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多少个楚襄王?楚国有多少国王?

楚国有28个国王,但都称不上皇帝。

楚国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楚国国都在今天的荆州,后迫于秦,迁陈和寿春。楚国起初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国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楚国国都在今天的荆州,后迫于秦,迁陈和寿春。楚国起初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

有28个,分别是

2、 楚武王(约740-690年前)

3、 楚文王(庚申前689年至675年6月)

4、 楚都敖(约公元前674-672年)

5、 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冬十月)

6、 穆王(625年至614年前)

7、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秋)

8、 楚共王(从590年到560年前)

9、 楚康王(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45年9月或之后)

10、 褚永傲(公元前544年至541年)

11、 楚王(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529年5月)

12、 楚平王(公元前528年至公元前516年9月)

13、 楚昭王(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89年秋、七月或更晚)

14、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15、 楚简王(431-408年前)

16、 楚声王(407-402年前)

17、 悼念楚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18、 楚王苏(380年至370年前)

19、 楚宣王(369-340年前)

20、 楚威王(339-329年前)

21、 楚怀王(从328年到299年前)

22、 楚襄王(298年至263年秋)

23、 国王考烈(262-238年前)

24、 楚幽王(237-229年前)

25、 悼念楚王(228年前)

26、 褚辅楚(前227年至前223年)

27、 楚怀王孙信还是楚懿帝(前208-前206年)

28、 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楚襄王(前?年--前263年):也称楚顷襄王,本名熊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

楚襄王六年,秦国以白起为将攻韩伊阙(又名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斩杀韩军24万。

秦昭王并写信给楚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

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

以后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与秦昭王相会,表示服于秦。

楚襄王十八年,楚国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听说后觉得稀奇,就召来询问。

此人却是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

楚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经他这一激,于是派使臣往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

先下个我个人的结论:楚顷襄王是一位典型的战国君主,没皮没脸精于谋术,在他的执政期里楚确实是遭了大难,但不能全怪他(等于楚怀王也要读一些责任吧);而他也确实是抓住机遇让楚翻身了。

老规矩先看看谥号吧,首先是倾:“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祗勤追惧曰顷;慈仁和民曰顷;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

就我个人认为,楚顷襄王“倾”于“堕覆社稷,阴靖多谋”,取得是倾谥中偏消极,中立的一面。

然后是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就我个人认为,楚顷襄王“襄”于“辟地有德,威德服远”,取的是积极的部分(襄谥貌似都挺好的)

楚顷襄王,芈姓,熊氏,名横,前298年—前263年在位,楚怀王之子。做太子时期,在 秦国当人质。前302年熊横逃回 楚国,楚怀王被困于秦后继位,是为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今 湖北 宜城东南)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及江南地进军。

鄢之战,数十万人被溺死,当时白起引西山长谷水,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夜郎是真实存在于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证明确有夜郎国。

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哥白尼 直到1543年,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过程,与其说带给人智力与想象力的愉悦,不如说是充满荆棘、障碍重重的坎坷。 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艰辛,是因为这一理论交替,触及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根本,是关乎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这场转变史称哥白尼革命。

文天祥 文天祥在仕途上,跌宕起伏,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后来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元朝丞相伯颜关押扣留。

后来被江湖义士救出,由南通南归。

此后仍然拥戴南宋益王赵昰为皇帝,与张世杰,陆文秀等人坚决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 最终由于敌强我弱,兵败被汉军都元帅张弘范俘虏。

屈原 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

夜郎国,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

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宋玉好辞赋,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宋玉生于约公元前298年,逝于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人,楚国辞赋作家。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故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宫,或游于云梦泽。相传宋玉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屈原之后,最著名的楚辞作家是宋玉。

宋玉生于约公元前298年,逝于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人,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好辞赋,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故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宫,或游于云梦泽。

答案:宋玉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记述极为简略。

《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

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

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

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

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

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

《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

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战国时楚国台观名。

在云梦泽中。

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北周庾信《望美人山铭》﹕'高唐碍石﹐洛浦无舟。

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前蜀韦庄《谒巫山庙》诗﹕'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

'明许自昌《水浒记.邂逅》﹕'束素腰﹐横波目﹐可使高唐赋梦。

'后用为巫山的代称。

传说古代楚怀王游览高唐地区,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在梦中看见一个仙女说:“我是高唐人,听说你来了,愿意给你当枕席。”

楚襄王临幸了她。 临别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因以“高唐梦“等借指男女邂逅之事。

花 姑

“金高唐”的称谓,源于明末清初。

多了一个“金”字,高唐便闻名遐迩。

这“金”字是由植棉获利所得来的。

高唐的植棉业,不是由黄道婆在元朝元贞年间自崖州经闽广带入上海,然后北延而到高唐的。

而是由印度经新疆踏丝绸之路从西而来。

且早于黄道婆棉业一个朝代。

国史谈棉业只言黄道婆,这是不公正的。

高唐的植棉业始于宋,延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宋朝时,高唐已有植棉业,且能纺纱织布。

