白素贞与小青“游湖”一场,白娘子唱道:

虽然是叫断桥,

桥何曾断?

桥亭上过游人两两三三。

似这等好湖山愁眉尽展,

也不枉下峨嵋走这一番。

白素贞的这几句唱词将这西湖三月的天下胜景明明丽丽地勾勒在世人面前。由此,白娘子与从灵隐扫墓归来的许仙相识,同舟归城,借伞定情;“水斗”败下阵来,来到断桥,睹物思情,物是人非。白娘子悲愤欲绝地唱道:

西子湖依旧是当时模样,

看断桥,桥未断,

却寸断了柔肠!

白娘子的这几句唱词听来催人泪下,给每一位观众以无尽追思和遐想。不一会儿,被法海骗上金山寺的许仙在小和尚法明的帮助下逃离寺院,又与白素贞、小青在此邂逅,二人言归于好。明人洪丞曾作诗《断桥闲望》云:

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

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

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

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杭州西湖上的断桥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时断桥就已经建成,北宋时称“保佑桥”,南宋时又名“宝祐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现存断桥是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杭州西湖断桥上游人如织

关于断桥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有桥与堤断之感,故得名“断桥残雪”;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个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一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酒摊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

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

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

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

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

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一片好心。

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

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折断,老人跌进了湖里。

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飘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时说的话,便用那笔银子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父老乡亲感激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烟雨朦胧中的断桥

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这种说法似更为可取。

连环画《白蛇传》中许仙逃出金山寺后与白娘子、小青在断桥相遇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传说瑰丽多姿,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知识。认真了解和钻研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晋剧《白蛇传》续幕“倒塔”剧照

史册号网友观点:皇妃古塔傲苍穹,北望保淑慕娇容。

一水分来双倩影,斜阳夕照小孤峰。

保淑塔是与雷峰塔相映的另一古塔,建在北峰,俗语云“雷峰如老衲,保淑似美人。

”雷峰夕照落霞红,尽染保淑最高层。

映出了一湖伴双塔的绝美景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40317124006400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