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圆周率简史,圆周率的发展史?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T的近似值3.1416。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历史上的π首次出现于埃及。1858年,苏格兰一位古董商偶然发现了写在古埃及莎草纸(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上的π的数值。

古代巴比伦人计算出π的数值为3。

但是希腊人还想进一步计算出π的精确数值,于是他们在一个圆内绘出一个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边越多,其形状也就越接近于圆。

希腊人称这种计算方法叫“竭尽法”。

事实上这也确实让不少数学家精疲力竭。

阿基米德的几何计算结果的寿命要长一些,他通过一个九十六边形估算出π的数值在3至3.17之间。

在以后的700年间,这个数值一直都是最精确的数值,没有人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到了公元5世纪,中国数学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和他的儿子在一个圆里绘出了有24576条边的多边形,算出圆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样才将π的.数值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达·芬奇计算π的数值的方法既简单又新颖。他找来一个圆柱体,其高度约为半径的一半(你可以用扁圆罐头盒来做),将它立起来滚动一周,滚过的区域就是一个长方形,其面积大致与圆柱体的圆形面积相等。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太粗略了,因此后人还是继续寻找新的精确方法。

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

圆周率是数学中最著名的数字之一,它表示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之比,因此也被称为圆周率1。在古代,人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存在误差,例如在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2”。

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他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

圆周率的由来: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25/8=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研究中发现:当一个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圆。

这一发现提供了计算圆周率的新途径。

阿基米德集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外切正多边形两个方向上同时逐步逼近圆,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223/71和22/7之间的结论。

圆周率,表示圆的周长

人类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古埃及人在《莱因德数学纸草卷》中给出了使用256/81近似的圆周率,约为3.16049。古巴比伦人给出的近似值是3.125。

古道教、儒家、墨家和古希腊等古代文明也对圆周率有所研究。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印度数学家提出了利用√10近似圆周率,约为3.1622。公元前250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通过不断增加正方形的边数计算圆面积,得出了圆周率在223/71和22/7之间的结论,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对圆周率准确性的证明。

在中国,传统上用3.1415929近似圆周率,这个近似值首次出现在宋朝的《新元历》(公元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中,是由历算学家沈括提出的。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则证明了圆周率只能无限接近,但不能完全等于22/7。

自16世纪起,随着数学工具和理解的提高,人类对圆周率的计算精度越来越高。法国数学家费马和威廉·奥特雷德在17世纪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

19世纪数学家判定圆周率是无法用代数式表示的超越数。直到1989年,通过电脑的运算力,圆周率被精确到一亿位,此后的记录多次被刷新,目前已经计算到了数万亿位。

圆周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人们一直都没停止过对π值的探求,公元前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周髀算经》都有关于圆周率的记载。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算出了圆周率的粗略数值。后来,欧洲数学家斐波那契算出了圆周率约为3.1418。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常数。π也等于圆形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球的体积等问题的关键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大约计算,对于一般计算,用十位小数3.141592653便足够了,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圆周率(π)是一个数学常数,代表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在古代,人们一直试图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人就已经使用近似值3.125来表示圆周率。在公元前约250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使用多边形逼近圆的周长,得到了更准确的近似值3.1416。

然而,直到公元5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巴塔发现了更精确的计算方法。他使用无穷级数的方法,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

圆周率的符号π最早由威廉·瓦拉斯特(William Jones)在1706年引入,并由著名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在公元1737年确定为圆周率的标识符号。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能够使用更多的数值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小数位数。目前,圆周率已经被计算到了数万亿位小数。圆周率的研究对于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国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T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2、印度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根号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3、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1012162607852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