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日最早交往,日本:中日早期交往的历史是这样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天楼外斜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交往。

一,先来了解一下现在的日本。

日本位于西太平洋的北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周围68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总面积约377900平方公里,在世界上近200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排第62位,超过了英国、韩国、以色列等许多国家,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

就日本的领土、领海、海洋权益、人口、科技和经济实力来说,日本在当今世界上都不是一个某些人想像的“小日本”。

日本人认为日本的海岸线长达33389公里,日本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使得日本成为一个领海广大的海洋国家,有着巨大的海洋权益。

日本单方面宣称的“可作为专属经济区外延根据”的离岛有49个,日本人认为日本是一个拥有430万平方公里海洋领土的世界第六大海洋大国。

日本人自称日本是“礼仪之邦”,截止2020年10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为1亿2622万6568人,按人口数量排名世界第11位,算得上是一个人口“大国”。

日本在原来是没有文字的,历史上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

※现在的日本,还保留着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习俗,经日本长期的消化和吸收,形成了日本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茶道。②花道。③书法。④相扑。⑤和服。⑥柔道。⑦剑道。⑧空手道。⑨能剧。⑩合力道。

二,唐代以前,日本人曾被称之为“倭”。

在先秦到隋这一千多年里,中国人称呼日本为“倭”,称呼日本人为“倭奴”,唐朝咸亨年后,始自称“日本”,意为“近日所出”。

※中国最早有关日本的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的《山海经》一书,其《海内北经》中说: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意思是“盖国在大燕国的南面、倭国的北面,而倭国隶属于燕国”。

文中的“盖国”位于今朝鲜半岛的南部,其实就是先秦时中国人对朝鲜半岛南部三韩部落的通称,半岛的南部就是日本,即“倭国”,都是燕的附属国。

燕是周时的一个诸侯国,在燕昭王时版图达到极盛,不仅占有今天辽宁和吉林的大部分,也占有今天乌苏里江以东直到日本海的部分地区,还占有今天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箕子朝鲜和三韩都在燕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时候,和三韩(当时称“盖国”)一水之隔的“倭奴”,仰慕中华文明,自然也就“倭属燕”了。

西汉初年,燕人卫满灭箕子朝鲜,汉武帝时又灭卫满朝鲜,在半岛上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把大同江以北地区纳入大汉版图,之后,中日之间的交往就更频繁了。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三,先秦时代,中日已有交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中国人(齐国人、燕国人、吴国人)移居到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日本这才从愚昧走向文明。

四,泰伯奔吴和句吴东渡。

※在元代以前,有许多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吴泰伯之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书上多有记载。

泰伯是商朝末年人,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武王建国后尊称其为“太伯”或“泰伯”。泰伯为了避让王位迁居到今太湖流域一带,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融入当地社会,广修仁德,泽被荊蛮之民,土著义之,归附者甚众,于是诸人拥泰伯为王,世称吴泰伯,史称“泰伯奔吴”。

吴泰伯建立的吴国,史称“句吴”,历二十五世到夫差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族人携大量百姓东渡到日本,开始新的生活,史称“句吴入海”。

曹魏时史官鱼豢的《魏略》一书记载:倭其俗,男子皆鲸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记载:男子无大小,悉鲸面纹身,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载: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代《通鉴前编.吴亡》中记载:日本又云为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大量越人也逃亡到今日本九州地区,据考证古时九州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国,就是中国吴越人后裔建立的。

日本的和服,又称为“吴服”,系从吴地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歌,和吴歌一脉相承。

今有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人推定吴人东渡日本是公元前450年左右。据说,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神宫是纪念吴泰伯的地方,附近的冈山原称泰伯国,冈山附近是日本的吴市,吴市以前是日本最大的军港,1905年日俄战争时日本舰队就是从吴市出海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

五,徐福东渡和田齐王室海外建国。

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此事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记》,司马迁出生时秦朝才亡了61年,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写的应该都是真的。

春秋战国时期,临海的吴国和齐国造船业发达,齐国精通航海知识并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人大有人在,方士们早在齐国威王、宣王时就已经驾船出海了。

《史记》中说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国志》中说“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亶洲,就是今天的日本。

