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墨的历史?
①
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刚直不阿、田单破燕、田横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让即墨昭彰史册。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 1400 多年历史,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作为一种城市“再造”,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
②
即墨历史如下:
1、即墨历史悠久。
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
(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
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共公奔棠”,棠属莱夷,古城址在今移风店乡古城村。
齐灭莱后,即墨属齐。
公元前347年左右,齐威王以万家加封即墨大夫。
当时的即墨城在今平度县东南部朱毛村一带。
战国时期,即墨城是一个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
在古代货币中,有即墨“刀币”,其面文字样迄今已发现“節墨法化”、“節墨之法化”、“節之法化”数种之多,以此足见即墨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
后来的田单以火牛破燕军之战,更使即墨成为历史名城。
2、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公元前206年,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立熊渠为胶东王,公元前154年和公元前148年,汉即墨历史简介 景帝先后立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以即墨城为都城。
3、西汉时,今即墨县境内除含有古即墨县的东南部外,尚包括壮武县、皋虞县、不其县等地。
壮武县城在今蓝村镇古城村,皋虞县城在今温泉镇东皋虞村,不其县城在今崂山县城阳之北,另有汎乡侯城在今留村乡舞旗埠东。
新莽时期,即墨改称为“即善”,壮武改称为“晓武”,皋虞改称为“盈庐”。
新灭后,“即墨”等旧名恢复。
东汉建武年间,皋虞县废除。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即墨、壮武、不其三县均属于魏,即墨县隶北海国,壮武县隶城阳郡,不其县隶东莱郡。
晋统一后,即墨、壮武两县的隶属关系未变,不其县属长广郡,且为郡治所在。
十六国时期,即墨一带在约100年间,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大致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国。
南北朝时期,隶属于宋时,壮武县废除;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即墨县与不其县同时废除,并入长广县。
4、隋朝,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故地,属莱州(东莱郡)。
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
宋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
金改京东为山东,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
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先后隶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隶胶州府: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即墨县再次被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约在1349年(元至正九年)前恢复建制。
明时,属山东省,初隶青州府,1376年(明洪武九年),归胶州领属莱州府。
5、元末明初,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
即墨东南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在县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1402年(明建文四年)置鳌山卫(在今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6、清代,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清末改属胶州。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侵略者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失利,无暇东顾,1914年,胶澳租界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才为中国收回,置胶澳商埠,后称青岛市。
7、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913年(民国2年)废府设道,即墨县属山东省胶东道。
8、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
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随之消灭。
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
1942年9月2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
1943年8月,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
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
9、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春撤销南海专区,即墨县和即东县同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
11、1987年的县界是:北邻莱西县和莱阳县,东北隔丁字湾邻海阳县,西北以大沽河为界邻平度县,西邻胶州市,南邻崂山县,东临黄海。
③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
“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秦设即墨县,属齐郡。
西汉时,即墨县城同时为胶东王国都城。
东汉及两晋时,属青州。
隋、唐及明清时期均属莱州。
1943年分设即东、即墨两县,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
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
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
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
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
1989年9月,撤县设市。
④
即墨历史悠久丁。境闪己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扯,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二、即墨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
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
文峰塔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区的风水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传统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东宝塔用于镇地域龙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文峰塔用于乞求一州文运昌盛,人民安泰。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三塔已成为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让我们去探索文峰塔背后被遗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于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
三、即墨古城有什么历史?
即墨古城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北关街,即墨历史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辖名城,即墨大夫更是声名远播。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韩、赵、魏攻齐,齐国疆域连连失守,唯即墨数载攻而不下,而后齐借即墨之城反败为胜,得以复国。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即墨建城于今址,不过初建古城早已损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是2013年后,围绕原古城县衙,陆续原址复建而成。
四、即墨盟旺山的传说?
盟旺山有两种传说:
一种说法与田横有关,说的是田横兵败后来到即墨,迷失路途,焦虑中遇到了一位年轻猎人,猎人非常敬仰齐王,一直把他们送到“岛里”,分手时,齐王恳请猎人为他筹集食物草料,猎人点头应允。后来,在运送粮草时,猎人中了汉军埋伏,不幸战死,埋葬在一座山的极顶。因这位青年名叫盟旺,这座山就叫做了“盟旺山”。
另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一位起早赶集的少年,救了一位酒后醉倒现了原形的狐狸,两个在山上盟誓结为兄弟,以后相互照应,相互救援,演绎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后来人们在山上建庙,祭祀义兄狐大哥。时光荏苒,后人称狐大哥为“胡三太爷”。
五、即墨四舍山传说?
