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虞云国从中州到钱塘新书介绍,下面小编就以221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虞云国从中州到钱塘,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读完余云国先生的新书《从中州到钱塘》,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知人论事的冷静和克制。尤其是在这个评价宋朝的两极分化时代——奉献者被困在积贫积弱的软弱传统话语中无法自拔,崇拜者将宋朝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这本书更加公平和理性。
在《从中州到钱塘》中,作者写了很多宋朝的皇帝,我们不妨看看作者是如何一一评价赵冠佳的。
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是宋朝皇帝宋真宗,他在历史上的关键词是深渊之盟和天书吉祥。
在我们传统的历史认知中,蜀源之盟是一个性质可耻的不平等条约,于先生虽然对宋真宗的总体评价不高,但在《且谈宋真宗及其时代》中仍中规中矩地写到:蜀源之盟是一个平等条约(绍兴和约不应与之混淆),而且还确立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格局,这一点无疑应予肯定。
关于天书的吉祥,本书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天书闹剧中的反抗与沉默》,将闹剧定义为皇帝自立权威的纯粹自娱自乐,却前后劳民伤财长达十几年,是两宋历史上近乎疯狂的宗教狂热和政治笑话。
总的来说,作者不仅承认宋真宗有容人的能力,还将宋真宗时代定义为仍处于王朝上升期、士大夫政治在修炼过程中。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宋真宗本人直到去世都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历史定位,由于对蜀源之盟耿耿于怀,他对天书封禅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挽回蜀源之盟耻辱、全面提升个人历史地位的“盛事”,没想到这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政治污点,他可能直到去世都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光荣,为什么羞愧。
如何用中性的总体评价来描述和定义一个皇帝,于云国写宋真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从作者对宋真宗一生中的两件大事的褒贬可以看出,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温情尊崇与冷静客观相结合的,不说太多,就事论事,将道德视角限定在可控范围内,不迷恋于构建过分追求身份认同的整体论述。
判断一个好皇帝的难点在于,很容易陷入求全责备或膜拜的两难境地。在《宋仁宗的仁心大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在中国的皇帝中,平心而论,他既不是一个埋头苦干的英国大师,甚至也不是一个著名的君主。但他最大的长处是他的宽容和善良。他能够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甚至是关于他私生活的批评. " "我们不需要像宋仁宗那样膜拜一个‘仁心君主’......然而,如果将宋仁宗与明清时期那些难以触碰的专制统治者相比,孰优孰劣的公允结论不言而喻。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本书对宋仁宗评论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皇帝不仅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也是一个垂直比较的相对概念。无论好不好,都需要进行比较。
这正如作者在整体评价宋朝时所说:“宋朝在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所有的进步都是相对的,是在专制政权下运作的;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祖先家庭法下的所有顶层设计都是为君主专制集权服务的。"
我认为,这样一种开放、兼容的历史态度是我们阅读历史的必需品之一,也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对人和事的认识中学到的。除了一些具体的历史结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这样一种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并对设身处地的历史人物有更多的同情。
于先生当然也有低调的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和宋高宗。在宋徽宗的案例中,传统话语侧重于强调他在政治和享乐方面的粗心,这毁了国家,毁了家庭。但于先生更关注宋徽宗作为专制皇帝的方面,突出了他恶化北宋政治生态的一面。他在《我们该如何看待宋朝》一书中指出:宋徽宗继位,借新法之名聚众,变法彻底败坏;同时,他彻底放逐异见官僚,以蔡京等代理人控制中央。
而对于宋高宗这样的复出大师,于先生的批评则更为激烈,这也是基于对政治生态的破坏,他在《宋高宗的绍兴制度与南宋的内心转向》中指出,绍兴制度是宋高宗创造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专制中央集权模式笼罩着整个南宋政治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有强弱之分,但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论帝王术,宋高宗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大师。最终,他选择了秦炅,默许了他登上权力之位,即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权力来帮助他建立和管理与绍兴制度相关的若干棘手的政治事务。如果他成功了,他将在他的“神圣意志”中独断专行,如果他失败了,总理将取代他。"
除了皇帝,本书对两宋的几个大国,尤其是君主之间的关系,也有精彩的论述,比如写到南宋的四大强国,“南宋秦贵、韩沱州、史密渊、贾思道专政长达七十年,这在其他朝代是可圈可点的,也是罕见的. " "秦贵的权力完全是宋高宗主动授权,打造绍兴体系。那么,韩沱州、史密渊、贾思道的权力就变成了专制,在位的宋宁宗、宋立宗、宋独宗也没有办法,只能将其转移。"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所谓的奸臣,我个人并不反感近年来备受争议的“道德视角”。例如,一个人几千年来被描述为“奸臣”总是有原因的,古人可能不像我们这个时代想象的那样迂腐和呆板。“道德视角”也参与了历史的建构,甚至历史本身。比如,你可以认为韩沱州和贾思道不是奸臣,但你不能否认,历史上他们确实被视为奸臣,研究和尊重古人的这种道德感也是有意义的。
然而,尊重道德视角的前提是,我们也应该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视角只是阅读历史的视角之一,而这种视角有多重要是见仁见智的。然而,这种视角不能是唯一的视角,就像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完全摆脱道德视角一样,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由思想组成的现实世界中。
如何谈历史人物,评历史人物,于云国先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坚守历史,用良心说话,记住读者写作。
史册号网友总结:我们读历史的目的不是解决争议,而是了解争议,争议让历史更充满魅力,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多元更深入。
两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文化文艺灿烂,对外战争十战六胜四负。
读书人地位普遍提高,武将地位不高与宋得国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