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人物中,身上的成语故事谁最多的,韩信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韩信布衣出身,凭借三尺剑而成就将帅之业,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更何况他还曾经把握天下大权,成为决定“楚汉战争”胜负的关键呢?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淮阴人,布衣出身,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品行不端,属于闲散人员。韩信想入仕,但是没有人推荐,更加没有门路,想做生意,又没有本钱,因此,只能寄人篱下靠着别人的接济生活,被乡里很多人所不齿。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后来找到了一个可以长期混饭吃的地方,那就是南昌亭长处。
亭长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吏,刘邦就曾做过泗水亭长,而南昌亭长和泗水亭长类似,他接纳了韩信,给他饭食,实际上这是南昌亭长在为自己养士,以备不时之需,这和刘邦身边有很多小弟是一样的。
但是时间久了,南昌亭长的妻子看不下去了,不想为了韩信这个“废物”继续浪费粮食,于是早早起来做饭,当韩信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吃完了,锅里没有一粒粮食。
韩信很聪明,知道亭长夫人的意思,选择了主动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故事一:一饭之恩
韩信没了吃饭的地方,饿得饥肠辘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韩信已经连续几天没吃饭了,连走路的力气都快没有了。怎么办?韩信不想被饿死,于是他选择在河边钓鱼,但是他又没有耐心,因此在河边坐了很久,也没有钓到一条鱼。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时一个老妇人正在河边洗衣服,看到韩信面无血色,知道是很久没有吃饭了,她不忍心便拿了几个馒头给韩信吃,连续十多天接济韩信饮食。
韩信很受感动,他对老妇人说:“感谢你的饭食,我韩信日后飞黄腾达,一定不会忘记您的!”不想老妇人听了,反而生气地说:“我不是可怜你,而是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却不去报效国家,建立自己的功业,整天在这儿乞讨,像个乞丐一样,我是觉得可惜!”
故事二:胯下之辱
韩信不钓鱼了,因为他知道再去钓鱼也没有人会给他饭食,他拿起了三尺剑,想为自己谋一份体面的工作。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一个少年屠户侮辱韩信,他的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还好佩刀悬剑,但实际上却是个懦夫,如果你敢用剑刺我,就把我们刺死,如果你不敢刺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承认自己是懦夫!”
韩信想了想,弯下腰从这个人的胯下跨爬了过去,所有在场的人都笑了,他们认为韩信是个胆怯而没有能力的懦夫。成就大业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不要关注他人的评价,而要在乎自己的努力。
故事三:人挪活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始皇暴卒后,赵高弄权,秦二世胡亥暴政,天下皆反。
项梁在南方挑起义军大旗,韩信认为项梁是个人物,便投靠到项梁麾下,但没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韩信跟随项羽,成为项羽身边的郎中,他数次为项羽献策,但项羽并不采纳他的建议。
韩信知道在楚军里没有前途,自己干一辈子就是个大头兵的命,要想改变就得换个地方伸展。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入蜀,韩信离开楚军投靠到刘邦麾下,但还是没有机会表现自己。
同时因为同伴犯法,他受到诛连,也要被砍头。
在要行刑的时候,他抬眼望去,看到了监斩官夏侯婴。
他便说:“难道汉王不想成就霸业得到天下?为什么要杀害重要的人才呢?”夏侯婴听韩信语气豪迈、看形象气宇不凡,便把他放了,并与他交谈起来,发现韩信很有见识和谋略,于是便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让他做萧何的部下,想让萧何对韩信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有能力,夏侯婴都能看得出来,萧何比夏侯敦高明得多,自然也能看出来。但萧何数次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都不作答复。汉军到了南郑的时候,由于路途艰难,很多军士途中生病,刘邦手下有名的将领中逃亡者有数十人之多,韩信揣度自己在刘邦账下不能被信用,便逃走,准备再换个地方。
故事四: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上奏,自己便骑着快马前去追赶,终于将韩信追了回来。
