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作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吴晗先生
提起朱元璋大家应该都会有印象,他不就是那个从和尚一路奋斗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人吗?这样一段经历的确是非常传奇的,因为历代开国皇帝中,身份地位没有比朱元璋更卑微的。
就算是西汉的汉高祖,平民出身,也曾经做过一任亭长,有过基层干部的工作经历。
那么,朱元璋这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会一跃而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这一切到底是命运的拨弄还是一连串的巧合?抑或是朱元璋本人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在命运底层脱颖而出?假如是后者,朱元璋到底有什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帮助他走过这坎坷向上的旅程抵达人生最辉煌的顶点?
朱元璋
阅读这本《朱元璋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吴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吴晗是胡适的学生,他的学问深得胡适赞赏。《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为了创作这部书投入了毕生精力,这部书也成为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三个部分的认知。
第一部分,朱元璋如何从一个小沙弥一步步登上开国君主的宝座的?
第二部分,成为大明王朝开国君主,朱元璋靠什么巩固自己的统治的?
第三部分,一代帝王朱元璋最在意的家人是谁?铁血帝王为什么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能够从社会最底层登上国家权力最高峰,成为历史上草根阶层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人,关键在于他性格中的一股“狠”劲儿,以及他对于命运的不断抗争,他能够发挥自己性格中深谋远虑的方面,在每一次的坎坷中增长经验,最终成就帝王伟业。
朱元璋天生是个“狠人”,在他眼里没有什么不敢的事情,权势之人不怕,而且还知道和团队的人分享。这一点,从他小时候就看出来了:他本来是调皮、泼辣、爱撒野的性格,饿了敢杀了东家的牛和小伙伴分吃。在他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他还特别能隐忍。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他的起点有多低?本就是出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农家,一场瘟疫,父母和大哥都因此去世,朱元璋和二哥连给父母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是靠着邻居帮忙,才将父母草草下葬。为了活命,朱元璋进皇觉寺当了小沙弥。
到了皇觉寺,朱元璋开始了独自谋生,没有亲人的眷顾,只有师傅和师兄们的命令、吩咐。为了挣一碗饭吃,朱元璋闷声不响,收敛个性。他给寺庙干活,给自己的师傅家里干活,再苦再累也不吭声。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年灾荒太大了,寺庙也扛不住,师傅就让所有的人都去当游方僧,其实就是去远的地方乞讨为生。刚来到皇觉寺两个月的朱元璋也带着木鱼走街串巷。游方僧的日子是艰难的,但他走遍了淮西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看尽了人情保暖。十七岁的朱元璋,再不是那个只知道调皮捣蛋的少年了。
朱元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总是能够看准时机,选择对的那条道路。
这是一种幸运吗?当然没有人会这么幸运,每次都能碰对运气。
只能说,少年时社会底层的生活锻炼了他,让他明白生活不易。
所以他更珍惜每一个能够得到的机会,元末时,社会矛盾重重,蒙古统治者对汉族人压迫极为残酷。
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明教兴起,成为很多农民起义军的指导理论。
当时朱元璋结束了游方僧的生活回到皇觉寺,面对起义形势,他也在犹豫,要不要走出寺庙,参加起义军——红军。
