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个民族的远航》:致敬一个时代的盗火者

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朋友对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北部东港市大东沟海域那场震惊世界的海战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甲午这个原本再普通不过的传统农历中国纪念,也因为这场海战成为了几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但其中民族英雄邓世昌毅然驾舰撞向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的英雄故事为后世所牢记。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牺牲前说的这句话让人至今读起来仍然心潮澎湃。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场甲午海战中除了邓世昌之外,还有“济运”舰帮带兼大副沈寿昌,“致远号”帮带兼大副陈金揆,以及早先中法马尾海战中,驾驶船舰击中法国旗舰,并创造了法国海军唯一的阵亡纪录的“扬武”号枪炮官黄季良,他们同样血洒当场,为国捐躯。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他们都是赴美归国的留学生。

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关河五十州老师带来新作《一个民族的远航》,通过清晰详尽的史料讲述这段赴美留学生的风云历史,记录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们的跌宕人生。

这段历史要从一个从南屏小村走出来的六岁男童说起,他就是“中国留美第一人”,日后被尊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47年,18岁的他只身赴美,1849年考入耶鲁大学,五年后完成学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亲身体验到东西方发达程度巨大差别的他毅然回到贫困的祖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祖国的发展。

然而,从经商到从政,从太平天国到满清政府,面对惨败的山河,他数次尝试,却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先后任职多处后,他成为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曾国藩的智囊,并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和推动下,成功推动幼童赴美留学的“植柳计划”。

容闳作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这些幼童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872年8月11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批公派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远涉重洋,奔赴美利坚,放眼看世界,开启了东方古国艰难的近代化、国际化之旅。

尽管九年过后,这前后四年四批共120名第一代官派留美幼童大都还未完成学业就因恐被 “西化” 之忧而被清朝政府全部撤回。

回国之初,他们更是受到了严重歧视,被描绘成中了“洋毒”的国家叛徒,但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同时不放过一切可以证明自己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机会。

他们犹如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在黑暗中点亮近代觉醒的篝火,播下走出国门、西学为用、拥抱世界的种子。

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今天或许熟悉的名字: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钟文耀,耶鲁大学划艇队队长、沪宁铁路局局长

唐绍仪,中国最早的外交官、***第一任总理

梁诚,驻美公使、通过美国总统争取到庚子款退款

……

“他们是最早的开路人,是最激进的前行者。被顽固派讽刺,被新文化鄙视,然孜孜以行,荣辱不言。”

如今再次翻开这一百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时,会发现这些稚嫩的远航者们担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寄托了国家振兴的厚望。这群盗火者们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承诺: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如今,中国任人欺侮的一页虽然彻底翻过去了,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堪回首的历史曾经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投身救国的行列,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强国之梦而砥砺前行。国家的希望在少年,民族的未来在少年……

星星之火,燎过荒原,民族觉醒,始于少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40103165119ba5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