※其实,秦始皇遣徐福出海,是为了开疆辟土,以秦始皇之精明,当然知道世界上没有神仙,也知道即便有神仙,神仙也不需要童男童女数千人,也不需要各种工匠等技术人才和五谷种籽,所以这明摆着是出海开疆拓地的。

※楼外斜月认为,秦灭齐后,田齐王室成员东渡日本避难,止于本州和九州,建立王国。

因为当时的日本人口少,经济文化科技落后,不足以为大国之资,于是齐王派大臣徐福回到大陆,忽悠秦始皇出海寻找不死仙药,骗得三千童男童女和百谷种籽返回日本。

为了防止秦始皇跨海东征,田齐王室人员在日本有意抛弃中华文化,停止使用大陆文字,断绝和大陆交往,把自己融入到日本土著社会中。

这一方面便于在日本的统治,一方面也是为了独立于秦帝国之外。

※楼外斜月认为精明的秦始皇一开始就识破了徐福的诡计,假意寻仙,想借徐福之手向海外扩张,开辟新的土地,所以多次出海巡视。可惜的是秦始皇在巡视途中被赵高毒死,田齐王室才逃过一劫,要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肯定会在二千年前把倭国纳入大秦版图的。

《吕氏春秋·为欲篇》中说秦始皇疆土四至的理想是:东至扶木,西至三危,南至北户,北至大夏。扶木,即“扶桑”,在今墨西哥湾一带;三危,在今地中海东岸;北户,在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大夏,在今贝加尔湖地区(匈奴人是夏朝末代君主桀的后裔,匈奴人所居住的贝加尔湖一带被先秦时的中国人称为“大夏”)。

※徐福东渡的目的,一是护送田齐王室逃亡日本,一是为了在日本建立新的国家,而秦始皇遣徐福出海的目的则是向东开辟新的疆土。

六,中日两国的官方交往。

中国和日本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东汉光武年间,有“汉倭国王印”为证。

唐朝时是中日交流最重要的时期,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其影响至于今天。

※1,早在西周时期,中日两国就有了联系。王充在《论衡》中说: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倭人,指的就是日本人。鬯草,就是香草。这说明西周时期,倭人就已经向中国中原王朝纳贡了。

※倭,在现代汉语中意为“矮小猥琐”,许多人认为是古代日本人个头矮小、文化落后才被中国人称之为“倭人”的,其实并非这样。

在古代,“倭”也写作“委”,“倭”的意思是“逶”,即“逶迤”,是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的。《淮南子.泰族训》有言: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倭国”是中国东海大陆架向太平洋深处的自然延伸,是“从属于中国”的,所以中国人称当时的“日本”为“倭”。

※2,公元57年,即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倭国派遣使者到洛阳,向光武帝刘秀朝贡称臣。刘秀正式赐其国号为“倭”,并赐金印一颗,上书“汉委奴国王”,意即“倭是大汉的属国”。

3,汉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文中的“生口”指的是“奴隶”,当时的倭国又穷又落后,朝贡中国没有拿得出手的礼物,只能从国内抓来160个奴隶送给大汉役使。

4,曹魏时期,古倭奴国曾在九年时间内向洛阳的曹魏进贡,当时倭国有一个女王,名叫卑弥呼,遣使向曹操的孙子明帝朝贡。史载首次是公元238年的6月,魏明帝曹叡乃诏命带方郡太守刘夏等人为特使,护送倭国使者回国,并赏赐了卑弥呼许多好东西,亲切地称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注:带方郡位于朝鲜半岛的中西部)

5,据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记》记载:曹魏代汉后,汉献帝并没有像其他末代皇帝一样被杀,而是受到了优待。

到西晋时期的公元289年~298年间,汉献帝玄孙刘阿知率族人以出海寻取仙药为名东渡到达日本的奈良,至今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市仍然立有汉太子庙,并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示刘姓后人不忘根本。

6,隋朝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倭国国王遣使者小野妹子向隋炀帝朝贡,并自诉恶“倭”,欲改名为“日本”,书中有言“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遭到隋炀帝严词拒绝。

从公元600年~614年的15年里,隋日双方使节互访5次,揭开了中日交往新的一页。

※7,白江口海战,是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战争,大唐完胜,日本大败,此后日本开始全方位学习大唐。

