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三顾茅庐的故事突出刘备什么特点?在三顾茅庐中体现出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智计超群、持守谨慎、满腹经纶、彬彬有礼、贤能。

“三顾茅庐”读作sān gù máo 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

茅庐:草房)。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体现了诸葛亮谨慎的特点。

诸葛亮与刘备以前并为认识,刘备虽具一定名望,但势单力孤,所以诸葛亮需要认真评估一下刘备是否名主,通过三次观察刘的表现,诸葛亮才答应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特点是: 智计超群、持守谨慎三思而后行、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刘备的特点是: 持之以恒、谦虚、礼贤下士,坚持,相信自己的眼光 。

1、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智计超群,持守谨慎。

2、《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他的老师司马徽对其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从中可见诸葛亮的确才智过人。

“1、刘备的特点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持之以恒、谦虚、相信自己的眼光 、有鸿鹄之志 。

2、诸葛亮的特点是: 满腹经纶、彬彬有礼、智计超群、持守谨慎、三思而后行、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刘备表现出来的品质和性格特点,首先就是求贤若渴,对仰慕已久的卧龙,拿出一定要追求到手的决心;

第二,其本身的性格是宽仁忠厚,识人善用,礼贤下士,爱民如子,坚韧不拔,第三,刘备胸怀广阔,情深义重,谦虚谨慎,有耐心,虽百折而不挠,知耻而后勇。

三顾茅庐中刘备的性格特点如下:

1、坚韧不拔:刘备在事业一开始就异常艰难,经常东奔西走,在之后不管是依靠袁绍,还是曹操,亦或是刘表,都是异常艰难,备受压制。但是刘备依靠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一代英雄。

2、识人善用,宽以待人:刘备识人用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识别人才、拉拢人才,并且爱惜善用人才。

这成功的为刘备拉拢了众多的人才,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

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出刘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待士的性格特点。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译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人马互相攻伐,连年征战。刘备胸怀大志,欲建立一番功业。

三顾茅庐中刘备的特点有:诚心诚意、礼贤下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求贤若渴、知人待士、谦虚、爱才、有耐心、心胸宽阔、情深义重、忠厚待人、重视贤才、不拘一格、诚心诚意、虚怀若谷等。

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请诸葛亮。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关键在于刘备还是一个有抱负之人,尽管屡屡受挫,一直很憋屈,但仍想有一番作为,所以有此动作,三顾茅庐,一定要挖掘个能人佐之。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虚心求才的品质。

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

也说明了刘备为了成就事业,不惜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求取人才,是一个爱惜人才,矢志不渝的人。

三顾茅庐的第三次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在隆中的这次会面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方针,首先同孙权修好,联合抗拒曹操,然后拿下刘表和刘璋的荆州和益州,其中荆州是重中之重,拿下荆州北可抗拒曹操,南可震慑孙权。

可以说从此刘备才真正走上了“三足鼎立”的舞台,当然“三足鼎立”也是诸葛亮在这次隆中会面中提出,非常有预见性。

三顾茅庐对刘备的整个人生来说算是一个转折点。

对于刘备来说,为求贤才,不惜屈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于诸葛亮来说,士为知己者死,碰到识货的,就售与帝王家。

第一、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人,连续三次去求诸葛亮出山。

第二、为了达到目的能够屈尊的人,为了自己的王图霸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三、有远大志向的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请诸葛亮出山便是他当下之务。

第四、是一个成功的领导,懂得怎么收拢手下的心思。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

三顾茅庐”可以明确的看出刘备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识人的伯乐也.

谁能知道,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曾有一战。

这一战双方以智计比拚,攻守之精彩,后世奉为经典。

既然以智计较量,胜者是谁?还用说吗?

