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明朝永乐皇帝时期万国来朝,异族和周边小国都主动向中国朝贡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平生事迹数不胜数,大家不能说非常了解,但也能说出个大概,他发动靖难之役,武力夺取皇位,另外一方面,他又有各种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人生经历丰富无比,我们这次主要给大家分析朱棣时期的对外政策,朱棣在位期间,被纳入明朝朝贡体系的国家超过60个,远超过朱元璋时代的数据。

而且朱棣建立的华夷秩序,还影响了明清两朝近500年的东亚国际秩序。

明成祖朱棣

在中国古代,分别用夷、戎、蛮、狄这四个字来分别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民族,也暗指他们文化比较落后,后来就把异族和外国人都统称为“夷狄”了。中国历史上,在汉文化的不断传播与同化的过程中,许多曾经的夷狄都被纳入到中华的圈子里来了,比如汉代的南匈奴,唐代的东突厥等,最后都成为了中国族群和文化的一份子。

古代中华对于夷狄的态度,总体上是以怀柔为主,意思就是用德政来感化他们,对他好一点,让他们听话,然后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来办事,安守本分,这样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中的华夷秩序,也是中国古代处理华夷关系的总体倾向。

在中华稳定强盛时期,华夷秩序是稳固周边异族的好办法,而在战乱时代,这套秩序就不管用了,不但无法控制夷狄地区,甚至连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也会丧失。

在明朝建立初期,华夷秩序非常糟糕,因为在之前的元朝,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被异族完全统治的局面,华夷秩序颠倒过来了,“夷”成了“华”的统治者,所以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初年,华夷秩序处在很糟糕的局面,如果不重建华夷秩序,明朝的权威和法理性就不完整,没办法自称“代表天命”,重建华夷秩序也是应对当时蒙古势力的政治需要。

外国使节来中华朝贡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时期,他对华夷的政策偏向保守,毕竟明帝国刚刚成立,首要任务是稳定发展,不宜劳民伤财。

朱元璋提出“统一华夷”的口号,在政治上试图通过分封来分化蒙古,又沿长城一线布防,针对南方的倭寇侵袭则实施了海禁,建立起防卫式的对外政策。

这种收缩式的防守并不完全奏效,而且这与传统的华夷理论相违背。

经典的华夷理论,是中华要向周边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文化和宽宏大量,这样才能做到以中华为中心,一直收缩起来也不行。

所以朱棣掌权之后,就对老爸朱元璋的华夷秩序做了调整。

首先朱棣提出的口号是“华夷一家”,这个口号就要比朱元璋的“统一华夷”要高明一些,用“统一”这个词就显得很强硬,而且那时明朝刚刚建国,夷狄对这个口号自然也就不愿接受,甚至有些还不服。而“华夷一家”听起来就多了些包容性,而且也是自身实力强大,自信的体现。之后朱棣就在海陆两方面都做了大动作。

郑和下西洋

海上行动主要是郑和七下西洋,走的是怀柔路线。

主要是展示明朝当时强大的国力,以此来实现朱棣“万国来朝”的愿望。

在朱棣掌权的永乐年间,他也实现了这个理想,来明帝国朝贡的国家激增,在《明史》中记载,朱棣时期来朝贡的国家有30个,但后来又经考证,最多的时候达到60多个国家之多。

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都直接跟随郑和船队来亲自朝见永乐帝。

在陆地上的行动就跟海上完全不同,陆地上则要强硬得多。

朱棣的政策是“看得见的异族,都应该来朝贡,否则绝不罢休”。

朱棣曾五次亲征漠北,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过长城,率军亲征漠北的皇帝。

年过六旬仍然连续三年带病出征,最终也死在了征途中。

真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了。

虽然亲征漠北没让蒙古对明朝的威胁彻底解决,但这也凸现出朱棣对陆地上武力征服异族的执念。

在朱棣刚刚称帝后,安南(今天的越南北部)表面上对明朝臣服,但随后却屡犯明朝边境。永乐四年十月,朱棣派兵大举进贡安南,第二年五月占领安南。并把安南名字改成当年汉武帝时代取的“交趾",任命汉族官员分管三司,安南在独立400多年后重新被收归中华文化中。

而且当时日本也主动来向明朝朝贡。

在明朝之前,日本一直没有进入过中华的朝贡体系。

虽然在汉代日本曾接受过汉朝册封的”倭奴王国”,但那时候日本还没形成统一国家,后来在唐朝之后,日本虽然形成统一的国家了,但还没有向中国臣服朝贡,在唐朝只是有遣唐使来大唐学习,这个并不属于朝贡。

宋元时期,日本与中国也仅仅只有民间贸易和留学生的往来,并没有国家层面上的外交关系。

明朝的强大,不仅使日本主动来朝贡,朝鲜和当时的东亚各国都出于自身权利稳定和贸易利益诉求,也纷纷主动或着被迫的加入中华朝贡体系,华夷文化在永乐帝时期达到了巅峰。

虽然后来又经过清朝的落后挨打局面,但现在的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和努力,又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体。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虽然中国日益强大,但本着与其他国家平等互惠的原则,也不需要建立向明朝时期那样的华夷文化了。

中国目前“一带一路”和对非洲国家发展的支持来看,还是有一些古代华夷文化的影子,这也是中国强大的象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03242030086c6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