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齐宣王有关的成语?
滥竽充数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二、齐宣王好射有关的成语?
①
好大喜功
(拼音:hào dà xǐ gō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新唐书·太宗本纪》。
该成语一般比喻一切脱离实际,一心只想做大事、贪大求功的浮夸作风。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宾语或分局,多含贬义。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中文名:好大喜功
外文名:crave for greatness and success
拼音:hào dà xǐ gōng
近义词:好高骛远、沽名钓誉等
反义词: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老成持重等
成语出处:
赞曰:“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太宗本纪》),成语"好大喜功"就提取于此。
②
跟齐宣王有关的成语:滥竽充数、水深火热、安步当车、缘木求鱼。
三、齐国成语故事?
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四、东周列国时期,涉及齐国的成语有哪些?
东周列国时期,是我国成语典故产生比较多的一个时代,其中和齐国有关的不少。
一,围魏救赵,说的是田忌和孙膑通过围困魏国大梁解救赵国的故事。
二,鸡鸣狗盗,说的是孟尝君田文在逃亡中被两个会学鸡和狗的人逃出关卡。
三,狡兔三窟,还是孟尝君的故事。
四,滥竽充数,说的是齐宣王时代一个音乐人物
五、哪个成语讲的是古代乐师的故事?
答案如下:
滥竽充数讲的就是中国古代乐师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由寓言故事演变成的故事。是韩非子记录的。说齐宣王喜欢听竽演奏。而且是多人齐奏。有一个人就冒充会演奏竽在三百多人的演奏队伍里混事。结果到了齐王后代就喜欢单独演奏。冒充演奏者南郭先生露馅了。
六、约法三章成语故事?
"约法三章"是指在进行某项合作或约定时,双方达成的三项基本规定或约束。虽然不是一个成语,但它常用于形容明确的合作规则或双方之间的约定。以下是一个与"约法三章"相关的故事:
古代有两个村庄,分别由两位村长负责管理。由于两个村庄之间的土地边界模糊不清,经常发生争执和纠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位村长决定达成一项合作协议,他们约定了三个基本的规章制度,也被称为"约法三章":
第一章,明确边界:双方约定了一个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测量和划定界限,确保每个村庄的土地范围清晰可见,避免争执。
第二章,平等互助:双方约定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时候,互相支持和互助。无论是灾难、人手不足还是其他困难,双方都会携手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章,共同开发:双方约定在争议土地的共同边界附近进行合作开发。他们决定共同利用这片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发展养殖业等,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通过这三个基本的规章制度,两个村庄之间的纷争得到了解决。"约法三章"的制定让双方在合作中更加明确和和谐,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友好关系。
这个故事强调了合作中明确的规则和约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共同遵守约定和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双方才能够实现和谐、公平和互惠的合作关系。
"约法三章"是一个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和他的大臣管仲。
据说,管仲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他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齐宣王商议制定了三个法令,即"约法三章"。这三个法令分别是:
不问私怨:规定国家法律不会因为个人私怨而改变。这意味着法律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人。
不议旧恶:规定国家不会因为过去的恩怨而对待或惩罚任何人。这意味着过去的过错不会影响到现在和未来。
不害贤良:规定国家不会因为个人的才能或品德而对待或迫害任何人。这意味着国家会尊重和保护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通过这三个法令,管仲希望确保国家的法律公正、稳定和有序,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繁荣。这也成为了后来"约法三章"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来形容制定简明扼要的法律或规章制度,以维护公平和秩序。
③
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约法三章出自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说的是当年刘邦攻破秦国都城咸阳后,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
如今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霸婶盗窃者也要判罪!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均可全部废除!
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
"
这三条受到了百姓的拥护。接下来,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七、邹衍的典故概括?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齐威王晚年,齐宣王时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后来看到国君淫侈不尚德,于是对原始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创立新阴阳五行学说,作《终始》、《大圣》,洋洋洒洒十余万言。
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
邹衍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他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
邹衍,别称是驺衍、邹子,出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24年,去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50年,活了约70多岁,之所以在他生卒的时间前加“约”,是因为他的生卒年不详,这个时间只是后人推断的。
邹衍所处的年代,天下有很多的诸侯国,他是其中的齐国人,齐宣王在位的时候,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对于邹衍此段时间求学的经历,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齐闵王即位以后,齐国十分的强盛,但是后来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他不得不听取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之后他还是很有野心,脾气越来越暴躁。
因为当时燕昭王广泛地纳贤,所以邹衍去了燕国,据史料记载,邹衍去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所以邹衍在燕昭王的重视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可是后来燕昭王去世了,惠王即位,他和燕昭王不一样,他也不信任燕昭王重用的臣子,所以邹衍不能在燕国了,那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齐国又恢复了繁盛,所以邹衍又回到了齐国,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不过在燕赵之战过后,关于邹衍的记录就没了。
邹衍谈天
“邹衍谈天”是一个成语,它比喻善辩。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此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一共有十二人,其中有一个就是邹衍。
邹衍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道家的代表,也是阴阳家的创始人,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创建了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了理论基础。邹衍的主要学说有很多,比如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司马迁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写到,邹衍出生在孟子之后,因为他目睹了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所以他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的变化。
在很多人的眼中,邹衍的话比较不合情理,但是邹衍一定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开始验证,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之后在推到很久很久以前。
所以邹衍在齐国受到了尊重,后来他又去了燕国,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说“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意思就是高谈论阔的是邹衍,精雕细琢的是邹奭,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这句话其实是当时齐人对他们三人的赞美,而“邹衍谈天”的成语也因此诞生了。
现在,“邹衍谈天”这个成语比较生僻,常用程度不是很高,这可能和它比较适合用于书面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