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贪腐污吏,功过参半,收台大将军--施琅

大清之所以能够定鼎中原,其功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明朝降将。这些汉人将领降清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若本着“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来看,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应该被冠以“贰臣”的帽子。

一说起这些“贰臣”,有这么一位前明降将,他一生可谓是功过参半,他为大清攻取了台湾,但是也因自己劣迹斑斑而被后人嗤之以鼻,他就是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祖籍河南固始。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反清加入郑成功的队伍,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后郑成功一旧将名叫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抓获,施琅不顾郑成功不得杀曾德的命令,把曾给杀了。

此事严重挑衅了郑的权威,郑一怒之下把施琅及其父兄抓了。

后施琅被其亲信救出,父兄则被郑成功杀害。

于是,施琅再次降清。

由于施琅精通海战,且最了解台湾水师,因此受到清廷的重用,后被委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负责攻台事宜。

公元1683年(康熙22年),施琅率大清水师占领全台,施琅因功授“靖海大将军”,封“靖海侯”。

施琅对台湾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不是收复,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图内。

台湾收复后,就这片孤岛是否继续留在大清王朝版图内,朝廷内部出现了分歧。

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多少经营和治理海岛的经验,认为治理海外孤悬之地是劳民伤财之事,得不偿失,再加之大清王朝对海军素来不重视,根本意识不到这个岛屿的战略意义,所以在朝廷内部“弃台”之声很高。

施琅除了上书力主“留台”外,还带着海峡对岸百姓筹措的银两,到京城游说王公大臣,最后说服清廷将这片岛屿保留在了大清版图内。应该说,这才是施琅一生最大的功绩。

但与此同时,作为收台大功臣,施琅一生过失和污点也很多。

收复台湾后,为避免台海两岸的沟通和结合对稳定台湾局势不利,施琅对台湾施行了严厉的隔离统治。

严格限制沿海地区的人民渡台,获准渡台的,则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害无穷,直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极大影响了台湾的开发,因此施琅对台湾的治理,成了当时台湾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施琅在治理台湾时间,利用“山高皇帝远”,朝廷不易挟制之便,巧取豪夺侵吞海岛大片良田为己所有。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自家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据时期,收的租子还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运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

已经如此了,但施琅犹嫌不足,仍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搞得整个台岛到处怨声载道。

在施琅治理台湾期间,其家族成员在台湾都成了当地不折不扣的豪绅。施琅的这些劣迹,被后人广为诟病。所以纵观施琅的一生,真是“功过两边开,自有后人评”。

值得一提的是,施琅生了一个很优秀的儿子,叫施世纶。施世纶于康熙24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后又升任扬州知府和漕运总督。

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在民间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纶为主角的,这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黄天霸”等姓名在百姓口中铮铮传诵数百年,真是“百姓口中有丰碑”。

(以上部分图片于2020年04月30日摄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施琅纪念馆)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01013500955a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