是的,你没有听错,最终诸葛亮甘拜下风。

有一句话叫做刘备识人,诸葛亮用人。

单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上看,刘备和曹操不愧为雄霸一方的人主,具有常人无法测度的识人之明和恢宏气度。

具体的表现可见于三顾茅庐。当刘备确定诸葛亮就是自已要找的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送出四个大字,那就是给足面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究面子,士族子弟尤甚。面子这个东西,既是自己挣的,也有别人给的。诸葛亮身为士族子弟中的佼佼者,一向自恃清高,美色与钱财已经不可能对他有所诱惑,他所需要的是人臣应有的至高待遇,也就是一个十足的面子。

可以说,这是每一个士族子弟从小就挥之不去的梦想。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以致于在以后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三顾茅庐俨然己成标杆,若是能得人主如此待遇,那是身为人臣最大的荣耀。

所以当刘备第三次踏上卧龙岗时,诸葛亮再不犹豫,立马出山。他既然得到了他要的面子,就无法矜持下去,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他如果要出山入世,建立不世功勋。刘备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也就是说,刘备之于自己,远比自己之于刘备更为重要。

原因非常简单,诸葛亮既然判定了天下三分之势,他就只能在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中任选其一而从之。其它人等绝不考虑。否则,他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隆中对的悖论立现。

正如他在隆中对中所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此时的曹操,如日中天,人才济济。诸葛亮如果选择他,助其一统天下的机会最大。但是,若想让此时的曹操为了一个无名小卒三顾茅庐,绝无可能。便是屈尊南阳一趟恐怕亦难,除非诸葛亮自降身份,亲自前往。

而这恰恰是诸葛亮作为士族子弟的骄傲和自尊所不允许的。套用《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这小曹,一点面子都不讲》。那还能怎么样?只能拜拜您呢,孟德兄。

接下来再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选择孙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诸葛亮的二哥此刻己在东吴为臣了。

当时世家豪族都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唯有如此,那么将来无论谁胜谁败,都不致于遭灭门之祸,自己的家族势力才可以得到延续传承下去。

既然三去其二,刘备理所当然就是唯一的人选了。.然而,问题来了,刘备身为人主,虽然暂时落魄,但以他的眼光难道自始至终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吗?

当然不会。应该说从徐庶举荐开始,到三顾茅庐,刘备早己洞察到这是诸葛亮布下的一个局。这个局构思别致而新奇,布局宏大而深远,其用心程度说明了诸葛亮渴望明主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自己超人一等的无匹智慧。

这种智慧是刘备所欣赏的,也是他一直寻求却未得的东西,所以他干脆看破而不说破,投其所好,配合诸葛亮完成了这场人臣遇明主的大戏。诸葛亮得此际遇,敢不肝脑涂地。

世人皆说,三顾茅庐成就了诸葛孔明,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营销案例。

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最大的嬴家却是刘备。诸葛亮只是把自己推荐给了刘备一人,而刘备却把自己推荐给了所有的天下人。就凭这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之名,还怕天下英才不能为我所用吗?

要了解三顾茅庐,首先我们要了解刘备当时的困境。

第一,曹操灭袁,刘备投奔刘表,只有一个小小的新野作为栖身之地。

第二,刘表集团的实权人物,对刘备很排斥,其中就有蔡瑁、蒯越等人。

第三,曹操北灭乌恒,准备南征。时刘表病重。

刘备是个很有毅力和心机之人,知道困境再难也要知难而上。就在这时诸葛亮出现了。那诸葛亮能带来什么给他呢?

诸葛亮乃是荆州人士,当时荆州四大家族把控荆州,四大家族根源很深,以蔡、黄两家为首。诸葛亮是黄家女婿,诸葛亮也不是啥布衣,他与庞德公是亲戚。如果得到诸葛亮那么荆州地方士族局面就可以打开局面了,可趁机入主荆州。

刘备虽有张飞、关羽,但无文臣谋士。就冲”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这句话刘备产生仰慕之情。三顾茅庐,为啥是三顾呢,这也对诸葛亮对刘备值不值得自己的效力的考验。

但最终还是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也可以说得是为了目的可卑躬屈节、虚伪吧!

许素走马荐诸葛。刘备就凭自己对许的认识,无条件的信任他所推荐的人——诚然当时他确实是缺人,不过能够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自己所信任的人的话,毫不犹豫的就“礼贤下士”,也说明他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5231834083df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