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湖的由来是什么?
在合肥的边上有一条很著名的大湖,在我们的地理书上曾经被列名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那就是巢湖,说起合肥的传说,那肯定要先从巢湖的来由说起!
那巢湖,有着很多很多动人的故事在巢湖的岸边一直流传!
现在的巢湖是一个一眼看不到边的汪洋,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有中庙,姥山又称之为蒙山,孤山等等 。
但是在传说中这巢湖先前并不是一片汪洋,而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庐洲城!
话说庐洲城里有一个心地很善良的老太婆和她可爱的孙子相依为命,整天以乞讨为生,城里的人也是非常地友爱,对太婆和她的小孙子格外地好,今天有这个人给他们送点东西,明天又有这个人给她们送点东西,就这样,婆孙两人的日子也就这样过了下去。
这老太婆也潜心向佛,每日必是早晚三柱香,晨昏三叩首,向上天祈祷让上天保佑全城的人民平平安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太婆的身体慢慢地坏了下去,她的小孙子也还没有长成人,老太太由于受了大家太多的恩惠,苦不能报,每天向上天祈愿能够在自己合眼之前能够报达一下全城人对她们的关爱.一日,受了太多老太太香火的一位先知看老太太每天如此虔诚,心中不忍,便托梦向老太太:要是有一日你看城门前的两只大石狮子眼睛流出血来,就立刻喊出大家出门而去,因为这座城马上就要沉下去。
你叫大家一路朝前跑,一定不要回头!
话说这位先知说的也是事实,那庐洲城是早晚都要沉下去的,那先知查了老太太的寿谱,看那老太太似乎等不到那一天,为了让老太太在合眼之前能够安心,便托梦给了她。
那老太太从此每日早上就早早地跑到城门那儿去看那对石狮子的眼睛,那城门边上有一个杀猪匠,看到老太太每天这么早就跑到城门那儿去看石狮子,便感到很奇怪,于是他就问到:“老人家,你每日这么早过来看这石狮子,为什么呀?“那老太太说:“ 我要看这石狮子的眼睛有没有流血!
“那杀猪匠却自纳闷,这石狮子怎么会眼睛流血呢?是不是这老太太老糊涂了呀!
于是在一天夜里,那杀猪匠实在是不忍心看到老太太每天早上托着老态龙钟的身体来看那石狮子,也不相信这石狮子会流血,他便用杀猪的血抹上了那石狮子的眼睛。
等到那老太太早上看到了那石狮子的眼睛真的流满了血,慌张地拉着她的小孙子边跑边喊:“不得了啦,快跑呀!
“便让她的小孙子先行往前跑,自己则去喊人,此时已经晚了,老人家转眼间就被那天来之水给淹没,后来化成了一座同,即为现在的姥山。
却说她的小孙子,由于小孙子年纪尚幼,跑得一双拖鞋也跑掉了,他转身去拾他的鞋,不料被后的浪给淹没,那双鞋就化成了现在的拖鞋山,小孙子就化为了现在的孤山。
现在你如果去看那巢湖,离你最近的那就是孤山,再远的很象一双拖鞋的那就是拖鞋山,隔着拖鞋山不远的就是那姥山了。
二、洗耳池的来历,历史?
①
洗耳池系巢湖胜迹遗址。传说尧帝想让位给隐世高人许由,派使者去游说他。许由坚决不同意,觉得使者的话污染了他清静的耳朵,立即跑到山下颖水边去捧水洗耳,许由的朋友巢父恰好牵牛在饮水,听说原委后就牵牛去上游饮水,以免玷污小牛的嘴。
后人为颂扬许由闻过则喜的美德,遂将此池取名为“洗耳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②
相传5千年前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
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
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
”,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③
洗耳池:巢湖洗耳池公园位于安徽省巢湖市东。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
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卧牛山:卧牛山(狮山)系闽北武夷山风貌,是富屯溪的源头。
卧牛山顶的洪光塔重建于原址,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的魅力,更是一种当地历史文化的记载。
卧牛山与肯德基中国南方最大肉鸡核心供应商—圣农集团毗邻,相交辉映。
是巢湖市地标性山体,海拔48米,面积0.8平方千米,位于市中心地带。
因形似卧牛,欲饮巢湖之水,故名。
昔日,登山俯瞰,可见“屋内行舟”、“板桥落日”、“巢湖夜月”三绝奇观。
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的诗句,将卧牛山誉为小姑苏。
故有“山拥城中胜,水临城外山”之说。
三、德天瀑布的故事和传说?
