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林黛玉,但我也曾纤弱多愁,泪沾衣襟。 我并非生于大户人家也没有诗词歌赋的才情,更未经历过至死方休的爱情。我与林黛玉或许隔着时空与家世,气质上的距离,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态度及人生际遇上。她多愁善感令人沉溺,而我,则更多的是以更实际的方式体验着“悲”!
我的多愁善感,并非源于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骄傲与无依,而来自于生活中的琐碎,来自于被现实冷落的无奈。 可能是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也可能是朋友间的冷言冷语让我感到沮丧。不同于林黛玉的才情允许她高昂的头颅书写诗篇挥洒墨水,表达内心阴郁,“我”处理的负面情绪是藏在心坎的不舒爽,默默消化生活的不如意,内耗在每一个平凡庸碌日子里,渐渐渗出来成为我生活中微妙而又压抑部分。 这也是属于平凡“‘黛玉腔’”的方式。与林黛玉的刻苦铭心不同,我处理情绪比较内省克制,很少发泄抱怨更多是默默承受、慢慢积淀!
我的多愁善感,并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淹没或被我成功驱逐。我依然可以在某个清冷的深夜独自一人失眠;我依然会有突然的情绪失控而默默落泪,这种愁伤感伤怀或许没她来得深沉,但却同样真切,并持续影响我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模式!
或许,每个女孩都有那么一丝“林黛玉”在心底。 她的悲剧,并非纯粹的个体经历,“黛玉腔”或许是在表达情感的敏感,是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它提醒我们感知生活的美好与残酷。我之所以像林黛玉——仅仅在于多愁善感这一人性共鸣特质。虽然不是曹雪芹笔下的才女,可在我生命的涓流裹挟之下也在慢慢地感悟生命这本厚书里悲欣交集的人生。我不禁要问自己:林黛玉若生活在今天,结局是否会亦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