此时参加红军,正是开创事业的好机会。
说不定能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但其中困难重重,说不定有性命之忧。
这时候朱元璋儿时伙伴给他写信,劝他参加红军。
朱元璋本来犹豫不决,谁知这封信被人知道告发了,他只能离开皇觉寺,投奔红军。
投奔红军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颇为惊险。因为没人引荐,卫兵以为朱元璋这一个丑和尚是元军探子。倔犟的朱元璋被绑住也不求饶,可能这是一个无路可走又性格倔犟人最后的底线吧!偶然路过的元帅郭子兴遇到,看到朱元璋面对刀枪面不改色,很欣赏他,于是问明情况后收下朱元璋做步卒。
朱元璋参加了红军,他如何把握机会的呢?几年的游方僧生活锻炼了朱元璋,他比那些农民起义军身体好,也更有见识。而且为人稳重,多次成功完成任务,大家交口称赞。郭子兴提拔朱元璋为亲兵十夫长。
能到元帅身边当差,这是难得的机会。这时期朱元璋特别谨言慎行,但是敢打敢拼。他打仗能力出众,但得到赏赐总是公平分配给伙伴。认识一些字,有见识,却不自矜。朱元璋在红军博得了人生第一个口碑,大家提起来都说他勇敢、能干、有见识、讲义气。
郭子兴为了拉拢朱元璋,将义女马姑娘嫁给他,从此朱元璋的身份不同,被红军的人称为朱公子。
郭子兴
朱元璋进入了红军的领导层外围。
此时,朱元璋更加克制个人好恶,用全部谋略辅佐郭子兴。
这说明,年轻的朱元璋已经分析过自己的地位和人生走向:现在的他,除了用能力说话,更重要的是,成为郭子兴的心腹。
郭子兴本人能力、眼光有限,自己更要辅佐郭子兴壮大力量。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只有郭子兴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朱元璋才能在大树下壮大自己。
在接下来几次红军内部头领冲突中,朱元璋力挺郭子兴,救出了被软禁的郭子兴,真正成为郭子兴的心腹。
接着,朱元璋开始收编了几支生力军,选出两万壮士,他的个人班底也拥有了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兄弟,和自己的侄子朱文正、李文忠等人。这些人不但和朱元璋有亲戚朋友关系,而且都是支持他的忠诚班底,自己也都有打仗才能。他们成为朱元璋最初的可靠班底,跟随他征战一生。
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内心充满对权力的渴望,他不甘心永远做郭子兴的手下,他的布局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为控制这些将领,朱元璋发明了两个做法:一是打仗时将领的家人必须做抵押,二是朱元璋收了很多义子,跟随将领随军监视。
朱元璋也特别记得自己身为社会底层时艰难的日子,他在军队中特别命令手下,不得欺男霸女,这一命令也让朱元璋获得了很多民众支持。他被任命为总兵官,一跃成为红军将军。
成为将军之后,朱元璋的深谋远虑表现更加突出。
这表现在权力斗争和冲锋陷阵两个方面。
郭子兴和红军将领孙德崖争权夺利斗争中气病身亡,朱元璋被任命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当然想手握大权,但他能沉住气。
在取太平府,收服水军后,又用借刀杀人的计划,拿下了主将郭天叙和副将张天佑,自己趁机吞并郭子兴部下,成为小明王麾下一员大将。
二十九岁的朱元璋,终于成为指挥十万大军的统帅。
好了,朱元璋现在已经完成了称帝道路上第一阶段的小目标,从赤手空拳到成为红军统帅。
有了雄厚的实力,朱元璋开始有了更上一层楼的目标。朱元璋面临着更多、更强大的敌人,他显示出明确的战略:抓住时机壮大队伍,谨慎选择对手。当更多农民起义军向元朝开战继而奔赴被歼灭或投降的道路上时,朱元璋却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在小明王身后摇旗呐喊,采取屯田、征粮、发展民兵的队伍,趁机壮大自己。
朱元璋称帝第二阶段完成了三次战役的大胜利,他本人也在这三次战役中成为高超的军事统帅,获得了更加雄厚的政治资本。
第一次,是鄱阳湖决战。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决战,也是截止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
这次胜利之后,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第二次大战迫在眉睫。朱元璋分三步攻打张士诚,又用分头进攻灭方国珍。
曾经的群英会,现在只剩下一家独大。
第三次战役,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对元朝的战斗。
三次大战役,是危机也是机遇。为什么起义军那么多,唯独朱元璋最后成功?
