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衡读诸葛亮赏析?
梁衡读诸葛亮的赏析是对这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他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在三国时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谋略和计谋使得蜀国能够在困境中生存并与强敌抗衡。
梁衡欣赏诸葛亮的胸怀和气度,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梁衡认为诸葛亮的思想和策略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他的智慧和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
据了解梁衡先生对辛弃疾评价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作为宋代豪放派词人的典型代表,辛弃疾将这首《破阵子》表达出了「金戈之声」,被梁衡先生认为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梁衡先生进而在评论中写道: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三、梁衡对李清照的评价?
作家梁衡评价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
她情超脱于女人,义超脱于平民,是“乱世中的美神”。
四、求历史人物散文?
梁衡有很多评论古人的文章,比如评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比如评价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
还有赵剑敏的《竹林七贤》一书,全书都是评价古人的散文。很有文学素养。
五、梁衡辛弃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将领,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把满腔激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都寄寓在词作之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不仅饱读诗书,而且还勤练武艺。辛弃疾很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的诗词创作风格豪迈奔放,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
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力陈抗金北伐之策,但均未被采纳。他也曾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志,坚持抗击金国的侵略。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辛弃疾还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他曾多次率领义军抗击金兵,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当时南宋朝廷的认可,曾被授予兵部侍郎等职。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一位才华出众、忠诚正直、热爱祖国的伟大词人、将领。他的词作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
六、千秋人物好句赏析?
《千秋人物》以“人物”为主题,精选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对***、***、***以及诸葛亮、韩愈、李清照等古今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
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加上梁衡独到犀利的点评,文字或典雅明快或严谨朴实,引经据典,意境深邃,极具艺术性和可读性。
书中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经历坎坷的仁人志士,梁衡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七、读韩愈梁衡赏析?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
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身处逆境,韩愈见心明志,脚踏实地,尽力而为。
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
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八、梁衡读屈原中的感动有哪些?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