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老将收集整理的地契分类编号
黄河新闻网洪洞讯(闫锐鹏 李静) “我家的传家宝不是金银珠宝,也非古董字画,而是老祖宗留下的157份契约文书。”日前,洪洞县87岁老人卫如泽打开“时间之窗”,在泛黄的记忆中追溯一个家族的变迁史。
老契约揭开尘封历史
对他人而言,这或许是一文不值的“废纸”;在卫老看来,却是无上至宝。他将这些契约完好保存至今,还于近期为它们穿上了“外衣”。据卫老的孙女说,当她把这些契约拿去塑封时,照相馆的老板都被吓了一跳。他们仔细整理过后,发现共有157张契约,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
卫老在为家人讲述地契背后的故事
听到157张,记者不免咂舌,随即问道:“您祖上一定是大户人家吧?”卫老呵呵一笑,我祖籍洪洞县马牧乡(现辛村乡)辛北村,往上数几代都是普通生意人。
过去的人坚信‘空说无凭’,凡事讲究‘立字为据’。
不管是买卖土地,还是借贷、抵押、合伙、分家、立嗣、继承、诉讼等,都要白纸黑字写清楚,即便日后产生纠纷也有如山铁证。
”卫老是个细心人,契约保存得当,纸上的字迹清晰可辨。
其中,田房契约数量最多,上面大多盖有数个大红章。
对此,卫老道出答案:有些是民间的土地买卖合同,有些是官府印制的买卖双方填写的官契。
卫老收集的地契
但是,两者的格式都是固定的,要写明立契人姓名、卖地原因、土地面积、坐落位置、价钱等内容,还要注明‘立此为据’‘立契为照’之类的话,以免日后反悔。除了买卖双方,亲房同族、中人等也需签字画押。同时注明朝代、年号、日期,内容十分严谨、详尽。
通过对这些“宝贝”的研究,卫老得到许多关于自己家族的信息,从而启动撰写家谱的“大工程”。翻开尚未完成的手稿,目录中清楚地罗列着大事记、家产的变化、卫氏家族世袭、卫氏家状世况、五世亲朋好友等等,见证着卫氏家族从白手起家到人丁兴旺、开枝散叶的过程。
卫老收集的地契
“透过这些契约,我仿佛看到了祖上辛勤耕耘的身影,想象到他们创业的艰辛。”卫老感慨道,这不仅仅诉说了我们家族的变迁史,还反映出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解放初期的经济发展状态。
卫老收集的地契
“传家宝”承载家族精神
157张契约传承至今,承载了卫氏祖辈的故事,刻满了历史的沧桑。
卫老深有感触地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宝贝’,蕴含着我们家族文化、精神的积淀,它的价值远胜于金银。
我的使命就是将它流传下去,让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从这些契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家里世代倡导勤俭持家、老实做人、诚信做事。
”卫老谨记祖先教诲,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从事财经和统计工作数十年,曾参与《临汾市志》(2013年12月出版)的编修工作,为“商业外贸卷”贡献12万字,记录了临汾市的商业发展历程。
同时奉行节俭,每个笔记本皆为正面用完,反面接着用,从不浪费。
卫老收集的地契
卫老的大儿子卫华明随即提到一件往事:在我小的时候,奶奶生了一场病,家里捉襟见肘,难以支付这笔费用。
当时,父亲单位有一项关爱职工的福利,义务给我家提供了一笔救助款。
这笔钱不需要偿还,但父亲坚持打了欠条,并省吃俭用尽快还完。
父亲常教育我们,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凡是力所能及的事儿,千万不要麻烦别人。
卫老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孙后代,家风如丝雨,润物细无声,却又深入人心。
卫老感叹:“来自不同时代的老契约,宛如一本多彩又鲜活的家庭教材,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从中可以感受到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其折射出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对后世最好的鞭策和激励。
”放在今日,这些年代久远的契约,从形式上来说早已过时;但是,它传承的自强、进取的家族精神,经世代相传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如卫老所说,“传家宝”传得不仅仅是物,更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