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的一个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河,不论四季寒暑,她始终碧绿清凌,纯朴得像大山里的女孩,人们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归春河。
归春河静静地流向越南,又绕回广西,最终在硕龙这个边陲小镇,寂静了许久后的力量瞬间爆发,冲破了千岩万壑,冲出高崖绿树的封锁,一泻千里,划开了中越两国边界。
许是大自然的造化,倔犟垂坠的河水从高达60余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击着层层岩石,飞流曲折,水花四溅,水雾迷朦,远望似缟绢垂天,近观如飞珠溅玉,透过阳光的折射,五彩缤纷,那哗哗的水声,振荡河谷,在不经意间就形成了又一个迷人的奇迹: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
于是,德天瀑布从被造就的那一天起,便成就了归春河最激情的表达。
德天瀑布与越南的板约瀑布连为一体,就像一对亲密的姐妹,袅袅婷婷,携手而立。
目光穿透那飘渺的水雾,恍见伊人,在水一方,腰缠春江如玉带,垂首秀发落巢湖,身倚峥嵘奇峰怪石,背靠满山梯田古木,巧笑盼兮,眉目传情。
这实在是一个如诗般浪漫清雅的所在,步步是景,处处含情。
人在其中,若画中游,心无旁骛,更无纤尘。
只愿寻一处绿草茵茵,碧流潺潺之所在,盖一间茅草屋,栽几株桃树,耕几亩田,看那花盛枝头灼灼之时,效仿当年唐才子的风雅,执子之手,结下酒盏花枝隐士缘。
四、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鲁班的“刨”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
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2、石墨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
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围过来看。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
鲁班的故事1
在水母楼北面,拾阶而上,有一小巧玲珑的祠院,居高临下,景致十分幽雅。殿前悬有巧思人神的匾额,祠内神完上塑着一位和蔼清瘦的老人,便服随身,一看便知是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说起老人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他就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能工巧匠鲁班。他复姓公输,名般,般与班同音,又因他是鲁国人,故称为鲁班。相传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各种匠人把他当祖师爷来敬奉。
鲁班祖师心灵手巧,爱动脑子,据说,不管是什么事情,还没有能难住鲁班的。
人们说,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建筑,都是经过鲁班的指点,才顺利修造起来的。
山西应县的木塔、恒山的悬空寺、太原的双塔、解州的关帝庙、还有京城的很多宫殿等。
晋祠的殿堂祠宇、亭台楼阁在建造中,也保留着很多关于鲁班祖师的传说。
如帮助悬起九九大钟;为胜诚楼选择了四面射光的位置;修建了独一无二的十字型桥梁 ― 鱼沼飞梁;为水镜台推来了传播声音的大缸;帮助圣母殿解决减少廊柱的方法等等。
可以这样说,晋祠庙的大建筑都留有鲁班师傅的智慧。
晋祠的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工匠们为了感激鲁班师傅的恩情,纷纷自捐钱粮,修起了这座公输子祠,并把鲁班的像塑了进去。几百年来,香火一直没有断过。每逢工匠们承揽下大工程的时候,都要自动地齐集在鲁班像前祷告一番。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的诞辰,民间有一项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是用大铁锅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蚕豆等。传说吃了“师傅饭”的小孩子,就能象鲁班那样聪明,而且长得很快,健康活泼。
传说中,鲁班是一个面貌和善,衣着破旧,四处奔波,为同行排忧解难的忠厚长者形象。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无法完成的工程,便会有鲁班祖师指点迷津,这是人们给予鲁班的殊荣。
鲁班的故事2:鲁班与中庙的传说
巢湖北岸有一古庙,因其距合肥、巢湖各90里,故名“中庙”。该庙始建于元朝大德初年,明朝正德年间重修,时为庐州一巨观,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处”。
传说上古时期,巢湖本为陆地,名曰“巢州”,而今合肥,即庐州,曾是汪洋一片。由于当时妖魔肆虐,天神发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为湖,庐州则长而为陆地。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巢湖太姥的怀念,人们便在凤凰台上兴建庙宇,以便奉祭。
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请来七七四十九个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梁柱,庙是建起来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当众工匠们正在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时,从外面走来一位汉子,其腰间别着一把木柄斧,看样子是位做木工活计的人。工匠们对这位汉子的到来并不在意,可这汉子开口却言语惊人:“要架梁并不难,只要请我就好办。”
众工匠听后,有的称其是精神有毛病,有的称其是吹牛皮,有的称其是想来混碗饭吃。
