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关于许昌三国文化的历史人物故事?
关羽曹操灞陵桥刀挑披风
二、许昌四大名人?
①
我心目中的许昌四大名人分别是:郭嘉、荀彧、徐庶、吴道子。
许昌,帝尧时期许昌古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是著名的汉魏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纵览几千年的历史,这里人才辈出,下面就说说我心目中最出名的四个人。
1、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三国典故“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从侧面反应三国中郭嘉这个任务的足智多谋,连诸葛亮都忌惮三分。
2、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
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多智谋,举孝廉,拜县令。
汉末天下大乱,弃官归乡里,率宗族先投袁绍,后归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
获谥为"敬"。
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3、徐庶,字元直,原名徐福。
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4、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唐朝著名画家,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
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
②
答案是现代4个名人有:王文冲,歌浴森, 杨旭明,任宏恩
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出自何处?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是郭沫若名言。
意思是每当听到三国的故事,每次都想来许昌看看。
三国文化名城许昌是曹操大本营,曹操在此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势力扩张,留下了无数历史典故,踏进许昌如同在三国历史故事中荡漾,春秋楼、霸陵桥、曹冲称象、青梅煮酒论英雄诸多三国的故事都会扑面而来,就能感受到三国时的气息。
所以郭沫若这样说,也自然是有道理的。
出自郭沫若诗句: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四、曹操许田射猎的历史故事?
刘备被吕布所败,不得已投靠了曹操,跟随曹操去往许昌,在皇宫大殿内,刘备与汉献帝相见,叔侄一家,君臣相见格外亲密。
曹操心下甚为不快,暗中派人访查刘备举止。刘备只好深藏雄心,巧施韬略,整日埋在菜园浇水种菜。关、张二弟不解大哥深意,暗自焦急。
此时,程昱等谋士劝曹操可行王霸之事,曹操便设许田围猎以试其威。围场上,汉献帝要射一只鹿,没射中,曹操借天子的弓和箭射中了那只鹿。
群臣看见天子的箭射中的,以为是天子射中的,就一起庆贺,结果曹操骑马挡在天子面前接受群臣的庆贺。
五、中岳庙的传说故事?
中岳庙建于明朝,三关庙建于公元1140年,原两庙旧址间隔300米,均系在桑树许村东头(老王坑),分别占地21和30亩,殿房共50多间。
内供奉着中王爷,中王奶,关羽,及两位皇嫂等诸多圣像;另内设有历史明贤,辛亥革命和诸多名将馆。
千年来游人香客络绎不断,香火盛旺。
许昌中岳三关庙现为许昌市道教协会、许昌市东城区道教协会办公所在地。
六、历史上的孔融老了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而让他最出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孔融让梨”了。小时候老师就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关于谦让的美德,因为谦让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非常好的美德,所以说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一下的。
不过有关他的故事好像也只有让梨这一件。按照道理来讲,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在课堂上也是会多次提及的典型案例怎么长大后就没人提及了呢?除了这件事之外,老师却从来不讲他长大以后的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之中,但是当他到了13岁以后才逐渐成名。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是值得让人怀疑的。13岁时,孔宙死了,作为儿子的孔融非常的伤心,一下子就哭倒在地上,需要人的搀扶才能勉强站起来。十里八乡的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赞他十分的孝顺。
当时东汉的朝廷是由宦官当政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人张检因为得罪了宦官而四处逃难,只要是他停留过的地方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为了避难逃到了自己好朋友孔褒的家里。但由于孔褒不在家,孔融就收留了他。负责抓捕张检的官吏知道这件事之后就要定他们俩的罪。
孔褒和孔融都争着想要顶替这个罪名,但是最后还是把罪名归咎到了孔褒身上,孔融也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名声大噪,他还由此得到了司徒杨赐的作用。公元184年他被举荐为大将军,但是孔融其人实在是太过骄傲自满,可上司御史中丞赵舍总是搞不好关系,最后只能称病还乡。
不过孔融的才学和文化水平的确非常的厉害,他也是“建安七子”之首,想要重用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朝廷最后又征召了孔融,不过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刘辩,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董卓手里,在朝廷中孔融提出“光复汉室”的言论,这让董卓感到十分的不爽,于是他就把孔融调到了北海为相。
在那个地方当官的时候,还流传出了一件事情,听说孔融为父亲举办葬礼,让整个北海城的人都过来哭丧,但有个人实在是哭不出来,孔融就下令把他给杀了,理由是因为他哭得不够哀伤,这个故事跟孔融让梨这样的事情一样也是颇有争议性的,但是在北海的民间确实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件事情。
说孔融是个自大的人,这样的言论也不是随便说说。这件事情就算连刘备都是有耳闻的。孔融当初被黄巾军的管亥围困的时候,就派出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听说此事就回复说:“孔北海居然还知道天底下有一个刘备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融平时就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但这个时候孔融还在城内饮酒读书,等到城池被攻破之后,他才匆匆忙忙逃往山东,把妻子和儿子当作诱饵留下给了袁谭。
又过了12年,曹操北伐乌桓国的时候,到处都是一派兵荒马乱的样子。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库的充盈,曹操上述请求皇帝可以下一道禁酒的命令,可是孔融又上诉认为禁酒这样的命令是不合时宜的。
这件事情也让曹操对他怀恨在心,两人在朝廷上也是多次针锋相对。又过了一年,孔融又提出了“父母无恩论”,他觉得父母亲是为了自己的情欲才将他们生下来的,并没有对他们有什么恩情。但是此时的丞相曹操推行的是以孝治国,孔融平日的饮食起居也是十分铺张浪费的,他对父母的不孝态度也成了曹操收拾他的把柄。
孔融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孝顺而出名,晚年又提出子女完全不需要尽孝的观点,这和之前塑造的孔融让梨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从来不会告诉学生长大后的孔融成了什么样子。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
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
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
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宽容不猜忌别人,重视人才,喜欢诱导提拔年轻人。等到退任闲职后,宾客天天满门。孔融常叹说:“座位上经常满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无忧了。”
孔融与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自己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
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七、许昌禄马桥典故?
因旁边禄马村而起的桥名,经有学问的工程师们这么一升华,马上变得不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