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大理白族十大民间传说?

传说一:

古代大理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白族人居住在苍山,以打猎和放牧为业。每当他们猎到很多野兽便认为是“苍山神”的恩赐,因此就欢聚在山林间,烧起火堆,边吃边唱,绕着山林尽情歌舞玩乐,赞颂“苍山神”的伟大,并祈求今后的生计能继续丰收,是为“绕山林”的由来。

传说二:

从前观世音菩萨为了制服洱海罗刹,他 (她)下凡一挥袈裟,洱海大水即向东退去,苍山脚下现出一片平地,白族人就从苍山搬到坝子上居住。

观音归天后,把协助制服罗刹的西天护法神——五百神王留下,并封他为建国皇帝。

居住在庆洞的建国皇帝为了造福百姓,他教大家种桑种柳、植树造林、耪田织布。

因此,每逢农历四月间采摘桑叶的时候,百姓和建国皇帝齐聚庆洞,一面采摘桑叶,一面唱歌跳舞。

大家唱累了,跳乏了,就把柳树枝折来顶在头上遮阳,此后形成“绕桑林”的习俗。

传说三:

建国皇帝死后,白族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尊称他为爱民皇帝。

在送葬的那一天 (据说是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老百姓穿白衣、戴白帽,用披白的柳树枝作为引路幡,前来庆洞哭悼,摇幡招魂。

晚上,人们在他的灵前铺草,一直睡到第二天,替他守灵。

临走前,人们许下心愿,要连守三年灵,并修庙立祠,让后代子孙永远纪念他,尊他为最高本主,并称他的本主庙为“神都”。

往后,前来奉祀的人原来越多,从开始奉礼的第一年起连来三年,这是“绕三年”的由来。

传说四:

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快种不下去了,到了“绕三年”时,人们向建国皇帝祈雨。建国皇帝显灵了,他赐给人们一个宝葫芦,叫他们到河涘城 (仙都) 的本主庙找段赤城,让段赤城在宝葫芦中装满洱海水后带回来施法。后来到了栽秧时果真天降大雨,解除旱灾。此后,便有人称“绕三年”为“祈雨会”。

传说五:

建国皇帝有个公主,嫁给巍山的保安景帝。

建国皇帝死后,保安景帝陪公主前来替亡父守灵,但他并没有同公主回娘家,而是单独来到湾桥,赏小鸡足 (湾桥保和寺附近) 风景,后来保安景帝久等公主不回就先行回巍山。

公主守灵完毕后,无人陪伴回家,参加“绕三年”的白族百姓便主动集合起来欢送公主回巍山。

当人们来到马久邑时,恰逢保安景帝也前来迎接公主,两边的人民汇聚一起,十分高兴,便唱起歌,跳起舞,相互祝贺。

白族人为纪念这件事,就在马久邑建立保安景帝的本主庙,表示怀念。

这个故事解释了为何“绕三灵”队伍逛过“仙都”后,于马久邑解散。

传说六:

南诏国时期,洱海地区国王的三公主金姑长得很漂亮,喜欢游山玩水。

有一日,她在外游历山水时,遭遇危难。

蒙舍诏 (今巍山) 的一位猎人恰巧经过,救了金姑公主。

猎人武艺高强,深得公主爱慕,但相貌却是一般,因此国王并不同意两人交往。

但最后公主和猎人私奔,回了蒙舍诏。

国王迫于无奈,只有同意两人的结合,并约定每年农历二月中旬去蒙舍诏接金姑和女婿回娘家。

但女婿曾因岳父的反对,不好意思见面,只好在湾桥村的保和寺等候公主一同回家。

可左等右等,不见公主回来,驸马只好在三月三日独自一人返回蒙舍诏。

据说金姑公主在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四日才返回蒙舍诏,国王派去送金姑的人一路欢歌,因此便有了“绕三灵”要送金姑一说。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一

【五谷神王】

传说,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吃的,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

跋达走了一百天,向观音陈述苦情,恳求给柴五谷种子。

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诉他: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大大河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

