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人物传记范文800字屈原,与屈原高洁人格有关的作文?

忆屈原

汨罗江岸,芳草丛生,江风卷尘沙,云气震晚霞。

岸上有一道沧桑又坚韧的身影,他望着天际残红,神情悲怆,仿佛转步一踏便到了战火冲天的郢都,他回想起生平种种,内心高喊道:“我愿效法先贤,不以清白身留于浊世——”

波涛翻腾,江岸上已无人迹。

岁月悠悠,汨罗江仍旧奔涌向前,他留下巨浪般的绝响至今回音不绝。

他,就是屈原。

屈原

屈原投江是震铄古今的,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攻破,屈原写下《怀沙》后自沉于汨罗江,终年62岁。

他的死浓缩了很多情绪:

有国破家亡的痛心与悲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有“美政”理想终无法实现的冤屈与叹息,“既莫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更有对自身纯美人格的坚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以往大家总是凸显屈原“爱国”的特点,我倒认为,他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人格”上——他对纯美人格的喜爱与坚守纯粹到了极致!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楚怀王谟划商议国是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被小人嫉妒,诋毁,陷害,被怀王发配,整天忧愁苦闷。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听到了故国灭亡的消息,选择以身殉国,后人为他的高尚情怀所倾倒,把屈原投江的这天定为端午节,以此来纪念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我们歌颂。他有怎么样的一生和遭遇,促使屈原最后选择投江殉国?

屈原生平简介

公元前340年,屈原在楚国丹阳出生。

屈原少年多智,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18岁之前,屈原先后在乐平里、昭府两地生活读书学习。

屈原在昭府求学期间与他后来的妻子昭碧霞相恋,两人于公元前322年在乐平里定亲成婚。

公元前321年,秦国进攻楚国,屈原积的组织领导乡壮抵抗秦军的侵略,展现出了超人的才华。

此后三年,屈原因功出仕,前往楚国都城为官。

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5年期间,屈原主张楚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因为触犯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因而与他们交恶。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的情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与《离骚》类似,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楚国祭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和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 .人民永远景仰他,热爱他.中国民间5月5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是源于对他的纪念.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纵有一腔爱国的热血,还是为那汨罗江的波涛融尽了最后一声叹息。

楚王看不清你的耿直,逐你出郢都;世人看不透你的清高,笑你如草芥。渔夫不懂你的处世之道,而你嘴角扬起一丝浅笑:举世皆浊我独清。不理会那些无端的诽谤和蜚语,只是一意孤行,即便被流放到荒芜的国界边疆,滚滚尘沙还是脏不了你的衣摆,北风呼啸还是乱不了你的心弦。

奸臣的排挤再也无法湮没你的锋芒,泼墨书沉浮身世,又挥笔问茫茫青天。

一首《离骚》,用浪漫的笔调,抨击了群小猖獗,鄙弃了朝政日非;一篇《天问》,非凡的学识,练就“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你把风、雨、雪、电、云、月当成自己的侍从,在生命之巅,临危不惧;你让凤凰展翅、你让巨龙腾空,亘古千年,任你御风游走。

朝野的勾心斗角阻绝不了你深沉的才气在这一电闪雷鸣的日子呼风唤雨;你留下的惊世之作,怎会让时间埋没从巨涛骇浪中蹒跚而出的赤子情怀。

可是,当郢都被攻占的噩耗为你所知,你绝望的步履行至江畔,你的信仰随破碎的故土顺流而去。手秉青铜剑,心中早已没有哀怨。明明是丧国之痛,狂风却吹干你婆娑的泪眼;江水的刺骨之寒,驱赶心头残存的胆怯,刚毅写下毕生的信念。

那么,你看见了吗?你的浑然正气激荡了这一江乌水,沿岸的人们扬起了龙舟帆,用菰叶包黍米祭你长眠江底的魂。你看见了吗?你的坚韧人格澎湃了多少文人墨客蠢蠢欲动的心绪,你无意开创的“楚辞”先河,被后人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是否是因为你的才情,让洞庭湖变身诗家圣地?

这些,屈原,你都看见了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当你羸弱的躯体浸入无情的江水,水声隔绝了乱世的嘈杂,还你一片难得的净土,你笑了。你的离去,并不需要王侯将相假惺惺的怜悯,并不需要乡亲们热泪盈眶的惋惜,你只求这一份纯粹——在你合眼的时刻,在你灵魂升华的时刻。

屈原,我多想撩开历史的面纱,看看你形如枯槁憔悴的脸,让我为你的满腔热血喝彩,让我为你的满腹经纶顶礼膜拜。多想穿越这如翼的书卷,想象你立足江边眼里噙泪的悲壮画面。多想读懂你的千篇佳作,多想读懂你乱如麻的心思,多想走近你,屈原!

1、屈原的强国梦

战国时代,秦齐楚燕韩赵魏秦,连年伐战。 那时的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首先就是奖励农耕和征战,这是国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屈原看出了只有提高了生产力和士兵的积极性,楚国才能迅速强大;在任用人才方面,屈原“尚才”、“尚贤”、“尚能”,只有国家的政治集团的组成是强大精干的,那么楚国国政就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体察民情方面,屈原认为国君应该设置一个方式专门用来听取民众的声音,贴近民生。其实还有朝中朋党的问题,屈原也做了相应的改革规定。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3、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4、邓世昌为国作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海战正式爆发。9月17日中午,中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激战,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枪弹发尽后,以步枪进行射击。

1小时后致远舰受伤多处,势将沉没,邓世昌登上舰桥向全舰将士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日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无力再战,让我们和敌舰同归于尽。”

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道出了邓世昌对祖国的热爱,也引发了我们对爱国情的更深刻的理解: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听从国家的召唤。必要时,我们要用生命来扞卫国家的尊严。

5、范仲淹

1027年,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为其母亲守丧。因范仲淹才学之名十分出名,于是被邀请参加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到院后,使书院的学风一扫原先的旧风气,使得文人学士个个严以律己、品德高尚。当范仲淹守丧期满,出任了陈州通判,虽然远在地方,但对朝堂之事十分牵挂。

公元1030年,范仲淹曾多次上书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为国的思想,提出许多政策主张。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宋仁宗也从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举。太后去逝后,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

1033年,江南出现蝗灾,范仲淹向皇帝上书,请求派人来当地视察,被无视。后当面质问,向宋仁宗陈述厉害,犹如醍醐灌顶,命范仲淹前去救灾,更将灾民食用的野草带回朝堂,警示皇宫贵族的娇逸奢侈的生活。

后来因为朝廷党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调往外地为官。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时,颇有功树,也多次回朝堂任职。1045年,范仲淹再次因党争之事,离开了汴京,来到了邓州,担任邓州知州。在邓州,范仲淹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文学著作。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汉·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40504131208ece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