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三年(1405),在郑和的率领下,一支船队浩浩荡荡驶向海洋,开启了一段远洋航行的传奇。
它的规模之浩大,航程之久远,足以让这只船队在世界的航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这样夸赞郑和船队: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
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以说不是他的对手。
这是一支怎样的船队?它又创造了怎样的历史呢?
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船
在明朝,造船技术日臻精湛,很快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造船业的发达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拥有一只超级船队”成为可能。
郑和统领的船究竟“强”在哪里呢?
首先,船的体量足够大。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的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有人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后得出,宝船中的“大者”长度达到了140多米,“中者”也有近120米。这样的一只大船能容纳上千人。
因为缺乏实据,“宝船”的大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明朝的船坞造不出百米级别的大船。然而,抛开关于宝船实际体量的争论,后人确实能够从众多史料的描述中,感受到“宝船”的气势磅礴:“艏艉高翘,船舷高,吃水深”,“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图片来源:纪录片《郑和下西洋》)
第二,船的种类多。郑和领导的是一支混合船队,配备了各种功能的船只。“宝船”多为官员乘坐,并装载珍贵礼品。其中,最大的一艘就是郑和所在的指挥中枢,据说船上可分数层,相当于一个综合性办公楼,同时具备了作战、储存、指挥等多项功能。
还有“战船”,负责作战,抵御外来袭击;“粮船”,负责储备运送粮食,能够解决上万人吃饭的大问题;“马船”,是一种运输船,负责装运各种货品、物资;另外,还有众多功能型的船只,比如:水船,礼宾船等等。
第三,船的数量多。据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出动宝船60多艘,加上其他功能型的船舶,加起来达到200艘以上。之后每次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大都如此,一出海就是千帆蔽日的壮观景象。
只从硬件上说,郑和船队体量巨大且功能齐备,在同时期的世界航海史中确实无出其右者。
分工明确的团队
要让这样一支巨型船队运转起来,需要配备同样庞大的人力资源。郑和几次下西洋,带出去的队伍都在2万7千人左右,要想管理好这样大的一个团队并不容易。
但是,在历次航海中,整个船队的运转都有条不紊、上下合作无间,这得益于团队分工的精细。
最重要的是领导团队:众所周知,郑和是船队的正使、总指挥。事实上,核心领导还有一人——王景弘。无论是航海技术还是外交水平,王景弘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甚至并不亚于郑和。据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病逝于途中时,是王景弘顶起大梁,率队安全返回。
(图片来源:纪录片《郑和下西洋》)
其次,船队中还有“特殊人才”:因为要和不同的国家进行交流和贸易,有一类人才不可缺少,那就是翻译。
马欢、费信就是因为“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
他们跟随船队到多国访问,负责笔译、口译,是贸易和外交活动的“最强助攻”。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翻译因为实地走访过许多国家,之后就把自己的见闻经历都记录下来,写成了游记。
如马欢写有《瀛涯胜览》,费信写下了《星槎胜览》等。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游记都成为后人了解“下西洋”这一盛事的珍贵资料。
此外,各类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船上人员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军人,承担着保卫船队的作用;富有经验的水手是航行的保障;大量的工匠负责维修和生产;还有专门的医生队伍,负责上万人的健康;船上还设置了观测天文的阴阳官、活跃生活的乐队、专门管粮草、种地的后勤等等……
事实上,要完成如此旷日持久的一次次远洋航行,离不开总指挥的筹谋调度,也离不开团队中每个工种的专业协作。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各司其职,才让这充满艰险的航行变得秩序井然起来。
最先进的航海技能
大船和人员,只是万里航行的基本保证。怎样确保船队在大海中航行安全还不跑偏,是个技术活。而600多年前的郑和船队,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老经验、土方法、“黑科技”,才克服万难完成了航行。
动力从何而来?大海中行船主要靠的是自然力量的驱动,比如风力。下西洋时,郑和船队往往要借助季风的力量。所以,他们会选择在冬天出航,以借东北季风之力;在夏天返航,以借西南季风之力。而在航行中,遇到风向变化,有经验的水手就会通过调整船体角度,“抢风行船”,利用风力向前行进。
方向如何辨别?茫茫大海中,最容易因为缺少坐标而失去航向。
在没有定位系统的年代,郑和船队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坐标、辨明方向。
最基础的是看日月星辰;进阶一些,要用上指南针、罗盘这类仪器;最值得一说的是明朝版的GPS系统——“牵星术”:就是在夜间行船的时候,使用特制的一套“牵星板”来观测位置相对固定的恒星(北斗星、织女星)的高度,从而测定船舶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其原理和今天航海中使用的六分仪类似,测量的结果也比较精确。
牵星术这项“黑科技”也代表了当时航海导航技术的最高水平。
怎样预防生病?疾病是远洋航行中的一项巨大考验。
尤其是,在航海过程中,因为缺乏新鲜蔬菜,船员很容易得坏血病而死。
但是在郑和的船队中,却少有这种现象。
一方面,船员能及时领到茶叶,茶叶中富含VC,可以有效预防坏血病。
另一方面,在解决吃的问题上,船员也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自己动手,衣食无忧。
据记载,下西洋的船上还有栽种蔬菜、畜养禽畜、活水养殖等生产活动。
600多年前,航行中的郑和团队,就是这样充分挥洒着智慧和勤劳,与天地、海洋既斗争又利用,将航海的技术和经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载入史册的航行
郑和船队在海洋上前后航行了28年,总路程可“涉沧溟十万余里”。船队的起点是苏州的刘家河,最远的终点是非洲东海岸。这个过程中,船队重走着前人的旧航线,也开辟了许多条新航线,七下西洋,在30多个国家走走停停,足迹遍布东南亚、中东和非洲。
如今,后人已经很难复盘郑和船队当年的航海盛况,所幸同时代出现的一份《郑和航海图》为我们展示了郑和船队的足迹所至。据说,这幅图是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绘成,是对之前下西洋经历的总结。
这幅图中所画的地域十分广阔,从南京宝船厂一直延伸到非洲东岸。其上记载了530多个地名,还标明了船队所经之地的地标建筑、地理形态等信息,是郑和船队对世界探索之旅的忠实记录。
这幅图还保存了航行过程中航道的远近、水深、位置等数据,注明了途中会遇到的礁石、浅滩等危险,甚至还温馨提示了航行方法,为后来的航海人提供了一份精确的“航海指南”。
当然,这份《郑和航海图》只是郑和船队创造的航海传奇的一份简写。因为在这一笔一画之上,是600多年前这群航海人面对“变态无时”的海洋时,用无畏扩展着对未知世界的认知;用经验和智慧保证着船队的“云帆高涨,昼夜星驰”;还有,凭借勇毅,于惊涛骇浪之中,一次又一次地驶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