首先是因为他信念坚定。
遇到强敌,别人投降逃跑,朱元璋想的是解决问题。
鄱阳湖大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陈友谅在起义军队伍中实力最为雄厚,他自己觉得拿下朱元璋是小菜一碟。
陈友谅为了鄱阳湖水战,发动战舰几百条,还另有大战舰一百多条,并且还联合了张士诚一起发兵。
据说陈友谅的水军“投戈断流,船橹千里”。
当时朱元璋这边得到消息就有人主张投降,甚至有人收拾细软直接跑路。
但朱元璋不这么看,他和刘基进行了策划,决定采取主动,先打陈友谅。在朱元璋策划下,部下康茂才在关键时刻和陈友谅联系,表示投诚,约好了进军时间、路线。历史何其相似,这简直和赤壁之战中黄盖苦肉计一模一样。于是朱元璋请君入瓮,陈友谅一败涂地。
但事情还未结束。当朱元璋出兵安丰时,陈友谅偷袭洪都。多亏了朱文正苦守八十五天,朱元璋才调集二十万人马来救援。七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的大战舰互相连接,威风八面,但遇到朱元璋的火攻,只有挨烧的份儿。这一次,陈友谅被射死,全军溃败。
其次,朱元璋不盲动,所有一切都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当别人意气用事对元朝用兵的时候,却是朱元璋壮大实力的时候。因为他深知,那时候的自己没有实力和元朝拼。虽然朱元璋有自己的文臣武将班底,却并不盲从,遇事总要拿出最佳方案。北伐元顺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时元朝统治阶级因为争权夺利已经发生内乱,享受过奢侈生活的蒙古贵族也不再是马背上不可战胜的勇士。但如何一扫元朝残余势力?仍然是一个难题。
在北伐的战斗中,猛将常遇春提出攻坚战术,认为既然南方平定,就可以直击大都,然后其他城市可以不战而胜。朱元璋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朱元璋认为,元朝建都百年,直击大都并非明智之举。他认为应该现扫荡山东,然后回师河南,在进军潼关,最后进攻大都,最为稳妥。
事实上,朱元璋的方案考虑到兵员、粮食,稳扎稳打,更为稳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朱元璋这一方案用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三个月平定山东,两个月平定河南,大都三面被围,之后两个月收复大都。又用了一年时间,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顺帝逃窜到了沙漠,元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北伐成功,敌对势力一扫而空,朱元璋称帝顺理成章。
曾经的小沙弥朱元璋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登基称帝。我们发现他是一个不认命的“狠人”,敢和命运殊死搏斗。他家庭赤贫,却通过参加红军登上历史舞台。他本是一小卒,却察言观色,组织班底,在一次次人生危机中壮大实力,最终登上皇帝宝座。
成为大明王朝开国君主之后,朱元璋有什么变化呢?他如何完成对大明帝国的统治?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第二个问题。
皇帝,称“孤”道“寡”,站在权力的制高点上,成为皇帝的朱元璋“狠”字更为张扬。他性格中的“狠”此时再也不需要被隐藏,隐忍。这个庞大国家的一切事情,都要按照朱元璋的意志来进行。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朱元璋的意志生活、工作。整个帝国就是一架机器,而朱元璋,就是那个按下操纵键的主人。
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他通过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做法,严刑峻法来控制国家,但其实,朱元璋比秦始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朱元璋的“狠”,表现在,对于所有人,无论是农民、大臣、文人一视同仁,严格控制;而且他不但控制人身自由,还控制人的思想。并且还纵容特务发展,制造文字狱,制造恐怖气氛。
他制定路引制度,控制人口流动。避免因此发生农民串联,再次爆发农民起义。所有人都成为朱元璋的监视对象,
为了培养需要的官僚,朱元璋设立国子监,培养大明需要的新官僚。用八股取士。文人没有思想自由,被牢牢控制了。不服气?文字狱等着你。
除此之外,朱元璋进行了恐怖政治。
明初,酷刑种类多样,惨不忍睹。
像古代传说中的酷刑自不必说,明朝发明的就更令人毛骨悚然:比如凌迟,将犯人活着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最后一刀才会让犯人死去。
还有刷洗,把犯人光着身子放在铁床上浇开水,刷去皮肉。
更恐怖的是剥皮,把贪官污吏的皮剥下来,就放在衙门公座上,让新官看了瑟瑟发抖,达到震慑的目的。
据说,当时大臣上朝,出门前都会和家人生死决别,嘱咐后事。
假如这一天能全身而退,那就全家都欢欣鼓舞,又多活了一天。
在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这一年,明朝的开国功臣、智囊文臣、不顺服的地方大族都被列入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名单。大屠杀是针对功臣的,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诛杀四万人;文字狱、特务网(锦衣卫)是针对民间的,控制舆论,控制百姓。