等他回到汉军大帐,刘邦正在生气呢,因为他听人说萧何也离开了自己,不仅破口大骂。
看到萧何进来,他不禁怒道:“你不是走了吗?怎么还回来了?”萧何说:“汉王,我去追韩信了!”刘邦说:“他一个小喽啰,走就走了,有什么关系?”萧何说:“汉王,您说错了,如果您只想做个汉王,韩信确实没有什么用。
但您想出关中争夺天下,缺了韩信却是万万不可的。
”
刘邦说:“那我封他为将军!”萧何说:“封将军?韩信是留不住的,如果你要用,就要用它做元帅统领汉军,如此才能帮助您成就霸业!”刘邦于是命令萧何去设置拜将台,正式拜韩信为元帅,他手下的很多将领不明就里,开始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汉军主将,结果发现最后竟然是从楚军来的执戟郎韩信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都忍不住破口大骂。
韩信走到了众将面前,手里拿着刘邦赐给他的宝剑,说道:“诸位将领,韩信初来乍到,或许不懂规矩,但汉王信用我,让我为三军主将,有几条规矩,我要先明确下来!违抗军令者斩!饮酒误事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动摇军心者斩!非议主将者斩!”韩信说完,看了看人群中叫得最凶的卢绾,卢绾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刘邦的发小,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对他百般照顾,他和刘邦之间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了萧何和曹参等人。
卢绾看着韩信锐利的目光,一下子没了脾气,哆哆嗦嗦地不再说话。
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接下来刘邦和韩信的一番对话,彻底奠定了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史记·淮阴侯列传》
拜帅完毕之后,刘邦让韩信上座,对他问道:“萧何数次说将军有本事,那将军究竟会教给寡人什么计策呢?”刘邦从骨子里还是不太信任韩信,因此,想看看韩信肚子里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叩谢过后说道:“陛下,您东出争夺天下,对手是不是项羽?”刘邦说:“只有项羽才配做我的对手!”韩信说:“那大王认为您和项羽,究竟谁更厉害一点呢?”刘邦沉默了很久,才说道:“我不如项羽。”刘邦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在军事才能上,自己远不是项羽的对手。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接着分析道:“项羽确实很厉害,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人出其右,普天之下都没有对手,但是却嫉贤妒能,信任项氏那群无能之辈,不能信用手下的将领,靠自己的能力一意孤行,这叫匹夫之勇。
另外,他看到将士们受伤,也会伤心的流下眼泪,这叫什么事情这叫妇人之仁,大丈夫做事,不会计较小的得失,而只会去注重结果。
项羽不遵守立下的约定,自己居彭城,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分封诸侯,很多有能力的人不能为王为侯,而对他心存怨恨,他迁徙楚怀王,诸侯们和他学,把他分封的诸侯赶下台自立为王,于是天下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
项羽过于残暴,经常动不动就屠城,百姓们都不想依附于他,项羽失去人心。
”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接下来说出了刘邦的优势,坚定了刘邦战胜项羽的信心,他说:“您和项羽不同,你能任用天下贤能之人,那有什么样的人是您的对手,您的敌人岂不都会被击败吗?您不吝啬利益,如果手下有功就把城邑分给他们,这叫与天下人共利,没有人不愿意和您合作,您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到最后项羽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而束手就擒。
您率领义军去讨伐项羽这样的叛逆,而手下人都想东归而不想到巴蜀这种不毛之地去受罪,那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会被击败呢?这叫‘顺天意,从人望’天命所命。
”
接下来韩信又说:“您不要担心三秦之地,章邯他们都是无能之辈,况且他们作为秦人,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坑杀了几十万的秦军,关中父老没人想听从他们的指挥,您通过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父老的信任,我相信您用一封书信,就可以让关中父老争相来投,这三秦之地瞬息可定!”
经过这番对话,韩信确立了自己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属于韩信的时代开始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