然而有一位老者却未轻易断言,思忖半晌后,对大伙说:“咱们不妨让他先试试看,若事不成再理论也不迟。”
于是众工匠按照这位汉子的意思,恢复架梁。恰在此时,狂风大作,刚架上的正梁晃动不止,梁头断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时,这汉子抽出腰间斧头,挥手向梁柱投掷而去。斧头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头的地方。断去的一截梁头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几下,便稳稳当当地架上了。
几乎是在同时,一只有老猫大的老鼠被剁去头脚,从梁上掉落下来。那汉子指着掉落于地的老鼠对大伙说:“此鼠乃巢湖漏网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远也架不上的。”
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缘故。经反复询问,人们才知道这位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木匠的祖师神匠公输班。
1、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创造发明家叫鲁班。两千多年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当中流传着,后代土、木工匠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输般,因为“般”与“班”同音,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所以称之为鲁班。他主要是从事木工工作。那时人们要使树木成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还没有什么好办法。鲁班在实践中留心观察,模仿生物形态,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如锯子、刨子等。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
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
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
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
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2、鲁班发明墨斗的故事
鲁班发明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于设定建筑工程),这项发明可能是受其母亲的启发。
当时其母正在剪裁和缝制衣服,鲁班注视着这一切,见她是用一个小粉末袋和一根线先打印出所要的裁制的形状。
鲁班把这种做法转到一个墨斗中,通过一根线(用墨斗浸湿的线)捏住其两端放到即将制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线条。
最初需由鲁班和他母亲握住线的两端。
后来他的母亲建议他做一个小钩系在此线的一端,这样就把她从这种杂活中解脱出来,使之可由一个人来进行。
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工匠们至今仍称这种墨斗为班母。
3、鲁班发明三角板的故事
鲁班的另一发明标志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规则的,以及根据占卜的规则(风水)哪些是不吉的。
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买到。
锯对于锯的发明鲁班是非常重视的。
或是受一片齿形边的草叶割 破了手指的启发,或是看到一只蟋蟀用其锋利的牙齿切割并吃掉食物而离去。
不管怎样,多数描述如下。
鲁班和工匠们遇到一个任务,要求他们砍伐大量的木材。
一连砍伐几天,他们都已筋疲力尽,所用的斧头也钝了。
这时,鲁班忽被一片草叶割破了手指,他当即想:照这样子做成个工具砍伐木材定是个好办法。
他选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边缘砍了一行牙齿。
这个新锯很容易锯断树皮,当他来回横锯此树时,软的竹齿很快就磨光了。
然而这却证明了锯可断木的原理。
于是鲁班放下手中活去铁匠那里,让他准备一块象斧头一样硬和锋利的铁板,然后弄成齿形。
鲁班有了这个人工制做的第一个锯片,将其用在一个木屋架上,便可准确而不费力地切割木材。
4、鲁班发明栓的故事
鲁班的另一发明标志是栓。
在古代,人们所使用的栓被制成鱼的形状挂在门上。
Needham指出,鲁班用形状象捣棒钥匙取代了这些栓,这决定于准确的配合部分的功能。
鲁班的技艺就能制造这样一个装置,而且据说,他还发明了"锁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许多锁中。
鲁班的另一些发明的标志是钻头、楔、辘轳、铲和碾米用的石磨。
石磨的发明,当时是鲁班看到一位老妇人在使用捣捶和臼时费了很大力气。
他反复考虑后,做了两块厚石头片切成圆柱,然后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个放在另一个上面,将麦子和米置于其间,当上面的圆柱转动时,粉末(或面粉)便出来了。
5、鲁班发明伞的故事
这项发明最终一句话归于鲁班的妻子。
在古时候,雨天和炙热的夏天困扰着人们,人们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
有这样一个传说,鲁班围绕着他的四邻建造了许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让人们在狂风暴雨的季节自由地外出活动。
鲁班的妻子这时照着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样式,制成了一个重量轻的竹亭子且带油纸--这当然就是雨伞。
他的妻子对鲁班说:“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动。
我的伞,能带它到处走动并可以在各种季节里提供防护。
6、鲁班发明刨的故事