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者奉献土特产朝贡大唐,李世民派新州刺史高表仁赴日抚慰。贞观二十二年,倭国借用新罗的朝贡使团再次到唐王朝朝贡。

武则天时期,倭国谴使臣粟田真人进贡,武则天赐他一个司膳卿的官位。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唐睿宗时期即公元685年,武则天曾把一对活体大熊猫和70张熊猫皮送给国本作为国礼。

根据唐朝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的说法,是武则天同意把“倭”改为“日本”的。

开元年间,倭国再遣粟田真人朝贡,请求唐朝大儒教授他们学问。

白江口之战,又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战争。

在唐将刘仁轨的率领下,唐军大胜,倭人大败,这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主体第一次交战,此战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唐朝,包括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经济政策、宗教、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医疗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鉴真和尚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影响深远。

8,渤海国和日本的交往。

渤海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713年,唐玄宗封渤海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国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渤海国极盛时期的版图包括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大部分、辽宁省的一小部分、乌苏里江以东到日本海沿岸地区、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库页岛。

公元720年,日本派出6名使臣到渤海国。公元727年,渤海遣使臣到日本,两国交好。

※前期,两国交往主要基于军事目的,渤海国企图对付契丹,日本人企图对付新罗。后期,两国交往则主要基于文化和经贸了。

※9,辽代时女真人对日本的入侵,是日本历史上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来自大陆的武装进攻。

刀伊,是高丽国对我国东北地区女真人的蔑称。女真人当时在契丹辽国的统治下,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契丹人和高丽人的奴役与掠夺。

公元1019年3月(宋真宗天喜三年),刀伊人沿朝鲜半岛东海岸乘船袭击日本对马,至4月进袭壹岐、怡土郡、博多、长崎和肥前等地。此战,日本居民被杀463人,掳走1280人和数百头牛马,史称“刀伊入寇”。

※根据日本方面史书记载:此前的公元544年12月,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曾渡过日本海到达佐渡岛北部海岸,攻入村落,杀人抢掠。

据日本史书记载,公元660年,日本人阿倍比罗夫率200艘战船,渡海大规模讨伐肃慎。

10,元朝设置日本行省,意欲把日本纳入版图。

※元日战争是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的战争,史称“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1274年10月,忽必烈任命征东元帅忻都等人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攻占对马、壹岐岛,逼近肥前沿海。

1281年,忽必烈发动第二次对日战争,这次的规模大于第一次。

※两次对日战争,由于多种原因,均遭失败,日本痛失融入大陆版图的机会。

11,日本是历史上第一个侵略中国的国家,时间是公元1295年。

在女真人的金国统治中国北方的时候,库页岛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金的领土,金对库页岛拥有绝对的主权。但由于金连年对宋用兵,在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大约在1200年前后,日本北海道上的诸侯就多次率军入侵当时属于我国的库页的岛。

公元1264年11月,蒙古军队征服骨嵬(今库页岛上土著),但蒙古退军后,部分骨嵬人联合日本北海道上的诸侯袭扰蒙古并侵入大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出于自卫被迫于1273年再次派兵征服骨嵬,并于次年即公元1274年派军占领对马岛和壹岐岛,攻打日本本土九州岛,但不幸遭遇台风失败。

公元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由于再一次遭遇台风,再一次失败。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后,日本人开始侵袭元朝本土。

※公元1295年,日本北海道上的诸侯再次联合骨嵬度过海峡(库页岛和大陆之间的海峡最窄处仅7公里),一路烧杀抢掠,侵袭深入到了今松花江流域。这件事说明:日本已经开始对中国大陆的军事侵略!而且日本的侵略势力已深入到松花江流域这一元朝的内地!

※从1295年开始,一直到清朝初年,日本人对中国发动了持绩三百多年的武装侵略,这就是中国历史书上所说的倭寇。公元1633年以后,日本德川家康颁布新政,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倭患才从中国消失。

但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又于公于1874年派兵侵略我国的台湾,于公元1879年占领了我国的琉球群岛,于公元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于公元1931年派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于公元1937年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

综观历史,中日关系是复杂的、长久的,妥善处理两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卧榻之侧,岂容饿狼和毒蛇环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302092120076ac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