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小学历史课程纲要,1923年6月新学制小学课程纲要?

1923 年 6 月中国新学制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的关于小学课程的文件。规定:小学设国语、算术、历史、卫生、公民、地理(初级小学后四科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音乐。

每周上课时数以分钟计:第一、二学年至少 1080 分钟,第三、四学年至少 1260 分钟,第五、六学年至少 1440 分钟。

历史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1、不能抄袭他人论文,引用文献和他人论文和专著需规范注明出处;

2、坚持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无征不信,不能凭个人主观臆断随意发明历史;

3、对引用的史料必须加以辨析和考证,多用第一手资料,少用第二手资料,尽量不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法”除外);

4、尽量坚持客观理性原则,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坚持“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5、历史著作语言要文明、得体,不得使用粗俗语或侮辱谩骂历史人物;

6、尽量避免使用有争议的历史专业词汇。

大学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师范类专业的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等。

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盛世与治世、条款与协定、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回答,共四个部分。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纲要》

课程大纲,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

2、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大纲重视知识的传承,重视较多的是科学的结论。

3、课程大纲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

历史提纲是一份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历史时期等的重要内容和要点的纲要。一般来说,历史提纲有以下几个要素:

1、 关键词汇:简述事件、人物、时期、地点等背景信息。

2、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历史时期等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3、 分类清晰:分类清晰,每部分之间有明确的转折或承接关系。

4、 简练明了:具有简练明了,言简意赅的特点。

编写历史提纲的步骤如下:

Step 1:确定主题和范围,即确定要写哪个人、哪个事件、哪个历史时期等。

Step 2:搜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献、资料等。

Step 3:整合资料,分析资料,列出主要事件或人物及详细信息。

Step 4:确定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主要事件或人物的发展变化。

Step 5:分类清晰,将各事件或人物按照时间或主题分类,每部分之间有明确的转折或承接关系。

Step 6:核对和完善,对提纲进行核对和完善,确保内容准确、清晰、简练。

总之,历史提纲是一份概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纲要,采用时间顺序和分类清晰的方式,关键词汇和简练明了的特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大致情况。

1、夏商周

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最早的国家机器;世袭制。

商:甲骨文、青铜器(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

春秋:春秋五霸、葵丘会盟、城濮之战、卧薪尝胆。

战国: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

2、秦汉

秦:三公九卿、郡县制、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汉:文景之治、黄老学说;丝绸之路;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光武中兴。

3、三国魏晋南北朝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三国主要人物。

4、隋唐五代

隋:京杭大运河、科举。

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5、宋元明清

宋: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岳飞抗金。

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明:永乐盛世、六部制度、八股取士、郑和下西洋。

清:军机处、康乾盛世、台湾府、驻藏大臣、摊丁入亩、《尼布楚条约》。

⒈创设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别人有帮助下,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自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是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条件。为此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

⒉完成角色:在创设的历史情景中,由于角色宜人,任务明确,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自主习得。

⒊质疑解惑:在扫清知识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质疑、问答、解决较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层面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适度调控课堂,制定较严密的活动规则以便使课堂沿着课时或课程目标方向进行。

⒋构建网络:历史不是孤立的,它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对比分析等方法,了解新学知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及与周围时代相 比较所处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为进一步理解和学会迁移打下基础。

⒌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一般指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历史课后作业一般不要求留知识性的内容,而应根据学生愿望和要求,鼓励学生把对人类过去活动的学习和探究未来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30728114410ea9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