在鲁班以前,木匠仅用斧子和刀来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结果既使干得很好,也难也令人满意。
后来鲁班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制造出来的表面越平,干起来也越容易。
这样,这种刨逐渐地从鲁班的实践中加以演变,最初用较薄的斧刀片,后来用一个刀片固定到一块木头上再横穿以手柄,最后刀片固定到木槽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刨。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发明家,前启发了她的丈夫。
当鲁班刨平木料时,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
由于她还要尽其它的义务,做这样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为刨木工作台发明了一个木槽以抵住鲁班刨木撞击的压力,使刨木成为可由一个人来干的工作。
由她发明的木槽被称为班妻。
④
能工巧匠的传说。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
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
手工工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
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
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成为一个传说式的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刨,还有他创造门户铺首等的故事。
近代民间仍有鲁班发明锯子,他的妻子发明伞的传说。
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
这类传说早有流传,近代民间传说还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鸡鸣驿石桥没有完成,那是因为鲁班造桥时,姐姐(或妹妹)怕他过于劳累,提前学了鸡叫,鲁班因而停工的缘故;山西永乐宫是鲁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鲁班凿来镇压黑鱼精的石香炉的三只脚等,其中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元初编集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有收录。
鲁班 清代民间年画赵州桥名“安济桥”,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所谓鲁班修赵州桥,纯属民间传说,并非史实。
上述鲁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发明创造(如造锯),也都是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传说,并非春秋时期公输般的劳绩。
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匠师。
民间很早就称赞鲁班的“巧”,说他造的木头鸟能飞,木头人能够劳动,他造的灯台点燃后可以分开海水,他的墨斗拉出线来就可以弹开木头,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精美的梁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间建起三座桥,等等。
旧时代工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
在过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鲁班为“祖师”,为他建庙奉祀。
明代初年汇编的关于土木工匠营造法式的书命名为《鲁班经》,书中还专门讲了“鲁班仙师源流”。
鲁班传说在团结教育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鲁班传说除在汉族人民中传播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苗、瑶、□、水、土家、仡佬、布依等族)中也有流传。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能工巧匠 ,也是传说中的“木匠之父”。
他在 周游南北的旅途中路经四川某地,见 一条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桥。
负责造 桥的赵掌墨师骄傲自满,又粗心大意 ,因设计失误,桥身无法合拢。
鲁班 找到了症结所在,凿了一块石头,送 给快要出嫁但还没有嫁妆的穷姑娘翠 儿。
在石桥无法合拢的紧急关头,翠 儿将石头献出,桥造成了,翠儿也因 此有了嫁妆。
江南某地造宗庙时,规 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 。
但现有的黄荆树干太短,不够标准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
负责 造庙的张掌墨师为此犯愁。
鲁班发明 了“鱼抬梁”和“土堆亭”的好办法 ,使庙亭终于建成。
鲁班又到了京城 ,得知皇帝要在城里造四座角楼,每 个角楼必须有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 十二条脊。
许多掌墨师因无能为力而 遭杀身之祸。
当年轻的李掌墨师毫无 办法时,鲁班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索 ,终于完成了角楼的设计。
他请一个 名叫巧儿的姑娘,按设计尺寸,用麦 秸编成一个蝈蝈笼子,送给李掌墨师 ,其构造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 二条脊。
李掌墨师由此得到启发,才 将角楼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