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种子后才能撒。

跋达按照观音的嘱咐,依次从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

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

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高兴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劳,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火上火把迎跋达。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寻找跋达。人们则围坐在村中的大火把周围,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二

【观音伏罗刹】

观音制伏罗刹,这是老一辈白族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的传说。

有道是“袈裟披一披,黄狗跳三跳”几乎成了白族老人们的口头禅。

至今在白族地区较为古老的观音庙里,只要塑的是观音老爹(即男身观音)的形象,那么除了身披袈裟之外,旁边还必定带着一只小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说,这是白族人心目中最早的观音形象。

等讲完这个故事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

在张氏白子国建立之初,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叫罗刹的恶魔盘踞着,号称“罗刹古国”。

罗刹是个妖女,专以人眼为食,尤其爱吃青壮年男子的眼睛。

她经常幻化成一个纯情的美女,到民间去勾引成年男子。

谁要是上了她的当,双眼即被挖去吃了。

这罗刹吃人眼无数而得以千秋不老,始终如同一个娇艳绝伦的少妇。

而国中的男人便十个有九个成了瞎子,农耕畜牧之事只得全由女人承担。

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来到叶榆得知罗刹作孽,决心为百姓除此一害,首先找到罗刹宫里的长老张敬帮忙。

这张敬乃白子国始祖张仁果的后裔,巴不得借观音之力除掉罗刹。

这一天在张敬老人的带领下,观音大士身披袈裟,带着一支黄狗,手提一筐剥了壳的螺蛳进宫见了罗刹女王。

大士谎称这是最好的人眼,请罗刹品尝。

罗刹只尝了一只便拍案叫绝道“真天下罕见之美味也!

”便提出要与大士交换整筐“人眼”,问大士想要什么?大士说“老僧不过是个出家人,从天竺(印度)来到这里,只求给点地盘,有个安身之处罢了。

罗刹说“要多大地盘,您自己选吧!

”大士说“所需不大,只需我这小黄狗跳三跳,袈裟披一披之地足矣。

”罗刹笑道“不过如此,任你取去!

”大士说“谢女王大度,但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以免反悔。

”于是在张敬的撮合下,双方便在上鸣邑的合会寺立下契约:“吾愿以僧之黄犬三跳、袈裟披覆之地换取老僧一篓人眼为食,永不反悔!

”签字画押之后,罗刹一口气吃了整筐螺蛳,与大士一起上到苍山顶上画地盘。

谁知那袈裟一披,迎风而大,覆盖苍洱之地;黄狗三跳便从龙首关到龙尾关,从西边的苍山顶到东边的玉案山,整个百二河山占尽无遗。

这时罗刹才着急起来,叫道“我的地盘都归了您,倒叫我无安身之处了!

”大士笑道“莫急莫急!

老僧已为你把宫殿建好了。

”于是带着罗刹来到芒涌溪边的莲花峰下,只见崖洞口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摆满用螺蛳变成的人眼、用水变成的美酒,美味珍肴样样俱全。

罗刹喜不自禁,进去就舍不得出来。

此时,大士在罗刹背上拍了一掌说声“出!

”只见罗刹张嘴“哇!

”地一声,所吃的螺蛳便一起吐了出来,瞬间变成铁链将其从头到脚紧紧捆住。

接着,大士又用岩石封住洞口,彻底制伏了这个祸害人间的魔头。

青姑娘节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

届时,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

有的村庄则用篾扎纸糊再加彩画的偶像来代表青姑娘。

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

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

蝴蝶泉关于蝴蝶泉的由来,白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蝴蝶泉原名无底潭,潭后的云弄峰神摩山中盘踞着一条恶蟒。

它可以忽而变作猛虎,忽而变作人形,经常下山吞食人畜、淫乱妇女,百姓苦不堪言。

一日, 有位名叫杜朝选的英雄猎人来到这里,得知恶蟒危害村民,便独自潜入山中,发箭射伤恶蟒。

恶蟒逃跑后,第二天,杜朝选又再次跟踪追寻,在霞移溪口遇见两个姑娘在洗血衣,得之她们正是被恶蟒化作美少年骗进洞中供其淫乐的姑娘,所洗血衣正是中箭的蟒皮所变。

三月街大理三月街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这不但有着民间传说的依据,也有着确凿的史料记载:从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方面来讲,三月街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

