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金在蒙语里什么意思?蒙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金人

提示:蒙兀儿斯坦的蒙古人,今天大多已被融合成其他的民族了,对他们来说,蒙兀儿也许只能是一种名号了,但对历史而言,分明还有一群蒙古人征战四方,在战刀挥舞时对于故乡的记忆。而这与“永恒之火”的蒙古比起来,已经很远很远了。

不管我们懂或者不懂,这种语言都需要历史来帮我们来拉近距离。

拉近了,我们就能把好多事看明白。

蒙古,这个词现在的基本含义大约有两个:

1.民族名。唐时始见史书记载。初居额尔古纳河流域,后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元朝,势力远及中亚和南俄等地。

2.中亚内陆国。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人口231万(1995年)。首都乌兰巴托。全境为高原。气候干旱。草原分布广,南部为戈壁区。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工业以畜产加工最为重要。铜钼矿开采有相当规模。

第2个应该不是我们重点陈述和关注的,它就在那里,人们都知道。我们想让第1个的历史变得深远真切一些。

“唐时始见史书记载”,那么始见时是什么样的呢?

它,就是“蒙兀室韦”,又作“蒙国豕韦”“蒙兀失韦”、“失围”。

室韦的意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已经为人们解决了,伯希和1878年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开始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

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畹等人学习,致力于中国学研究。

1900—1903年间,三次受该校派遣前往中国考察,搜集了大量古物古籍,并与收藏保存者如左宗棠的后人等有所接触。

1906 年,受法国金石和古文字科学院及亚细亚学会的委派,进行中亚考察。

其后名声大噪,成为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

他说,室韦是“鲜卑”的同词异译。

蒙兀,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最早见于《旧唐书》。其卷199下《室韦传》云:“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

蒙兀室韦在《新唐书·室韦》中被称作蒙瓦:“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韦,濒于室建河……河南有蒙瓦部”。

很显然,蒙兀与蒙瓦都是音译的结果,而他们应该就是室韦或鲜卑的一个部落。如果将蒙兀与蒙瓦的历史与现实相对照,那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县级市——额尔古纳。

额尔古纳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地理坐标北纬50°01′~53°26′、东经119°07′~121°49′,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

我们这么说不是因为今天的额尔古纳市建有“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文化旅游景区”,而是历史上这里建有室韦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是唐朝在室韦族聚居区域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黑水都督府之西。

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室韦开始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

791年(唐贞元七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也受边州都督所节制。

辖区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

辖区境内有20余个部落。

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族诸部逐渐被契丹人所吞并而与之融合,室韦都督府也随之解体,前后存约百余年。

100多年是一个漫长的时光,唐朝设置室韦都督府主要是为了管理室韦部落族群的。

室韦都督府是设立是因为室韦部落族群发展壮大的结果,比它更悠远的历史是:是师州,唐贞观三年(630年)以室韦、契丹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内。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移治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境。

唐神龙初移治幽州良乡县东(今北京市房山区境)。

五代后晋废。

师州统领室韦,室韦都督府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

由师州至室韦都督府,让室韦出现在了唐朝的史籍里。

当时,室韦大体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洮儿河以北至外兴安岭地区。

室韦都督府设立后,出了一个叫阿朱的有名的大都督,先后于太和七年(833年)十二月、太和九年十二月、开成元年(836年)、开成四年次来朝,有力地促进了室韦与唐朝的关系发展。

今天,人们虽然还没有弄清室韦都督府府治在哪里,但今额尔古纳市一定在辖区境内。《北史·室韦传》中说,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号为契丹,北者号为室韦”。南契丹、北室韦在地理上有着这样的区分: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叫契丹;生活在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叫室韦。

两个名称不相同的部落在汉代的历史上即是人们熟知的东胡。一个包括同一族源、各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司马迁《史记》中说,因为他们在匈奴东部,故曰东胡。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北魏时期,室韦民族形成,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他们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长箭猎获野兽,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发,妇女束发作叉手髻。语言与契丹相同,都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突厥汗廷统治蒙古高原之后,成了突厥臣属。突厥可汗派3个吐屯(总领几个部落的官员)统治他们。

隋代,室韦迅速发展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

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内分25个小部落,已出现世袭的部落首领。他们用芦苇和柳条编织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农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饲养为数不多的马匹,而猪、牛较多,但不养羊。

自南室韦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韦之地。北室韦境内分为9个小部落,以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捕貂取皮,猎获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张。捕鱼也是他们经常的生计,即使在寒冬,也要凿冰捞鱼。由于气候寒冷,在土穴中过冬。人们擅长滑雪。北室韦人曾派出贡使,向隋廷贡献方物。

再往北,是钵室韦的居地,他们也分为若干小部落。有用桦皮覆盖的房屋,生活方式与北室韦人相同。

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猎民。在他们的西北,是大室韦的居住地。

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部落首领称为 “莫贺弗”。在原始的农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体围猎。在父权家族中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迹: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

