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月15日,是中国电影届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当时的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自此开启了我国有声电影片的帷幕。
《歌女红牡丹》这部戏由当时最大的明星电影公司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电影皇后胡蝶饰演女主角红牡丹。
影片讲述了京剧坤伶红牡丹诚待渣男丈夫,并感动对方浪子回头的故事。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
剧情主要是:红牡丹听从母命,谢绝了商人姜禹丞的求婚,嫁给了不务正业的陈发祥。
陈发祥每天整天游手好闲,只知吃喝玩乐,肆意挥霍红牡丹的唱戏收入,而且还和唱大鼓的金姑娘鬼混。
红牡丹对陈发祥忍气吞声,忧愤致病,嗓子也坏掉了,从此沦为配角,生活也日益窘迫。
陈发祥竟然丧心病狂的将女儿香姐偷偷卖入娼门,姜禹丞知道后,出钱赎回香姐。
另一边,陈发祥因为卖女心情懊恼,失手杀人,被捕入狱。
红牡丹不究既往,真诚相待,临赴外地演出前夕,专程去监狱探望,托人营救,终使陈发祥幡然悔悟。
这部有声电影一经上映,便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南洋各地众多侨胞。
一名菲律宾片商更是以18000元的高价购买了这不片子的拷贝,而当时无声片卖价最高不超过2000元,可见这部有声片在当时有多轰动。
在这之前,当时的电影公司都是拍摄的默片,人物台词很少,即便有也都是字幕呈现。各大影院不知道有有声电影,也没有配备任何播放有声电影的设备。
直到1929年,一名美国工程师带着发音机来到上海,在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的新华电影院)里装上了有声放映机设备,我国才有了第一家装置有声放映机设备的影戏院,才具备了能播放有声电影的可能。
同年2月9日,夏令配克大戏院首次公映美国影片《飞行将军》,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开放映有声电影。随后,上海各首轮电影院也紧跟时代潮流,掀起了有声电影放映热潮。大批美国有声电影运到中国,几乎快要垄断中国的放映市场。
但没过多久,这股热潮就开始冷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中国民众听不懂英语……中国迫切需要有讲中国话的中国有声电影。
即便如此,电影圈内却对中国电影“有声”和“无声”出现了激烈争论。
有的人认为:有声片是电影大趋势,一定要拍;
有的人却觉得:我国方言多杂乱,拍摄有声片不仅需要重新训练演员的台词功底,还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而这些,正是中国电影缺乏的,现在拍有声片,是急于求成,肯定会有很大损失。
而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大部分影院都不具备播放有声片的条件,只有一些大的戏院以及愿意出资购买有声设备的电影公司自备。这其中,就包括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和明星电影公司。
当时的有声电影,有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种方法。
前者是有声片初期使用的技术,在拍摄影片画面的同时用蜡片收音,但这种蜡片不同于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不像普通唱片的声音是录在蜡片盘上的。
蜡筒
蜡片发音的优点是声音清晰,比当时的片上发音的声浪好。但问题是影片和蜡盘是分开的,在播放电影时同步播放,如果电影播放顺利,就没问题;但电影一断片或片,“声”与“影”就会大大脱节。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记录声音的,因为比较落后,当时外国已经基本停止使用这个技术了。
后者片上发音技术就相对复杂了。它是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然后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
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这种把音波直接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的方法,能够保证影片播放时影音同步,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国外大部分电影都是采用这种技术。
但当时国内电影公司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而且美国西电公司和亚尔西爱公司拥有这种电影专利权。
他们规定每家影片公司如欲拍摄有声片,必须向这两家中的一家公司签订合同,付出相当大的一笔费用。而且上映时还要另付版税。
无奈之下,中国电影人只得一切从头开始,一切自行研究摸索。
1930年,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开始了最早的尝试,他们使用蜡盘收音的方法,拍摄了一部试验性短片《钟声》。可惜这部短片在同年7月因摄影场失火被烧毁了,十分遗憾。
时隔一年之后,即1931年,明星公司开始和法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合作录音摄制《歌女红牡丹》。
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影片拍摄完毕后,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
这部有声电影除了对白之外,片中还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
梅兰芳与胡蝶
这部片子的记声方法,大约可以称之为“蜡盘发音”。
程序是电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熟台词,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
录完后,一面在银幕上放影片,一面在放映间装留声机放蜡唱片,通过银幕后的扩音机播出。
这种方法就存在蜡盘发音最大问题:容易出现影音不同步。有时候结果可能观众看见电影上张嘴的是男演员,出来的却是女声,牛头不对马嘴,或是各说各的。观众哄堂大笑,工作人员也啼笑皆非。
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片子只能说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他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但无论怎样,这样一部电影的诞生,为日后我国的有声电影积淀了经验和基础。
当时上海华威贸易公司为祝贺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还特别印制了一本16开本大小、共85页的特刊,封面是影片女主角胡蝶女士,刊前插有《歌女红牡丹》的编剧洪深、导演张川、摄影董克毅、美工张聿光以及主要演员胡蝶、夏佩珍、王献斋、龚稼农等10人的珍贵照片及剧照32幅;另刊有洪深等38人的纪念文章。
1931年下半年, 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了有声电影《雨过天青》,天一公司拍摄了有声电影《歌场春色》,这两部这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而且都是采用的片上发音。
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该片与1933年上映),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