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州市风景区内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 龙头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命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虑”,峰峦耸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经》中谓之“虎山”。
城东山矮势缓,绵延起伏,谓之“龙山”。
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
这时有人便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
清乾隆11年(1746),伏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
他上任后,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必须培弱抗强,补东抑西。
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文风”。
乾隆12年,工程正式开工,数月之后,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
因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所以,在后来的林州,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
其中有个故事说,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不但能长高,还会昼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
有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
如不把它镇住,将后患无穷。
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人”的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
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结果出了一斗芝麻数量的建筑工匠。
传说终归传说,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
至于“林州工匠”一说,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经260个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刘秀和林州村名
刘秀是我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岁父母双亡,靠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公元22年,27岁的刘秀在南阳加入刘玄领导的起义军。次年二月刘玄称帝,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当年刘秀领兵连克叶县、郾城,将王莽10万大军杀得尸横百里血流成河,从此以后,王莽政权一蹶不振,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
刘玄看时机已到,便加封刘秀为萧王,派他到黄河以北地区游说招抚各地官吏。
当时河北邯郸有个名叫王郎的风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汉,便诡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是正宗皇族后代,应该继承皇位。
当地州县官吏有的信以为真便投靠了他。
刘秀到邯郸不久,便被王郎发现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发令通缉,并亲自带兵捉拿。
刘秀见势不妙,便沿太行山东麓向南逃奔。
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说的“王郎撵刘秀”。
当刘秀途径武安、涉县进入林州地界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名故事。
3、马 刨 泉
马刨泉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境内。
当刘秀越过漳河逃到此地时,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忍。
他将马拴在一棵树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赶路。
没想到他骑的马此时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乱刨不止。
不一会,马蹄刨的坑内便流出了水。
刘秀护兵发现后,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当即喷涌而出。
刘秀一行连人带马饮了个痛快,稍加休息便继续向南逃去。
刘秀走后,此泉一直喷涌不止,人们称它为“马刨泉”。由于这里有了水,山民们便纷纷来此地定居,并把泉名定为村名,称作“马刨泉”村。
4、骡 子 断
刘秀离开马刨泉后,由于连续赶路,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他的马便被活活累死了,刘秀痛心至极,牢牢记住了这个忌日。因急于逃命,只好换了头骡子当坐骑。
当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后,他换乘的骡子,速度又渐渐慢了下来。
眼看王郎的追兵越来越近,在刘秀万分着急之时,骡子突然倒在了地上。
刘秀从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发现骡子要临产生驹了。
他无可奈何地说:“早能下,晚能下,千万不能现在下,你赶快让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
”这原本是刘秀的几句着急话,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骡子肚就像放了气的皮球,变得越来越扁了。
片刻功夫,骡子便从地上站起来,像刚才没发生这事一样,驮着刘秀匆匆往前走了。
从此以后,骡子就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马、驴杂交传宗接代。这个当初断绝骡子生驹的地方,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骡子断”村。
5、丝 空 洞
刘秀离开骡子断后继续南逃,因山高路险,被迫丢弃坐骑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岭受尽了艰辛。
当逃至林虑山鲁班豁下的一个山洞时,刘秀见洞口蛛网密布,便想进洞休息躲藏一时。
说也奇怪,刘秀刚一进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丝结网,封住了洞口。
王郎追兵至此,见洞口蛛网密结,完好无损,正想绕洞而去,这时,洞旁的一棵大树上有几只喜鹊,一看来了这么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来,王郎把“喳喳喳”听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进洞查看。
此时,落在另一棵树上的一群老鸹又“哇哇哇”地叫起来,王郎又把这“哇哇”声听成了是“瞎话瞎话”。
于是,他把手一挥,手下的人便绕过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刘秀当了皇帝。当地人听说当年在此避难之人就是当今皇上,便称此洞为“丝空洞”。后来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丝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风水宝地石门寺
石门寺坐落在林州市万泉湖旁的万泉山上。
说他是风水宝地,是说这里的山水和泉城济南相比毫不逊色。
山上山下泉眼众多,一股股泉水从坡间喷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喷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响,有的旋流成涡,也有的独辟成溪,最终汇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万泉湖,成了风景秀丽的旅游观光胜地。
万泉山原名“石门山”,因当地山势壁立如门而得名。关于石门寺的起源,据石晋开运二年(945)所遗古碑证实,它至少也有千余年以上历史了。
对于石门寺,当地还流传有一个神话故事,说在很早以前,庙里就住有许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这些金子卖掉,足够寺庙里一年开支。后来换了个贪心的方丈,他让和尚们挥钎淘金,结果金子没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寻味,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二、河北省有什么著名的名胜古迹?
