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花木兰的记载,花木兰竟然是从这里由民间传说走向历史记载/郑周友

商丘虞城木兰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首耳熟能详的《木兰辞》给中国女性戴上了一条令男子称羡的光环。

《木兰辞》大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在南朝陈的《古今乐录》里,该书由僧人智匠编著,书中却说“木兰不知名”。

后来,“木兰从军”的故事经隋唐文人润色,流传越来越广。

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辞》改编成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

剧中的木兰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为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木兰的形象随之逐渐清晰。

到了近代,《木兰辞》被编入中学课本,“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10月13日上午,在商丘古城游览过八关斋,即驱车来到虞城县营廓镇寻访木兰祠。

营廓镇位于商丘南面约45公里,济广高速公路上有木兰收费站。

下了高速公路,约1公里就是木兰祠。

走下车来,见停车场边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祠”;另一块碑上刻的是“中国民间艺术协会〖2007〗第22号文件:关于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

”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不是政府行政机关,但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也算是个权威机构。

由权威机构命名,当属郑重其事。

如此郑重其事的背后,反映的是“木兰之乡”的地名之争。

文物保护碑

中国民间艺术节协会文件复制石碑

这个争端大约已经延续了六七百年。

木兰祠内至今保存着两块古碑:一块是刻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的《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另一块是刻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

为什么要辩正呢?因为有不同观点存在。

明万历年间状元焦闳在其《焦氏笔乘》中写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今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清康熙年间,湖北《黄陂县志》载:“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还有人说木兰姓魏,一说木兰姓韩,《新唐书》则记载:“少女木兰,姓任。

”面对如此多的说法,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无疑具有一锤定音之效果。

木兰祠的大门朝东,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檐下嵌着“木兰祠”匾额,门前蹲着一对憨态可掬的石狮。

木兰祠坊门

走进大门,里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木兰石雕像,那是一位女中豪杰,俯坐在双蹄腾空的战马上,身穿戎装,双手扶剑,横眉怒目,英姿飒爽。

木兰戎装雕像

广场的正面有座巨大照壁,壁上刻着***手书《木兰辞》,只见石壁上字随辞意,恣意挥洒,抑扬顿挫,龙飞凤舞,无疑为景区增色不少。

***手书《木兰辞》

广场南侧是长长的围墙,墙面上镶嵌数十块碑刻,是书法家赞扬“木兰从军”故事的石刻。围墙中间有一道四柱三门石坊,坊额镶嵌蓝底金字的“木兰陵园”。

围墙上的石刻

木兰陵园

走进陵园,树木葳蕤,藤萝蔓延,恰有几分清幽景象。

前行一二百步,路边立有一块墓碑,碑文:孝烈将军木兰父魏应汉、母魏周氏之墓。

墓碑无疑是新刻的,后面是一道弧形矮墙,墙上装有铁丝网。

再向前步行十几步,弧形矮墙前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孝烈将军木兰之墓;另一块碑上刻“木兰姑娘纪念碑”。

坟墓被围在铁丝网内,墓顶长满树木,因密度过大,树枝向四周倾斜,有点像女子头上长长的发辫。

木兰父母墓

木兰墓

从木兰陵园出来,广场对面就是木兰祠的门楼,门楼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彩绘梁枋,朴素大方。

木兰祠门楼

走进门楼,里面个不小的庭院。中间一条通道,通道两侧各立有一座砖砌碑亭,亭中分别立有元代和清代的古碑。通道尽头是孝烈将军祠祭殿。廊柱上挂满对联,正中一副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明大义;功成身退辞官拒赏见高风。赞扬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尽忠,为子尽孝的感人事迹。

古碑亭与木兰祭殿

木兰祠祭殿上,正中是一尊木兰塑像。只见木兰身披大氅,一身戎装,面容娇柔,内心刚强。木兰像两侧各有一组塑像,分别是木兰辞别父母出门从军,以及木兰从军归来卸下戎装与军中战友相见的场景。

木兰祠祭殿

木兰塑像

祭殿墙壁上都是壁画,那是参照著名画家刘旦宅《木兰从军》连环画和《木兰辞》画成的21幅壁画。一幅幅欣赏,确实感人肺腑,令人动容。

史册号网友观点:可汗大点兵,木兰替父征。

策马奔疆场,挥枪冲敌营。

朝夕十二载,血衣舞腥风。

巾帼胜男儿,后世留芳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40330184008db4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