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特别呈现纪录片西南联大,又一部泪目纪录片,纪念仅存在8年却让人记住80余年的西南联大!

11月真的出了好多纪录片,纪录片爱好豆幸福到昏厥!

之前有给大家推过《风味人间》(豆瓣9.3分)、《王朝》(豆瓣9.7分),今天要给大家安利的是,央视新出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虽然只有五集,篇章短小,但是却尽量将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如实呈现。

《西南联大》一共有5集,每集大概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战火中的辉煌---

可以说,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不到8年的“偏远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厉害的一所大学。

毕竟是清华、北大、南开,这三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合并成的学校。

光看学生质量,简直令人惊叹。

3000多位学生里面,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还有100多位大师。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都是从西南联大出来。

还有很多当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学生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是梅贻琦在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到的。

用来形容西南联大,也完全合适。

在西南联大建校初期,全校有教师269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来自清华的老师。梅贻琦在建设清华的时候非常注重师资的建设,网罗了一群相当优秀的教师来清华任教,这也为西南联大闪耀的师资力量打下了基础。

这些老师都是在各自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胡适、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钱穆、吴宓、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

哪一个名字单挑出来放在今天,都可以成为一所好大学的招牌,但是这群大师,却云集在云南昆明这样一所破败简陋的学校里面。

八年的时间,无论战争形势如何,无论是否下一秒就会被轰炸,西南联大从来不停下教学。

全中国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退到云南也并不安全。

蒋梦麟在自传《西潮》中描述当时的情形,炸弹就像冰雹一样,在周围爆炸。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未来在崛起。

---何为大师?---

在第一集《八音合奏》里面,主要讲述的是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在联合办学上的佳话。

文人相轻自古有,但这三人却始终开放、包容彼此。

张伯苓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

而蒋梦麟呢?将这份最大的权责让给了梅贻琦。

梅贻琦是这三个人里面年龄最小的,但蒋梦婕、张伯苓都没有因为梅贻琦年少,就轻视他。

可以说,正因为张伯苓、蒋梦麟的让步,才能够成就西南联大的联合成功。

除了这三人的一代佳话成就西南联大的辉煌,在西南联大的历史上,那些大师也是让西南联大至今总被人怀念的原因之一。

在西南联大有着宁肯自己双目逐渐失明也不留在沦陷区教书的陈寅恪。

为了躲避敌人轰炸,基本上那些学生、老师都住得比较分散。右眼已经完全失明,左眼视力恶化,陈寅恪还每天准点到校上课,有时轰炸,就搬着小板凳坐在住所前的大土坑里躲避。

这个描述真的让豆子想起来《无问西东》里面学生老师在树林里面边教书学习边躲避轰炸的片段!

在这里,还有着抗战爆发后不畏强暴保护北大师生安全离开的郑天挺。

还有一节课能让学生穿越一整座城去听的闻一多。

最终走向慷慨殉道的闻一多。

为什么文人流亡者这么多?

明明都是身负才识,何必一定要举家西迁来到云南?

为了有骨气,为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在昆明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却仍有很多人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华罗庚在昆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

费孝通尝试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写出了《禄村农田》。

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

罗庸写出了《鸭池十讲》。

吴宓以课堂讲义为基础,用英文写作《世界文学史大纲》。

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

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

周培源的《湍流论》。

这些都完成于战时昆明。

简单一句话就能告诉观众们这些人在那个时候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哪一个不是承载着战火、流亡、鲜血的重量。

“战时昆明”四字有多沉重,他们学术完成就有多艰难。

何为大师?

是面对国家存亡同仇敌忾。

是不畏强暴不屈强权。

是西南联大这些刚毅坚卓的人!

此乃大师。

---克制的语言自有动人处---

整个纪录片故事从晚清开始讲起。

平缓交代着在1889年的时候,那些日后对西南联大乃至中国教育界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人都在干什么。

颇有些类似《万历十五年》那样的描述方式。

一条时间的线,将所有故事所有人物串联起来。

没有过分的语言渲染,没有煽动人心的感人肺腑。

没有多余的旁白,有的是当年那些大师亲笔写下的记录。

徐若陶自述眼中的梅贻琦。

华罗庚这段自述简直令豆子拍案叫绝!

以前只知华罗庚数学好,没想到文采也这么棒!

除了自述,还有他们作品里面的片段。

借文人之语,让整个纪录片不会过于渲染、不会过于掉书袋,反而有一种文采斐然的气质蕴含其中,别有一番味道。

完美避免了撰写旁白的人因为文采不够导致整部纪录片旁白垮掉的尴尬境地。

不愧是央视的纪录片!底蕴就是不一样!

配上精心制作的插图或者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给观众们重现当时的情景。

插图好看符合整部纪录片的韵味。

影像也很多都是首次呈现在观众眼中,相当珍贵。

除了这些,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在西南联大读过书的、现在已经都是90多岁的老人,来回忆讲述他们眼中的西南联大。

这些人大多已经90岁以上了,甚至有些还没等到纪录片播出就已经逝世了。

这份记录有多珍贵可想而知。

还找了一些当年西南联大知名教授们的子孙来讲述他们长辈与西南联大的故事。

不得不佩服摄制组,要知道,这种采访拍摄可以说是一种口述历史的研究,对于中国抗战历史上西南联大那一块的研究相当宝贵与重要。

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可能不如《风味人间》那样有趣有看头,不如《王朝》那样猎奇新鲜,但它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在其中,“微言”但是“大义”,这也是这部历史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11181610314ee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