周边村庄,发现这里不少清苦人家,孩童衣衫褴褛,吃食也不济,但个个才品超群、聪慧过人
仙姑化为仙身,告诉村民要辛勤劳作,让孩童可以进学堂读书识字,这样方得长久。而仙姑施法的山,被村民称作施舍山,因为形同庙宇,而改名四社山。后来又称四舍山了。
传说:每逢三月初七日,玉皇大帝都会派遣仙家道人下凡布施。
这一日,东宫仙姑云游至即墨,见一山形同庙宇,站在山顶俯瞰周边村庄,发现这里不少清苦人家,孩童衣衫褴褛,吃食也不济,但个个才品超群、聪慧过人。
仙姑见状,在村民的土地中施了法术,让粮食作物源源不断的生长,每一株植物下三尺放置铜钱。
正在施法中,一老人正在刨地挖植物根茎,用来填肚,忽闻一阵芳香,眼前惊现一道金光,一枚枚铜钱出现在自己刚刨的土堆中,又发现远处的山上,站着一妙龄少女,全身被金光包围着。
老人大喊:“仙姑来布施啦,来施舍我们啦!
”村民听闻,纷纷跑出门,想要一睹仙姑风采。
仙姑化为仙身,告诉村民要辛勤劳作,让孩童可以进学堂读书识字,这样方得长久。
说罢,仙姑化作一阵清风,消失了。
村民为纪念仙姑,便在山脚下,为她见了一个庵庙,每逢三月初七日进行朝拜。而仙姑施法的山,被村民称作施舍山,因为形同庙宇,而改名四社山。后来又称四舍山了。
即墨四舍山有传说。
四舍山是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一个山峰,这座山有许多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一些神话传说与其相关。
传说中,四舍山是一座神山,山巅上有白蛇仙女和姜太公等古代仙人居住,还有关于山居人发现了一块龙骨以及山里面发生的魑魅魍魉故事等等。
四舍山的传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有很多文艺作品、电视剧和电影都以四舍山为背景。
除此之外,四舍山也是一座有名的风景区,前往观赏四舍山的美景也是许多游客所期待的。
四舍山不仅有传说、还有其它的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青岛和即墨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是关于山中有一座宫殿,宫殿里居住着四座巨大的石像,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到季节的更替,对应的石像就会活动起来,掌管天气物产,保护整个即墨城,让人们生活安定幸福。
但也有人说,四座石像属于洪荒古族传说,为四位巨人相托的信物,掌管着风、雷、电、震四种神力,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存在。然而这些只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而已。
⑤
关于这个问题,据传说,即墨四舍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峰,其名字来源于它的四个山峰,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传说中,四舍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神殿,供奉着神仙们的神像。每逢农历二月二日,当地村民会在山上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仙保佑平安、丰收、健康等。
传说还称,四舍山下有一个叫做“龙潭”的地方,是一处水源。相传这里曾经出现一条神龙,带领村民们修建了龙潭,使得当地的水源更加充足。因此,当地村民们对四舍山和龙潭都非常敬重和神秘。
虽然这些传说不能被科学证实,但是它们在当地流传已久,成为了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六、即墨典故?
"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
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
"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七、谁知道关于青岛历史的一些小故事?要通俗的?
关于即墨东、西叫村的传说, 原来山上有老虎, 一个老太太有个儿子,经常去山上砍柴,忽然有一天老虎吧老太太的儿子吃了。
然后老太太天天去山下叫孩子。
时间长了化为石头,于是出现了西叫村,天天就叫儿子回家。
八、即墨年仙姑塔的传说?
据传徐仙姑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徐仙姑长的很漂亮,而且从小含辛茹苦勤奋理家。同治二年春,14岁的徐仙姑同嫂子一起到村西湾洗衣服时水面上飘来一颗带鲜叶的桃子,徐仙姑捞了起来让给嫂子先吃,嫂子没吃结果徐仙姑吃了,当天回家就表现出神魂颠倒的样子。
第二天徐仙姑在户外静坐的时候,从东南方飘来一片狮子状的彩云,这时村人发现徐仙姑念念有词向上对着彩云說什么,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徐仙姑在床上跏跌圆寂,村人认为是徐仙姑飞升成仙了,并于清同治三年为其建塔纪念。现在仙姑塔定期举行庙会活动,信者颇多,十分热闹。
九、即墨红门洞的传说?
红门洞的传说
石峨西山上有一处大石崖,崖壁陡峭,高不可攀。崖壁之下有一个天然大岩洞,洞穴比民屋还高大。这个洞穴古时叫作石佛洞,清代叫作朝阳洞,人们俗称它为红门洞。
传说,古渔阳的鲍丘水冲出来一尊石佛像,有人要弄走,可几个人也抬不动。有这里的村民二人去祈求说:我们想把您请到高山大洞中去,您跟我们走吧!之后,两个人便毫不费力地将其抬起,运到这个大岩洞中。后经人判定,此石像为燃灯佛祖像。由此,大岩洞成为石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