相传大理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

他专以吃人眼为生。

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服了罗刹。

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变的街场)讲经说法。

观音大士为了不让百姓耽误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历来也常将三月街叫作观音市。

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

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

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

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

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剑川石宝山歌会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

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

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

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

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

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各种不同说法的“版本”,《白国因由》一书中也有文字记载。

后人在罗刹洞顶建的罗刹阁至今犹存,香火旺盛。

上鸡邑本主庙旁过去曾有过一潭池水因经常呈现黑色,后人便附会说那就是当年写契约时磨墨的砚池。

凡此种种说明它在白族民间有较深的影响。

其实,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中确实透露了诸多民族学研究的信息。

一是说明佛教从印度传入大理时曾经有过把土著的原始宗教取而代之的斗争。

把土著宗教首领说成恶魔罗刹,这种说法沿用的也就是古印度佛教的概念:罗刹是食人血肉的恶鬼,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色美女,有魅人之力,食人血肉。

白族神话中的罗刹也有男有女。

《白国因由》中说的是男罗刹,而多数传说则为女罗刹。

(如果还追溯“罗刹”一词的由来,原本却是印度一个土著民族的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后,把土著人说成恶鬼,“罗刹”便成了恶鬼的总称。

)其次是本故事中的观音是个男性老者,这正是把佛教带入大理地区的古印度梵僧的形象,后来汉传佛教进入大理,观音才变成了女性。

其实观音本无性别,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既供奉“观音老爹”,也供奉“观音老母”,而最早的观音便是这位身披袈裟带着黄狗的男观音。

一个简单的传说,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这也是大理文化魅力之所在。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三

【小黄龙打败大黑龙】

“龙”,是一种虚拟的神物。

而在古代白族人的原始观念中,水之所在都有龙,水利水患总是与龙有关,大理是个“水乡泽国”,故而龙的神话便多得出奇。

有人“统计”大理市就有99条龙,鹤庆也有99条龙,全州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条,什么红龙、黄龙、白龙、黑龙、独角龙、秃尾巴龙、蝌蚪龙、母猪龙等等,各种“个性化”的龙无奇不有。

而且在这类传说中,人与龙,蟒蛇与龙都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于是乎各种传说便更显得十分浪漫、神奇。

“小黄龙打败大黑龙”的故事,大理人早已耳熟能详,讲的就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然而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小黄龙凄凉的身世和悲壮的结局。

话说大理崇圣寺以北双鸳溪旁的村子里,有个给富人家打工的年轻姑娘,有天到溪边洗菜,水中飘来个绿桃子,她拾起来就吃了。殊不知这是一颗龙珠,吃了以后便怀胎有孕,被富人家赶出家门。无依无靠的姑娘只好在村子边上搭起一间小草棚赖以栖身,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十个月后,姑娘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生孩子这一天,草棚上飞来一支很大的凤凰,张开翅膀为她们遮风挡雨。

孩子未满月,年轻的妈妈就得到田里以割草卖来维持生计,每天都只好用蓑衣裹着孩子放在田埂上睡觉。

而每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就有条大蟒蛇爬过来给孩子喂奶。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过了十多年,孩子也长成了一个身强体健的英俊少年。

每天从早到晚帮助母亲干活,母子俩相依为命。

就在这年头,洱海水有段时间暴涨起来,经常掀起惊涛骇浪。据说是大黑龙的老婆与小白龙相好,偷走了丈夫的龙袍。大黑龙为了找回龙袍,一面堵住海水不往外流,一面不时地到处翻腾,掀翻船只,冲毁田园。于是南诏大衙贴出皇榜招募义士制服大黑龙。少年得知此事便毅然辞别母亲到城里揭了皇榜。

