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故事,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元宵,又叫汤圆,是中国古代传统美食之一,属于节日食俗。下面是吃元宵的传说,快来围观吧。

春节吃元宵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形成于宋代。南宋时期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据说汉武帝时期。

宫中有一名宫女名叫“元宵”,此女长期在宫中不得与家中父母相见,因为思念家人整日悲痛不已。

有位大臣东方朔比较同情这位宫女,决定帮她,于是对汉武帝说,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或火烧长安,想要逃过此劫,需由元宵姑娘在这一天做一些汤圆,因为火神喜欢吃,并要长安城内全体臣民要张灯结彩,供奉火神。

汉武帝决定准奏,于是元宵姑娘见到了家人,从此以后,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流传下来这一天要吃元宵。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平乱之后,汉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

传说一: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定的节日。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刘盈这孩子挺悲催的。老爸汉高祖威武霸气,老妈吕后性格强势说一不二。

现代育儿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太强势,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胆小。

刘盈便是如此。

吕后把汉高祖爱妾戚夫人做成人彘后,让儿子围观了戚夫人的惨状。

吕后的本意是让儿子锻炼一下胆量,同时也告诉他,咱们的敌人都团灭了,以后放心当皇帝吧。

谁知道刘盈胆子实在太小了,竟然被吓出病来,缠绵病榻,很快就撒手人寰。

刘盈死后,吕后独揽政权,虽然没有登基为帝,但却是实际上的王,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朝中老臣敢怒不敢言,一直默默隐忍,直到吕后病死后,才敢商量如何赶走吕后留下的爪牙,恢复刘氏天下。

吕后族人自从吕后去世后一直惶惶不安,他们也知道吕氏一族必然有一劫。

于是,当时任上将军的吕禄便召集族人密谋作乱,想垂死挣扎拼一把,看看是否真的能扭转乾坤。

可惜,在齐王刘囊和开国老臣周勃、陈平抵抗下,吕氏族人一败涂地。

平乱成功后,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为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变成了一个普天共庆的节日,名为元宵节。

传说二:涉及一男一女,女主角名为元宵,男主角是能掐会算的东方朔,配角为汉武帝。

东方朔机智幽默 ,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

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游玩时,误入小道,看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哭泣,意欲轻生。

东方朔连忙上前搭救,问明原因。

原来宫女名为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和妹妹。自从入宫后就没见过家人,每逢腊尽春来时,就特别思念家人。她自责为人子女却不能尽孝父母 ,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完元宵姑娘的倾诉,深感同情,便拍拍胸脯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肯定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出宫后,乔装打扮一番,假装道士在闹市里摆摊占卜。

东方朔本来就能掐会算,很快慕名而来占卜的人越来越多,但奇怪的是来问卦的人几乎都得到了“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这还了得,大家都陷入恐慌之中,纷纷求问解灾方法。

东方朔说:“正月十五傍晚,火神会派一位红衣神女下凡放火,至于破解之法,需要你们求助最有本事之人。”

说完就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在封建王朝,谁最有本事?除了真龙天子还能有谁。

于是百姓们便聚集在宫门外求助天子。

汉武帝听说此事后,便请来智囊团代表东方朔,问他有没有办法破解。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东方朔,当然不能坦白告诉汉武帝这都是他搞出来的事。

于是他假装不知情,捻了捻胡须,伸出五指装模作样掐算了一下,便胸有成竹地说道:“火神喜欢吃汤圆,臣听闻宫中有个叫元宵的宫女擅长做汤圆,不如十五晚上让元宵宫女做好汤圆供奉火神,同时下令百姓们家家做汤圆上供火神,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便能瞒天过海。最后通知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宫廷人员混在其中可消灾解难。”

于是,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挂着灯笼,放着鞭炮。

城里城外百姓都挤在一起观看灯笼,热热闹闹,一片喜庆。

宫女元宵的家人也在观灯的行人中,当他们看到写着“元宵”的宫灯时,大声喊道:“元宵!元宵!”

宫女元宵听到喊声后,终于和家人团聚在一起。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于是便下令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城放烟火,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供奉火神。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于是人们把汤圆也叫做元宵,这一天叫做元宵节。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但是民间也流传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 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 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 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 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想不开,好心的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在民间占卦,并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六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那天终于见到家人。

之后果真没有大火此后,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便形成了元宵节。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

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

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1029143810102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