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魏朝灭亡真相,曹魏是怎么灭亡的曹魏灭亡的原因?

曹魏是被权臣司马炎以和平方式取代的。

灭亡原因:

1、曹魏篡汉的影响。曹魏的政权是通过篡夺东汉政权而来,而司马炎依葫芦画瓢,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

2、人才严重匮乏。曹魏前期,曹操广纳贤能之士,后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执行,外部人才资源匮乏,并且大多数成为司马懿、司马师及司马炎一族的心腹。

3、用人严重不当。司马懿之心,曹操心里很清楚,并明确不可重用,但考虑到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没有杀他,但是仅仅作为辅政大臣最后一位。但后代曹睿即位后,改变这一政策,导致司马懿家族逐渐做大。

4、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5、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6、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7、九品中正制大大强化士族力量,削弱君权,使得一旦皇帝能力稍衰就容易导致权力旁落,埋下了曹魏最终为士族代表司马氏所取代的祸根。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

“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

”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

”)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

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你问的是那个魏朝,如果是曹丕的大魏那我知道是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夺权而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而推翻的,推翻曹魏集团的是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取代了曹丕所建立的大魏朝,因此魏朝是被司马家族推翻的。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亲兵讨伐,司马昭遂使亲信贾充派遣刺客成济杀害曹髦,事后仅成济被处死,而司马氏家族则没受牵连,另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

随着蜀汉国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马氏展开攻灭蜀汉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攻伐蜀汉,结果蜀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蜀汉灭亡后,钟会密谋据蜀自立,诬陷邓艾谋反,与蜀汉姜维共谋其事,却被众魏将所攻杀,邓艾也遭卫瓘所派遣的田续所杀。

其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了曹爽以后,魏国曹氏政权逐渐转演变成了司马氏政权。

司马懿不久后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

后来司马昭做了丞相后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屠杀曹氏集团的人,而且可以随意废皇帝杀皇帝。

当时民间传说黄龙在井中出现,这个传说是借黄龙在井中,比喻皇帝受到奸臣的围困。

司马昭把魏帝曹芳废了以后,立曹髦为高贵乡公。

曹髦对司马昭的篡权活动非常不满,有感于井中出现黄龙的民间传说,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抒发心中的忧愤。

诗的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在井中,不能到大海里去崩腾,泥鳅鳝鱼居然也敢前来欺辱,在黄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可怜的黄龙啊,我眼前的处境与你相同。

司马昭很快就知道了曹髦的这首诗,他对曹髦竟敢借井中的龙来发泄不满情绪,大为恼火。

在公元260年4月的一天,司马昭带剑上殿,曹髦站起来迎接,文武官员都对曹髦说:‘’司马大将军功德巍巍应当封为晋公‘’,曹髦听了低下头不说话,司马昭大声说道:‘’我父子兄弟三人为魏国立下大功,现在做晋公还不行吗‘’?曹髦只得说,行行行,当然行。

司马昭接着说,你写的《潜龙诗》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这是什么意思啊?曹髦不敢回答,司马昭冷笑着走开了。

曹髦回到后宫召集了几个信任的大臣议事,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提早下手,和他拼一场‘’。

大臣们急忙劝阻道:‘’干这样的大事要十分慎重,走漏了消息性命就难保啦‘’。

曹髦取出写在黄稠上面的诏书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主意已定,死了也不怕‘’。

结果两个怕死的大臣转头就报告了司马昭。

曹髦只带了宫里的卫兵数百人吵吵闹闹的去进攻司马昭,还没等来得及动手就被司马昭指示的凶手成济给杀死了。

曹髦死后,司马昭做贼心虚,把凶手成济灭三族,接着又立曹操的孙子曹奂做皇帝,就是魏元帝,改年号为景元怨念,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重大步骤已经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公园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3万。

钟会带兵十几万分路进攻蜀汉。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不久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委员抵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希望你不是那个脑残的三国木剑客,否则会激起民愤的。

1.春秋初期的古魏国,姬姓,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

2、战国时期魏国,姬姓,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3、秦朝末年魏国,魏姓,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秋,被韩信攻灭。

4、三国时期曹氏魏国,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魏国灭亡。

5、东晋十六国时期冉氏魏国,公元352年,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攻破,冉魏灭亡。

6、东晋十六国时期翟氏魏国,公元392年后燕皇帝慕容垂灭掉翟魏。

7、南北朝时期北魏,元氏,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北周。

8、隋朝末年魏国,李氏,公元619年李密被迫降唐,魏亡。

曹魏四十年就灭亡主要用四点原因:

第一,篡位夺权负面影响。魏国最初的鉴定者曹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让汉献帝成为傀儡皇帝。

第二,特殊的地理位置。魏国地处中原,经济强盛。

第三,用人不当。曹操临死传位曹丕。曹丕传位给曹睿。曹睿又传位曹芳,司马懿借机会掌握大权。

第四,缺贤能之士。后期基本没有贤士。

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开国君主短命,曹丕在位六年,他的儿子才在位13年,这样就导致皇帝继位时候基本没什么势力 ,曹操起家所依靠的是宗室和寒门,而曹丕继位后对宗室百般抵防,又颁布九品中正制,重用世家,导致司马氏专权时候基本无人制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魏国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秦军主帅为王贲,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到魏国国都大梁城下。无奈大梁城池坚固,城内又是粮草充足,秦军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

王贲于是命军士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时值初春,正是春汛时节,秦军冒雨兴工,王贲亲自催督,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决堤通沟,洪水泛溢,大梁城顿成泽国。

城墙久浸于水中,不免颓坏,秦兵乘势而入,大梁于是告破。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04091552178d4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