可从已发掘的宋墓遗存物及《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找到根据。

元朝时,棉业已经过了引入、试种、适应、改进、获益、推广的漫长历史阶段,使多年生木本棉花,在高唐县成了一年生早熟品种,而且已有大面积种植。

到了明朝,高唐的棉农在耕种、管理、收藏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植棉面积迅速扩大,棉花产量、质量亦快速提高。

《高唐州志》对其有“棉为高唐之恒产”、“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的记载。

高唐上交的农业税中,棉花比重也逐年加大。

棉农富了,生活提高了,引起夏津、恩县、平原…

等邻县人们的羡慕,便纷纷来高唐学种棉花。

其中夏津植棉业发展较快,因此,便产生了“金高唐、银夏津”的誉称。

植棉带起了纺织工业的兴起,棉布经营带起了商业的繁荣。

不忘本的高唐人,将帮其致富的恩人,塑造成心中的偶像、庙中的神仙。

据传很久以前,高唐县户不足千家,人不及万名。

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中独具特色的白壤之地,大半荒芜。

在一个正月二十八日晚上,正值人们刚刚结束了春节庆祝活动,每户人家正在商定当年的生产安排意见时,一位玉体仙女在她刚满十八岁的这天,乘一朵祥云而来,降于高唐城郊的一段荒地之中。

她于当夜,以棉柴为料搭起房屋,造成了家俱,修好了围栅。

第二天,人们见到一所院落,突然出现在荒草蒿蓬之间,并见一美貌姑娘正在忙碌,莫不叫奇。

很快便有附近的村姑少女来相访。

但见姑娘身着衣服,非丝、非麻,是一种软柔、舒服、平整、结实之料所制成。

穿在身上,既不象丝织品那样贴附垂坠、肌体毕露,又不象麻织品那样硬直板僵,有失自然美感。

再配上姑娘健美的体态和美丽秀雅的面庞,真是漂亮,美极了。

攀谈之间,了解到姑娘所着衣衫之料,为棉纱所织。

单线所织者,轻薄飘逸,为裙为带;合股线所织者,挺括无皱,做裤做褂;双经纬所织者,硬而不板,绣披肩、裁围腰。

询其价值乃大大低于丝麻。

问其工艺亦远远便于丝麻的抽制。

众人羡慕了,跃跃欲试,纷纷提出要姑娘帮助种植棉花,教导纺织。

姑娘满口答应了众人的要求。

枣树发芽了,姑娘带领众人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播种----“枣芽发种棉花”,接着是定苗、整枝、立秋打顶----“立了秋把头揪”。

从此高唐便开始了种棉之业。

棉花收成之后,姑娘教人们弹花纺纱、上机、织布。

姑娘成了当地人种棉纺织的老师,人们尊重地称她为“花姑”。

每年花姑的生日,也就是下凡之日,即正月二十八日,人们都拥至花姑家,回顾前一年种棉的得失,商量当年种棉花的事宜。

棉花连年丰收,人们不但穿戴上了棉制衣冠、铺盖上了棉絮被褥,还以棉花换来了粗细杂粮,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植棉成了当地人谋生的主要门路。

“发家不发家,全凭种棉花”,成了高唐县人人皆认的公理。

高唐人靠种棉织布富了起来,鲁西北的棉业发展起来,鲁西南的人们也便紧跟效仿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花姑的头发白了、背弯了、人老了,她一生未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高唐县的劳动人民。

又一个正月二十八的夜晚来临了,人们照例来到花姑家时,惊异地发现:花姑身着下凡时的服装,无力地仰卧在床铺上,她环顾一下周围的老年姐妹们,然后伸出双手,抖索着握住近旁一位老妇的手,缓慢而清晰地说道:“你们一定要种好棉花,一代一代传下去。

你们的儿子成家时,当娘的一定要嘱咐好儿子,种好棉花、种棉花、种棉花…

让儿子记住娘的话…

娘的话…

娘…

话…

”(至今高唐人称棉花为娘花)花姑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呼之不应,触之无感了。

这时在场的人们隐约听到高空中一阵悠扬的乐声渐去,最后消失在银河之畔。

噩耗不翼而飞。

附近村庄的人们扶老携幼,倾巷而集于花姑的院内外,长跪于地,抢天呼地恸哭。

随后,为花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妇女们牢记花姑的嘱托,在儿子结婚时,总是教导儿子如何立业。

为让儿子永记娘的话,种好棉花,故在为儿子洞房铺设的被褥中总是要放进一把“娘花”(籽棉)。

这一习俗至今尚见。

第二年,人们便在花姑的住宅旁,修起一座花姑庙,中堂塑有花姑神像。

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当地棉农齐集于此,焚纸烧香纪念花姑神,同时祈祷花姑神保佑棉花丰收。