据唐人记载,这时室韦人分成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支室韦等9部分。

更为详细的记载是:俱伦泊(今呼伦湖)“四面皆室韦”。

俱伦泊西南有乌素固部落,其东有移塞没部落。

河(今绰尔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

其东有和解部落、乌罗护部落、 那礼部落。

在这些部落的东北有山北室韦。

其北有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

此外还有岭西室韦和人户众多的黄头室韦。

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有大室韦、蒙兀室韦、落坦(一作“俎”)室韦。

在这些室韦的部落中,最先壮大起的是达怛部,甚至有后来代替了室韦的名称。

唐代,蒙古高原动荡的局势把室韦人卷进同邻人的战争纷乱之中,刺激了他们的社会发展。

进入8世纪之后,称为“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汗廷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向南移动,他们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达怛。

到回纥汗廷时期,漠北有九姓达怛,漠南有阴山室韦(又称阴山达怛)、黑车子室韦(又称黑车子达怛)。

这些部落参与蒙古高原和唐朝北边的政治军事纠纷,迅速发生阶级分化。

室韦各部不断向唐朝朝贡,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号,出现了部落显贵。

然而,真正让室韦人真正进入蒙古高原,并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是在公元840年以后。

公元840年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这一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鹘人西迁。

室韦—达怛人乘机成批迁入漠北,使这一片原是突厥语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渐蒙古化。

至9~10世纪,一部分逐渐西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三河的上源肯特山一带,从事游牧。

至此,室韦-达怛人成了蒙古、塔塔儿等民族的先民。

这时候,达怛基本取代了室韦,其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是乌桓、鲜卑以来一脉相传的东胡语言的分支,蒙古语便是从东胡语言的一支方言演变和发展起来的。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达怛人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吸收了草原上不少突厥语系的游牧民。

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中说,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又因为“(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

再后来的历史是:室韦—达怛人中的蒙古部(蒙兀与蒙瓦)的强大,在相互征战的过程中,又逐渐取代达怛的说法,直到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的名称达到辉煌与响亮的顶点。

大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不但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各个部落,也让大蒙古国在稳定与强大中不断传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以上,大约可以称为蒙古族的粗略形成史,但蒙古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的学者和史籍给了蒙兀、蒙瓦这样的解释:“蒙兀室韦”可解释为“猛室韦”、“长生族室韦”、“大银室韦”、“靺鞨室韦”、“金人室韦”甚至“奴隶室韦”等。

很显然,“猛”、“长生”、“大银”、“靺鞨”、“金人”、“奴隶”等释意中,还包含着蒙兀、蒙瓦人的生存状态。

而今天的中国学者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更通俗的解释:蒙古来源于蒙语中的“MENGK GAL”,直接翻译是MENGK是永远,GAL是火。

意思是长盛不衰。

翻译成汉语就是“永恒之火”。

蒙古作为族群名称是一种美好的期望,是人们希望自己的部族能够克服百难、延续生命。

有趣的是,作为“金人”之意的蒙古一词在英语中得到继承:蒙兀,Mangol亦可视为Mangold之简写。

在英语中,gold意为“金”、man意为“人”,Man-gold意即“金人”也。

让人感动的是,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同化了当地的民族,但他们西征之后却没有了这个能力:蒙兀儿,中亚和新疆的古部族名,又作莫卧儿、忙豁勒。

原音为moghol,是mongol(蒙古)一词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变音。

有两种解释:①泛指蒙古人及其后裔,如莫卧儿王朝;②系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后,东部兀鲁思(新疆)操突厥语的蒙古诸部族的自称。

与这个名词相伴的是:蒙兀儿斯坦

斯坦是地方的意思,蒙兀儿斯坦是一种地理概念,意思是蒙古人之地方,是波斯人称呼东察合台汗国时使用的术语。

北到塔尔巴哈台;西至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东至阿尔泰山;南至畏兀儿的绿洲。

基本上,天山以北整个新疆北部,楚河与塔拉斯以及费尔干纳谷地也算是蒙兀儿斯坦(即是哈萨克与吉尔吉斯)。

蒙兀儿斯坦的蒙古人,今天大多已被融合成其他的民族了,对他们来说,蒙兀儿也许只能是一种名号了,但对历史而言,分明还有一群蒙古人征战四方,在战刀挥舞时对于故乡的记忆。而这与“永恒之火”的蒙古比起来,已经很远很远了。


史册号网友观点:其实没有单独的蒙古族,也没有蒙古化的突厥,突厥化的蒙古,蒙古也不是祖先,各民族都有同样的各部落比如说哈萨克古老的好多部落组成的,乌兹别克一部分游牧民族,诺盖,卫拉特,蒙古族,,忽必列入住中原后,把蒙古翻译成元,托跋氏南迁,改姓元,今天的蒙古语里这俩词意思是一样的,中心或中央。

都是瞎猜呢!

蒙古语来说的话永远的火!

蒙古语蒙古叫蒙古拉!

汉字是蒙古!

个国语言学来讲的就啥意思了!

以后就没有意思了!

最后的照片上的是哈萨克人,照片哪儿找的?!

通篇写的很好,英语解释是败笔,和英语没有丝毫关系。

蒙兀就是千户的意思!

室韦人的一支被契丹人统治,派千户长进行管理,所以这支室韦人被称之为千户室韦。

以后草原上也都使用这个词,铁木真统一漠北后建立千户制度,国号就是大千户汗国。

蒙古人,就是延续几千年在漠北草原繁衍生息的牧民后裔。

蒙古面积那么大么?相当于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了吧?,匈奴/回纥/东胡(室韦(契丹|蒙古)安北都护府)达怛(鞑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21104213406c80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