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神话剧代表作?
①
元杂剧神话剧的代表作是马致远取材于八仙传说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故事是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到岳阳楼饮酒,见柳树精可以度脱,但因其未得人身,便叫它去郭家投胎。
又有杜康庙前的白梅树,也有灵气,又让梅树精去贺家投胎。
二树精投胎后,一为郭马儿,一为贺腊梅,二人结为夫妻。
三十年后,吕洞宾下凡来,要度二树精成仙。
贺腊梅很快悟道; 郭马儿却留恋红尘,迟迟不能省悟。
于是吕洞宾三到岳阳楼,通过种种变幻,开启郭马儿的道心,终于使他记起前生之事,了道成仙
②
元代神话剧的双璧——《张生煮海》和《柳毅传书》
二、关于朱元璋的民间传说?
朱元璋出生的传说极富色彩,内容如下,元朝末年,传说徐州一带住着一位老风水先生,他的膝下有三双儿子和媳妇,朱元璋的父母在这位风水先生家里打长工,朱元璋的父亲做豆腐,朱元璋的母亲负责缝缝补补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
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
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
”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
危害必定很大。
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
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
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
”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
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
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
”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
”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
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
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
”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
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
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
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
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
感到惊疑,边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
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
设立营寨,来势很猛。
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
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
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
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
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
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
③
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可是由戒心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
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文屁冲天的家伙,没一个好东西"。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
三、象鼻山普贤塔的传说?
象鼻山普贤塔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的一座古塔,传说中塔身呈八角形,高约69米。
据说,普贤塔是由一位名叫普贤的佛教菩萨所建,他化身为一头大象,用鼻子挖山而成。
这座塔被视为佛教信仰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朝圣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塔内供奉着普贤菩萨的塑像,被认为能带来智慧和福报。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智慧、力量和信仰的力量。
象鼻山上有一座元代宝塔,它就是普贤塔。
相传,桂林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化成的。据说,这只象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有一年,天帝出来巡猎,带着浩浩荡荡的仪仗,一百只大象、几百匹天马、几十辆神车,从山青水秀的桂林经过。天帝的大队人马践踏了大片的田园,花草庄稼被蹂躏,猪马牛羊被屠杀,美丽的桂林赤地千里,一片悲惨景像。
其中有一只大象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路边。天帝看它奄奄一息,便撇下它而去。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老人搭救了它。在向公向婆的照料下,大象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这头神象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大象特地赶到田地为向公和农民们耕地下种,并且发誓不归天。农民们都跑来感谢大象对他们的帮助。
由于天帝的仪仗中缺少了一只大象,队形很不雅观,于是天帝还是想将生病的神象找回来。
当天帝派来的象奴来到桂林,看到之前生病的神象正在为农民耕田,且不愿意再回归队伍,就斥责它丢失了天神的身份和脸面。
天帝听说神象不肯归天,就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捉象。
大象举起长鼻英勇自卫,与天兵天将激战了三天三夜,遍体鳞伤,累得精疲力尽,但是大象仍然不屈不挠,没有停止战斗。
天帝看到大象如此勇猛,硬捉会损失过多的天兵天将,就想了一个狠毒的计策。
他对大象说:“你是一员猛将,我很喜欢你,就放你投生去吧。
”说完,就带着天兵天将撤回天上去了。
大象听信了天帝的话,完全丧失了戒备。
于是,它走到漓江边饮水解渴。
正当它垂下长长的鼻子吸水时,天帝悄悄走到它的身后,把手中的长剑狠狠地刺进了大象的身体,由于用力过猛,象背上只留下了短短的剑柄。
大象虽然死了,但是它并没有倒下。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
当然,传说归传说,自然当不得真,这其实是一座建于元代初期的是一座喇嘛或实心砖塔。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
塔的前面有关于这个塔的文字介绍,显示这个塔高为13.6米,全塔共有三层,底层为八角形,中层为圆柱形,顶部为圆形伞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盘龙江的传说?