①
有山海关,是著名的五A级景区。
在碧波万顷的渤海之滨,绵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伟的城楼,依山临海,景色十分壮丽,这就是历史名关,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②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北部,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其境内著名的名胜古迹有:
1、满城汉墓群,位于保定市西北,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2、赵州桥,位于石家庄市赵县境内,始建于隋代;
3、清东陵,位于唐山市遵化市境内,埋葬有清朝五位皇帝;
③
河北省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以下是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1、 长城: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 北戴河: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美丽的海滩、名胜古迹及各种度假设施。
3、 承德避暑山庄: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4、 应城古城: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以豫灵文化和关帝文化为特色。
5、 武安司马台长城:长城的著名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少数能够看到明清长城同时遗存的地方之一。
6、 赵州桥: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之冠, 新罗大桥和安源桥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桥之一。
7、 灵石岩画: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石窟寺庙,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敦煌”。
这些名胜古迹在河北省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河北省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的体现。
④
河北省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
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河北省的著名名胜古迹有很多,如万里长城、恭王府、承德避暑山庄、石家庄草莓园、赵州桥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万里长城了,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此外,恭王府是清代后期各种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范,赵州桥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总之,河北省的名胜古迹种类之多、规模之大、价值之高、主题之独特,是国内外都无法比拟的。
⑤
1、响堂山石窟
位于邯郸市峰峰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
2、赵州桥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坐落在赵县的洨河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始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3、广惠寺华塔
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坐落在正定县城内燕赵南大街东侧的广惠路上,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4、沧州铁狮子
又称“镇海吼”,位于沧州市东南郊,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铜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
5、定州开元寺塔
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位于定州市城内,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为八角形楼阁建筑,共11层,高达83.7米。该塔建筑形式独具一格,塔身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以回廊相连,形成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内设穿越塔心的阶梯,绕回廊盘旋可至塔顶。
6、隆兴寺
有中国保存最好、最高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
7、正定文庙大成殿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位于正定县县城内育才街西侧,裕华路口对面。1933年,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时,将其定为唐末五代遗物。此处原为佛教寺院,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寺为庙,改佛殿为大成殿。
8、阁院寺
位于涞源县县城中部,"东汉时创建,唐时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辽初修建的文殊殿,是全国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好 的土木建筑,也是全国不多的几座超过千年的土木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9、古莲花池
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位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原为金末元初著名军事将领张柔的居所,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有其浓重的历史积淀。
10、大慈阁
位于保定市裕华路北侧,始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
11、蔚县玉皇阁
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坐落于蔚县古城北城墙上。玉皇阁高峻而雄伟,整个楼阁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间禅房组成。
后院正面为玉皇阁大殿,殿内正面为玉皇大帝塑像,两侧墙壁上为洞神壁画,大殿用柱36根,柱上有精美的斗拱。玉皇阁名为敬奉玉皇大帝,实则为防备外来之敌。
12、万里长城—山海关
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13、金山岭长城
位于承德市滦平县境内,系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6)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素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美誉。
14、清东陵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位于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15、承德避暑山庄
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16、普宁寺
位于承德市双桥区普宁路1号,是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17、普乐寺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全寺建筑为汉藏结合式,西部依照汉族寺庙样式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正殿组成。
东部为藏式城建筑。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类似北京天坛祈年殿,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龙凤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金光闪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8、普陀宗乘之庙
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其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
19、须弥福寿之庙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南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
乾隆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须弥福寿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那样多福多寿。
20、定州贡院
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场所,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占地10余亩,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重修。现存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