据传,此日花姑神塑像若带笑意,则预示当年棉花大丰收;如果脸色阴沉,则表示当年棉花要欠收。

当地人则以此决定当年种棉花的多少。

岁月流失,庙塌神无,人们还是在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或焚香纸、或摆供品,在各自的庭院中望天致祭,并拟天气的阴情为花姑神颜面喜忧的变化。

因此,高唐便有了花姑神节,并有了“收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流传至今。

高唐县除有独建的花姑庙若干座外,还于西城郊八蜡庙中涉农的八座神像一侧塑有花姑神像。

自明朝始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在八蜡庙赶庙会。

除祭祀花姑神外,还购置生产用具,交流农副产品,是高、恩、夏、武一带的盛会,此庙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

花 姑

“金高唐”的称谓,源于明末清初。多了一个“金”字,高唐便闻名遐迩。这“金”字是由植棉获利所得来的。

高唐的植棉业,不是由黄道婆在元朝元贞年间自崖州经闽广带入上海,然后北延而到高唐的。而是由印度经新疆踏丝绸之路从西而来。且早于黄道婆棉业一个朝代。国史谈棉业只言黄道婆,这是不公正的。

高唐的植棉业始于宋,延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植棉带起了纺织工业的兴起,棉布经营带起了商业的繁荣。不忘本的高唐人,将帮其致富的恩人,塑造成心中的偶像、庙中的神仙。

据传很久以前,高唐县户不足千家,人不及万名。

攀谈之间,了解到姑娘所着衣衫之料,为棉纱所织。单线所织者,轻薄飘逸,为裙为带;合股线所织者,挺括无皱,做裤做褂;双经纬所织者,硬而不板,绣披肩、裁围腰。询其价值乃大大低于丝麻。问其工艺亦远远便于丝麻的抽制。众人羡慕了,跃跃欲试,纷纷提出要姑娘帮助种植棉花,教导纺织。姑娘满口答应了众人的要求。

枣树发芽了,姑娘带领众人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播种----“枣芽发种棉花”,接着是定苗、整枝、立秋打顶----“立了秋把头揪”。从此高唐便开始了种棉之业。棉花收成之后,姑娘教人们弹花纺纱、上机、织布。姑娘成了当地人种棉纺织的老师,人们尊重地称她为“花姑”。

每年花姑的生日,也就是下凡之日,即正月二十八日,人们都拥至花姑家,回顾前一年种棉的得失,商量当年种棉花的事宜。棉花连年丰收,人们不但穿戴上了棉制衣冠、铺盖上了棉絮被褥,还以棉花换来了粗细杂粮,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植棉成了当地人谋生的主要门路。“发家不发家,全凭种棉花”,成了高唐县人人皆认的公理。

高唐人靠种棉织布富了起来,鲁西北的棉业发展起来,鲁西南的人们也便紧跟效仿起来。几十年过去了,花姑的头发白了、背弯了、人老了,她一生未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高唐县的劳动人民。

又一个正月二十八的夜晚来临了,人们照例来到花姑家时,惊异地发现:花姑身着下凡时的服装,无力地仰卧在床铺上,她环顾一下周围的老年姐妹们,然后伸出双手,抖索着握住近旁一位老妇的手,缓慢而清晰地说道:“你们一定要种好棉花,一代一代传下去。

噩耗不翼而飞。附近村庄的人们扶老携幼,倾巷而集于花姑的院内外,长跪于地,抢天呼地恸哭。随后,为花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妇女们牢记花姑的嘱托,在儿子结婚时,总是教导儿子如何立业。为让儿子永记娘的话,种好棉花,故在为儿子洞房铺设的被褥中总是要放进一把“娘花”(籽棉)。这一习俗至今尚见。

第二年,人们便在花姑的住宅旁,修起一座花姑庙,中堂塑有花姑神像。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当地棉农齐集于此,焚纸烧香纪念花姑神,同时祈祷花姑神保佑棉花丰收。据传,此日花姑神塑像若带笑意,则预示当年棉花大丰收;如果脸色阴沉,则表示当年棉花要欠收。当地人则以此决定当年种棉花的多少。

岁月流失,庙塌神无,人们还是在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或焚香纸、或摆供品,在各自的庭院中望天致祭,并拟天气的阴情为花姑神颜面喜忧的变化。因此,高唐便有了花姑神节,并有了“收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流传至今。

高唐县除有独建的花姑庙若干座外,还于西城郊八蜡庙中涉农的八座神像一侧塑有花姑神像。自明朝始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在八蜡庙赶庙会。除祭祀花姑神外,还购置生产用具,交流农副产品,是高、恩、夏、武一带的盛会,此庙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

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布伦兹的海登海姆镇。

1910年7月入德国军队服役,不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屡建战功而多次获奖,并晋升为上尉。

1919年以后,先后担任连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猎骑兵营营长、军事学校校长等职。

1937年根据自己的讲稿写成《步兵进攻》一书,很受德国青年的欢迎,也为他以后担任指挥要职铺设了进身之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隆美尔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

1940年任第十装甲师师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担任许多军事要职。

【《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 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 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 杀。

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0810190019fdf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