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坚守传统文化的素材,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

就其一生的专业学识与基本成就而言,林徽因并非仅如众人熟知的诗情滚滚和剧谈滔滔的“客厅”太太,她不是专写风花雪月诗篇的多愁善感女子,不是小鸟依人的柔弱附庸,而是一位从福州走出的伟大女性。

她集美貌、才情、功业于一身,是融美术家、教授、文学家于一体的女学者。

准确地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者和严谨研究家。

“必有唐构”的苦旅

林徽因16岁随父出洋考察,历经欧洲诸国,20岁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拟与同道恋人梁思成共读建筑学,因形格势禁而入读美术学院,却坚持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毕业后竟成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

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爱好和审美观点,惊动了美国传媒界。

1926年1月17日,美国《蒙他那报》刊登一篇采访林徽因的报道,题目叫《中国女孩献身于拯救她的国家艺术——在美国上大学的林徽因与破坏东方之美的虚假建筑作斗争》,清楚地揭示她对荷兰和英国工匠损害中国城市建筑的态度。

她认为,西方国家在中国修建的建筑,搞的是西式装饰,是对东方建筑的亵渎,是对中国本土和特有艺术的粗暴剥夺。

她主张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由此可见她对祖国建筑艺术深挚的热爱,对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理解。

这时在学的林徽因,还不到22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有识不独老成。林徽因24岁宾大毕业,与梁思成婚后的蜜月之旅是在欧洲考察西方建筑,以此为起点,开启他们回国后考察国内古建筑的旅程。

1932年至1937年7月,梁林二人常结伴同行,连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开创性的调查研究,为创立中国建筑学作准备。

夫妇俩先后到沈阳、北平、河北、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9省(市)近40个县考察,这是在兵荒马乱、举步维艰中独立进行的文化苦旅。

那时在乡野间调查条件十分艰苦,如林徽因所说:“餐风宿雨,两周间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梁思成叙述的经历是:“我们骑驴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

”“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

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到此得到了一个实证了。

”这是长途苦旅后的惊喜收获,由此击破了日本人的妄言——中国国内已无唐构殿宇建筑,要研究须到日本。

他们梦寐求证的“必有唐构”信念,由此得到确认,其乐可知,其探真求实精神更令人感动。

旧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经历贯穿调查全过程,请看梁思成的自述:佛光寺正殿“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

上面积存的尘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

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

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

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梁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生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

从梁思成这身临其境的描述,人们可以看到这对探索者夫妇,是如何以惊人毅力与执着精神进行古建筑调查的。

正是在“左右萧条,寂寞自如”的境遇中,科学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他们的“遗憾”唯恐做得还不够;他们的慰藉只在于学术发现。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样的工细劳作,成就了他们心血的结晶《中国建筑史》。

这是中国建筑学的开山之作,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礼。

1、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

日前,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简称遇见敦煌)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用48台高清投影打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

对此,专家认为,作为文化遗产与新技术融合的创新范例,“遇见敦煌”以光影艺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隔空对话,让文物“活了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艺术精髓

艺术展借200余幅艺术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

展示画面以敦煌特有的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彰显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除了视觉体验,音乐是运用了经典的琵琶以及箜篌、鼓、琴等乐器演奏的国乐。

“作为创作者之一,我尽最大努力将敦煌壁画的美复原,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古典绘画样式。

”壁画(岩彩)艺术家鲍营说。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表示,艺术展创意的初衷,就是做一个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的展览,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展示敦煌的美,展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穿越时空的审美观。

“以前如此大规模的光影艺术展更多表现的是西方油画主题,如梵高艺术展、达·芬奇光影艺术展等,此次表现中华敦煌艺术尚属首次。

希望未来通过全球的巡展、互联网云展览,让全球观众了解敦煌文化。

”谭平说。

此次艺术展由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90岁高龄的常沙娜担任艺术顾问。常沙娜说:“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之间,并不矛盾。”陈叙良说。