朱元璋实现了对大明帝国的控制,也为大明选择了一条极权的道路;通过恐怖政治,朱元璋对全体功臣和百姓进行了威慑,将所有人规范在他所划定的范围内生活,循规蹈矩,谁也不能违反规则,否则便有性命之忧。
这些政策和做法,体现了朱元璋冷酷的一面。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代表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而是大明帝国的皇帝,权力最顶峰的那个人。
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之后和之前身负正义精神的起义军领袖判若两人?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他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唯我独尊,激发出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已经是一代帝王的朱元璋,想的是如何将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传递下去。所以他杀尽功臣,制造恐怖氛围,也是为太子将来即位扫平道路。
朱元璋能够对任何人铁血心肠,但是唯独对马皇后和太子露出温情一面的人。因为那是他的家人,是朱元璋之所以能这么“狠”对待别人的原因——是为了家人,为了朱氏江山世代相传。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婚姻可以说是政治婚姻,是郭子兴对朱元璋的一种拉拢。
朱元璋也正是通过这段婚姻,拥有了在红军的第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马皇后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据说一次红军内斗中,朱元璋被囚禁,马皇后为了给朱元璋送饭,把刚出锅的大饼藏在怀里去探望,结果烫伤了自己也在所不惜。
可以说,马皇后用自己的情怀温暖了朱元璋,真正成为朱元璋在意的人。
所以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感情,是起于功利,终于爱敬。
马皇后
一次,有人背后嘲笑马皇后是大脚,朱元璋得知后就杀了整条街的人。而每当朱元璋动了杀机,马皇后也总是苦心劝阻。大将朱文正就好几次因为马皇后的好心劝阻躲过一劫。后来,朱元璋下决心除掉朱文正,也是瞒着马皇后。
如果说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意重,那么对他的皇子皇孙就是恨铁不成钢了。
太子朱标,是嫡长子。
这个身份在朱元璋心里分量太重了。
这里面有对马皇后的情深意重,爱马皇后,就让马皇后的儿子继承皇位,也有对儒家正统思想的认可,古代都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家业的。
具有反叛思想的朱元璋,骨子里还是非常认同儒家文化的。
朱标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立朱标为世子,朱标13岁,就代替朱元璋回乡祭拜祖墓。
而朱元璋之所以除掉大部分功臣,就是害怕儿子即位后控制不住这些功臣。
他希望交给儿子一个毫无隐患的国家。
但让朱元璋失望的是,太子可能继承了母亲马皇后的善良,加上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完全被培养成了谦谦君子,根本毫无治国手腕。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庭教育很相似,父母太强势了,儿女在父母保护下成长,反而比较弱势。
可能朱元璋要弥补自己少年未能正经学习的缺憾,为太子聘请名儒为老师,反而缺乏了政治锻炼。
更可悲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朱元璋不得不立太子的第二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用教导太子的方法教育皇太孙,注重德行学问。可惜,老虎朱元璋教出了一个绵羊一样的皇太孙。
朱允文
马皇后和皇子皇孙代表了朱元璋身上除去“皇帝”这个身份之外的亲情。朱元璋希望为自己的亲人尽力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一点,和普通人一模一样。也是历经坎坷终成皇帝的朱元璋身上,唯一留存的温情。
但失去了这么多能臣,将来谁来保家卫国?朱元璋的计划是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他将自己的这些儿子分封为王,让他们去封地,将来就是太子掌控帝国的有力助手。自家人总是比外姓人放心。
但朱元璋千算万算少算了一点,在皇帝宝座的诱惑下,即便是亲人,也可以丧失亲情,不顾一切的。在皇太孙即位后,正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而反之,夺权篡位。而朱棣,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