开初,衙门的卫士还不放他进宫,争执之间,清平官亲自出面过问:“你这毛头孩子,怎能治服妖龙?”“能,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办!”少年的回答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按他的要求,官府为他定做了一个铜龙头,两对铁爪子,六把尖刀,300个铁馒头,300个面包子,还扎了三支大草龙。又安排数十村民划一艘船在海面助威。

少年把各种东西的用法给乡亲们交待了一番之后,头戴铜龙头,手脚都套上铁爪子,背缚四把尖刀,手执两把利刃准备下海。

临下水前,乡亲们先丢下三条草龙,吸引大黑龙来迎战。

接着少年一跃入海,瞬间变成一条小黄龙,与大黑龙撕杀起来。

直打得浊浪翻滚,水柱腾空。

小黄龙打饿了,把嘴伸出水面,乡亲们便给他丢面包子;大黑龙打饿了,乡亲们便给它丢铁馒头。

这样连打了三天三夜,大黑龙痛得张嘴乱吼,小黄龙趁势钻进它肚子里,用满是尖刀的身子拼命翻滚。

大黑龙实在受不住了,连声向小黄龙求饶说只要小黄龙赶快出来,它就立马离开洱海。

于是小黄龙捅开它的一只眼睛,从眼眶里钻了出来。

瞎了一只眼的大黑龙没命地往西洱河逃去,一头撞开了江风寺下的大石岩逃往澜沧江去了,海水也跟着从这岩洞中泻去,顶上的岩石便成了天生桥。

小黄龙打败了大黑龙,但无法变回人形。他妈妈在岸上连声呼唤,想再见儿子一面,开始儿子担心吓坏母亲不肯露面,无奈母亲边哭边喊“儿啊,儿啊!”他终于还是忍不住一露头,母亲便被吓死了。为了纪念这对母子,人们在洱海丰乐亭边建了龙王庙供奉小黄龙,又在双鸳溪边建了龙母祠,把小黄龙的母亲封为绿桃村的本主。

神话讲起来确实神乎其神,因而学者们都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然而,马克思却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能不使他感到愉快吗?”难怪这个故事一直在白族民间流传

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其它五诏,在征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后,以祭会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聚会。

邓赕诏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罗阁的势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铁镯套在丈夫臂上送行。

六诏会集祭祀完毕后,皮罗阁设宴于松明楼,至暮,皮罗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烧楼,各诏除越西诏因路远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因臂上有铁镯得以认领回家厚葬。

南诏慕慈善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据城自守,南诏发兵攻城,慈善自尽。

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均点火把以纪念慈善夫人,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又名《白族民间故事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青姑娘节,是白族妇女的一种纪念性的歌舞节日。

青姑娘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后被父母包办嫁为人妇,受尽了丈夫和婆婆的虐待,在一个月夜自吊秋千架上,被伙伴解救,返家仍遭毒打,终因不堪折磨,跳进海尾河自尽的悲惨故事。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

开门(1).敞开门户。

表示欢迎。

汉王褒《九怀·尊嘉》:“河伯兮开门,迎余兮欢欣。

”《北齐书·神武帝纪上》:“魏普泰元年二月,神武自军次信都,高乾、封隆之开门以待,遂据冀州。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氊,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

”(2).犹公开。

《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

”《南史·蔡兴宗传》:“上谓兴宗曰:‘卿详练清浊,今以选事相付,便可开门当之,无所让也。

’”(3).指开设讲席。

《后汉书·樊准传》:“一人开门,徒众百数。

”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读后汉书札记·樊宏阴识传》:“开门,谓受纳弟子耳。

”一说为创立一家之说。

《后汉书·樊准传》李贤注:“开门,谓开一家之说。

”《后汉书·儒林传论》:“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4).指开始营业。

茅盾《当铺前》二:“那是几层的人,有涨红的脸,也有灰白喘气的脸,都在嘈嘈地嚷骂,恨那当铺不肯早点开门。”茅盾《送考》:“陈太太和儿子赶到西门和平路新华银行门前时,这马路上一带的店铺都没开门。”(5).指成家立户。《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长生得宝》:“弟兄俩处不拢,就各开门,另支锅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3062309001325d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