艺术展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艺术展和科技相结合,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进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和科技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谭平表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艺术展形式新颖,是后疫情时代对文物的创新表达,是个非常好的探索。

“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遇见敦煌’是现代新时代对博物馆、文物展示、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它启发我们,除了实物展示,沉浸体验式展示等更符合现代传播规律,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共情,非常值得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继续延伸。

”辛礼学说。

陈叙良认为,在数字互联时代,观念、技术的变革和年轻观众的成长,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挑战。

展览的形态、甚至博物馆的整个业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此次展览,没有实物,但通过精心策划,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和震撼,尤其是年轻观众很喜欢,由此可见‘遇见敦煌’确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既是在大文化和传播领域中的不同业态之间跨界、出圈,也是技术、文化、旅游和对外传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值得文博领域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相信艺术展通过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实现作品的迭代升级,产生更大的影响。

”陈叙良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敏则认为,艺术展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

“沉浸式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的主题之一,那么沉浸式的技术、沉浸式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非常向往的消费方式。

这次艺术展的沉浸技术、文化符号的运用,效果美轮美奂,激动人心。

浸透了主办方对中华文化的精心、诚心、匠心,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敦煌文化的敬畏。

”朱敏表示。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引领国际潮流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辛礼学表示,此次展览是对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一次新的探索。“说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从展示文物的角度而言,既要用国际上观众能懂的语言,同时也要关照展览脉络的完整性。”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说,展览非常震撼,“遇见敦煌”在短短20分钟沉浸体验中,实现了历史、文物、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这个理念和实践是值得赞赏的。他认为,虽然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但也应该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满足社会需求,拓宽视野,加强国际化合作交流,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人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敦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认为,一方面要秉持共同价值观的标准去挖掘敦煌艺术中的几百个故事,对其内容、故事、符号等等进行重新的编创。

另一方面还要运用艺术加科技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有兴趣走进故事、浸润式地体验故事并产生共情,最终还能将这种体验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认为此次展览从精神价值的取材立意到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的体验打造,做得都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在后疫情时代面向全世界进行广泛传播推介。

朱敏表示,敦煌文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名片,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和观众都不可能驱车随时到大漠深处去看美轮美奂的演出和实地打卡,而敦煌艺术用这样的视觉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用视觉方式打破了语言阻隔,让全世界的观众,无论民族、肤色、文化,都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上海外滩建筑群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 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上海外滩建筑群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1、杨建鹏,多年来,被誉为“当代风水学泰斗”、“中华周易著名风水专家”等称号。师从杨来根先生名下,并授予“兴隆堂”道教第九代高徒。从事阴阳两宅风水执业近30年,《道教符箓与风水文化》。

2015年组织成立广东省河源市《周易》文化研究会,担任副会长。2018年组织成立河源市《周易》文化研究会龙川县分会,担任会长。2019年6月,以大会执行主席身份出席由北京华夏易缘国学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周易高峰论坛,经北京华夏易缘国学院认定并荣获“中华周易著名风水专家”职称。

杨建鹏老师现任北京华夏易缘国学院(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学名家人物荟萃》在编国学名家,传统文化知名研究学者。在多年的寻龙、点穴、规划布局及择日实践操作中,有许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深受业界和福主的好评。

2、王浩沣,重庆人室内高级设计师,风水工程师,国家注册高级室内建筑师,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当代风水名师。国际风水大师香港李居明(八字神数子平派)传法事动六级弟子。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管理,从事室内设计工作23年,风水工程设计20年。

自幼喜欢国学,对命理、风水、面相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潜心研究我国国学精粹《易经》,并多次走向世界各地,拜访易学名师,寻求高人赐教。

于2008年3月拜师香港易坛泰斗,世界著名周易研究专家,国学风水大师李居明先生为师,再次系统学习八字神数,周易八卦,风水学,面相学,经历20余年研究,并在恩师们精心指导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数百个案例实战,去伪成真,苦心人,天不负,一招破壁而终入玄学,洞天而有大成。