盘龙江在元代以前洪灾泛滥,1274年,元代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带来一支军队,在迤西、迤东、迤南的交汇处滇池北岸设立云南省府。
他们在盘龙江的上游筑松华坝水库,在滇池西南开凿海口泄洪,修筑金汁河、银汁河、疏导玉带河、马料河、宝象河等十余条河道为盘龙江分流,把万顷沼泽荒滩变成了“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鱼米之乡。
大德桥,云津码头一带于是集中了大量的船舶、驮马和其他运输工具。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明清民国时代。
盘龙江的源头有一个环境清幽的小村子——南营村。在这里,人们和自然和谐地共处着。特别是在南营完全小学中有一滩半围绕在绿树中的清澈泉水,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分外的宁静。然而它并不是从来都如此宁静而和谐的。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这滩泉水。在这里的绿树丛中有着一个漆黑而巨大的山洞,山洞口冷风习习,洞里住着一只贪婪而凶恶的大蟒,于是,当地人便把这个山洞称为“蟒蛇洞”。
只要有人从这里走过,大蟒都会在洞口张开那张恐怖的血盆大口,轻轻一吸,路过的人就浑然不知的从地面腾空而起,霎时间,只看见布满毒牙的血盆大口,然而外面的世界却越来越远……路人就这样被吞入了巨蟒的腹中。许多村民都因此痛失自己的亲人。
小村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中……
在南营村有一位走村窜寨,靠卖南北杂货营生的老人。老人唯一的亲人就是和他相依为命的小毛驴。
为了为民除害,智慧而勇敢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制服巨蟒的办法。老人找来小毛驴,和一大堆威力十足的炸药,这些炸药足以将一座山包夷为平地,老人把炸药重重包捆在毛驴身上,赶着毛驴来到了巨蟒洞口附近。
老人取出火石点燃引线,登时,火苗顺着引线“噌”的就往上窜,老人抡起鞭子,狠狠地给毛驴屁股上抡了一鞭,毛驴“刷”的跑到山洞口。
此时巨蟒以为又有美食送上门来,于是懒懒的张开它的嘴,只这么一吸,霎时间,天崩地裂,浓烟弥漫,血花四溅……
巨蟒吞入了绑着炸弹的小毛驴,肚皮被炸开了花。老人的小毛驴牺牲了,万恶的巨蟒终于得到了报应。
当巨蟒的脓血流尽时,人们却惊奇的发现这里居然涌出了一弘清泉,从此就有了现今南营小学中的这滩泉水。
当地人把泉水叫做“蛇洞泉”,而泉水流淌而成的小溪则取名为“金蛇溪”。从此,人们傍水而居,终于过上了宁静幸福的生活。
五、万寿母的传说?
谌母又称婴姆,是中国民间信奉的女神。姓谌,字婴,三国时吴人。据《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称,谌母居丹阳郡黄堂,潜修至道,童颜鹤发,时人称为婴姆。遇仙童授以修真之诀大洞真经、豁落七元太上隐玄之道。
谌母密修大法,积数十年,人莫知之。许逊、吴猛闻其有道,远诣丹阳请授大法,谌母乃授许君以孝道明王之法,数年后仙去。
万寿山的故事:
万寿山在元朝的时候叫做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
公元1292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六、黄道婆的爱国故事?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长期流传。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
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七、昆明海源寺的传说?
海源寺始建于元代,据《云南通志》记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海源寺远离闹市,环境清幽,因该寺建在滇池的源头———大龙洞旁边(人们称滇池为海,故称海源)昔日海源寺香火鼎盛,辉煌一时,寺庙有大山门,罗汉廊,大雄宝殿、左右厢房,大悲阁等系列建筑。
明末徐霞客考察海源寺,说"海源寺侧穴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也。
民国24年(1935)10月10日,蒋介石到昆明,翌日曾偕其夫人宋美龄及高级将领何应钦等人,在龙云,卢汉陪同下游览海源寺。1957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尼四国途经昆明,曾轻车简从游览海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