尤其在命理八字、风水堪与、九宫飞星、姓名学、小孩文昌、择吉选日,最为擅长。曾获得“华夏家居风水预测第一人”的荣称,这也是对老师研究几十年的肯定和认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复兴之际,作为新一代传统文化的代表,王浩沣老师一直坚持着自我创新和广泛学习的精神,定会为祖国的传统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

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

"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

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

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小牡丹画出大产业"。

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

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4、黄志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曾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在近40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善于把石湾传统陶器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外现代雕塑理论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拓展出陶塑新法——线塑,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

走进作品展,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石湾陶塑映入眼帘,其中十二生肖的石湾陶尤为引人关注

从2014年开始,黄志伟以“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石湾陶塑技艺传承;2016年,黄志伟办起了首届师徒作品展;四年后,师徒再度联手办展,黄志伟可谓“桃李满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徒弟扛起了文化传承的旗手,“不少弟子在省市获得了技术能手、陶艺大师等称号,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我相信,石湾陶塑文化传承、发展将越来越好。

”黄志伟说。

5、蔡昭健作为全国武术冠军,2014年来到珠海市第十一中学任教,随后成为学校武术项目的创立人之一。

他主导创立的珠海市第十一中学“武术特色”项目被评为珠海市中小学校特色培育项目,主编的校本课程《中华武术》被评为珠海市首届中小学校精品课程,编写的校本教材《当校园遇见武术》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校本教材。

近年来,珠海市第十一中学在武术教学上开辟了一片天地,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已开展5年有余,该校坚持系统推进初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课程改革、社团创办、师生发展、校园文化等多维度普及与发展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成为该校文化品牌之一,该校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武术)、广东省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健身气功八段锦推广试点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推广单位等。

青出于蓝:

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比如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现代手法吟唱古诗词,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

是这种类型吗?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谢延信

事迹:30多年精心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跟她(妻子)说过,以后照顾老人”,“做人要讲良心”是他的信念。用简单的道理过简单的生活,老谢简单的生活并不贫瘠。

颁奖词: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素材品析:谢延信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素材品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不下跪的人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

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

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

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

”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素材品析:孙天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是中国人不畏强暴、毅然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

布置感恩作业

“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这是新学期以来青岛开发区四中的学生每天都要完成的固定“作业”。

这所中学要求老师每周最少检查批阅一次学生的感恩作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关爱和理解,并评出四个等级,将成绩记入学生的德育档案。

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通过每天的观察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素材品析:一个受过中学教育的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作业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诚实待人,诚信做事。

总理的老母亲

泰国总理川立派86岁的老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她闲不住,虽然高龄了,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后狼吞虎咽吃她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的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其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在面对记者时谦逊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做什么,我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我也记不得他有哪件事让我失望。”

素材品析:望子成龙是普天之下母亲的共同心愿,任何一条“龙”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有几个母亲做到了川梅这一点?又有几个母亲在儿子“成龙”之后不母以子贵,仍甘于平凡?中国母亲们深思。

曾子杀猪 关于 仁义礼智信的 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曾参,他很有学问。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她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

母亲不让去,儿子就在后面哭个不停。

母亲哄着他说:“好孩子,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信以为真。

这话也被曾子听见了。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听见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杀猪的样子,急忙上前劝解道:“我说杀猪,只不过是哄孩子,你倒认真起来。

”曾子说:“不能和小孩随便开玩笑。

孩子小,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都模仿着父母的言行。

现在你向他说谎话,这是叫孩子撒谎呀。

母亲现在说谎,孩子长大后也要向别人说谎,怎能这样教育孩子呢?”曾子的妻子听了,点了点头,认为曾子说得对。

曾子拿起刀把猪杀了,曾子的妻子也把猪肉炖得很香给孩子吃了。

素材品析:诚实是心灵纯净的折光,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一个人拥有了诚实,也就拥有了生命的黄金。教育应从孩子幼小心灵健康开始,否则,一切将无从实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206021210261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