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白起的?
诸葛亮对白起的评价是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坑杀降虏,是为不仁也。
白起,白氏,名起,郿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将领、“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担任秦兵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赐死于杜邮。
二、曹操是如何评价白起?
①
曹操是评价白起是白起为秦平赵,乃为昭王所杀,此君之过也,非臣之罪。
白起,白氏,名起,郿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将领、“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赐死于杜邮。
②
白起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秦军伤亡过半,还是有十万左右的精锐,并且因为大胜,士气处于巅峰状态,而赵国没有多少力量抵抗,上下震动,人心惶惶,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想到一些好的策略来应对这种局面。
各路诸侯在这个时候也不敢贸然插手,怕失败遭到秦国的报复的大有人在。
这个时候,如果白起趁着这个时间迅速进军邯郸,打一个人们反应的时间差,差不多有九成的胜算。
白起从不打无把握之战,他在长平之战秦军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决定继续攻赵,也是缘于人们在震惊下,有一个反应时间,这个时候兵贵神速,把握还是很大的。
秦昭王退兵求和是因为秦军伤亡不小,需要休养。如果失败,那秦国是真的元气大伤,退兵求和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一直求稳是不会获得特别突出的战果的。
四百多年后,曹操占领汉中,面对刚刚占领西蜀的刘备,在谋士司马懿和刘晔劝他进攻西蜀的情况下,发出了“既得陇,何望蜀”的感叹。不过,他后来听说当时蜀中百姓听闻曹操将要进攻西蜀,人心惶惶,刘备杀人都不好使的情况后,肠子都悔青了。对谋士刘晔说“悔不听公之言”。
③
白起有两次屠杀经历,曹操也有过屠城。但是两个人的风评在街上很不一样,白起被叫战神,曹操就直接被贬低。总不能因为士兵和平民的关系,就把这两个人风评弄的,一个天一个地。士兵也是从平民转变的啊。而且白起好像屠的更多。难道是因为曹操男女老少都一样屠么?难道不保证白起屠的人中,没有四五十岁老人?
三、世人对白起的评价?
一隅之见,仅供参考。
窃以为,可用四字评价之:可怖可叹。
可怖者,在于其杀人如麻。史记明确记载白起所杀人数凡八十九万,分别是:“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
二十四万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
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以及著名的长平之战“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只算明确记载者便有八十九万人。且杀人的招数也是不一而足,杀出了风格和水平:有坑杀、斩首、溺死。至少在杀降这一点上,白起可谓宗师级别。
白起为何杀降,史记明确记载: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恐其叛乱
,不如一杀了之,省却无数烦恼。可是上党民为何不敢亲附秦国,以暴虐为天下始的秦军何时能自我反省?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摧毁问题。当然,按照秦国的观点,问题被摧毁了自然也就解决了。这一点来看倒颇有千年后蒙古大军的风韵。
白起的下场让人三思
。史记记载白起被秦王下令引颈自杀,为何?首先,白起军功太高
,引起其他臣子的不满与觊觎,给白起下套。代表人物就是应侯。通过和议来消解白起的军功,“无以为武安君功也”。这其实还好,毕竟白起的功绩在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要命的是白起这个人的性格,孤傲,过于相信自己,在政治上一点都不成熟
,且看他的表现: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秦王想继续攻打邯郸。
白起一琢磨,心里不是滋味,想你秦王前不久听了应侯之言搞和议不相信我,晾我到一边。
现在好了,又要打仗了才想起我。
要看月亮了就叫我小甜甜,不行,坚决不能答应,况且现在时机也不成熟。
但君命难违,左右不是个办法,我称病吧。
结果秦王找了王陵带兵,亡五校,丢失了五个军营。
白起觉得差不多了,秦王也该消停了,所以病突然又好了,发表了一通言论,大意就是不能打。
秦王说一定要打,白起一听也来气了,就是不出山,你爱找谁找谁,我继续生病。
如果说到此处还能说白起天生军人的傲骨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表现,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了。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应侯请之,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
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不知诸君看懂了没有。
白起不是不肯出山嘛,是以秦王找了王龁,结果多有伤亡。
然后更让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白起居然跳出来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你不听我的意见,现在看看怎么样了!
知道错了吧!
本来秦王就一肚子火,被白起这油一浇风一吹,立马就怒了,拍案而起,质问他你到底赴不赴任!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正常人的逻辑都是赶紧认错,但白起就是有性格,就是不服,我就是不赴任,而且被您一说我的病不知为何愈加严重了。
应侯去请他,他也不理。应侯此人确实老谋深算,就知道你白起犟,我偏偏去诚意请你,你肯定会更执意不肯出山。生动地诠释了何谓老奸巨猾。
秦王怒气值已达极限,直接将白起贬为士兵,一步从天堂坠至凡间,且“迁之阴密”,赶紧走吧,我再也不想看到你。秦王有多暴怒呢?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
就在这军情十万火急时刻,秦王也硬要抽出时间下令赶紧让白起滚蛋
。后来秦王转眼一想,白起不知是否会生二心,就用白起的方式来解决白起吧:杀之。最后武安侯慨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所谓天道轮回,不知九泉之下白起面对他曾屠戮的百万魂魄,又会作何感想。
性格决定命运,自古使然。
另补两点:
其一:白起虽然双手满是鲜血,但秦人依然怜之,甚至乡邑皆祭祀。
这确实是秦国人的真实心理写照,这也让我们深思: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许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其二:史记将白起和王翦列入同一列传。
王翦此人,虽也是军事家,但其政治智慧比之白起高出百倍,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感谢阅读,祝好运~
四、历史上文人对白起的评价的诗?
1、《白起》年代: 宋 作者: 徐钧投降赵卒本求生,坑后谁人不死争。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2、《过白起墓》年代: 唐 作者: 曹邺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3、《杂咏一百首·白起》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太息臣无罪,胡为伏剑鋩。悲哉四十万,宁不诉苍苍。
4、《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年代: 唐 作者: 李白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5、《次韵师皋》年代: 宋 作者: 邓肃平生论兵轻白起,端欲采芝追甪里。
谁遣声名到人间,役役十年空血指。
天狗堕地嗟未已,雷声屡迫君王耳。
闽山今复暗旌旗,四望长安泪如洗。
羡君好古慕羲皇,品流不减刘真长。
舍我帡幪得甘寝,傍徨忽在无何乡。
安得大明如火烈,坐令鼠辈消春雪。
六合内外还桑田,乾坤不容异姓裂。
看君跃马如游龙,醉中脱帽造王公。
高堂请志中兴事,吉甫作诵穆清风。
五、王翦怎么评价白起?
王翦给了白起八个字的评价很客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指挥作战上讲,王翦不差但是比起白起还是要逊色几分,而在朝堂之上的进退王翦就要强于白起很多了。
白起,从秦昭王十二年(前295年)入伍,到为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自刎,将近40年的军旅生涯,从未一败。
伊阙之战击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鄢郢之战击败楚国大军,斩首近10万,楚国被迫迁都;长平之战击败赵国,斩首45万。
这三次大战,让楚、赵、魏、韩损失惨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短时间内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军事战绩,王翦绝比不了白起。但是王翦明哲保身的能力强过白起。所以白起被逼自杀,而王翦颐养天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军事指挥方面,白起丝毫不逊色于王翦甚至更胜;但在政治方面,必须要说王翦比白起看的更远(白起被赐死而王翦得以善终似乎就能说明某些问题)。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④
性情高傲,在打了胜仗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引起了昭王的怀疑。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司马迁评价白起与王翦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王翦为秦国宿将,建立“夷六国”的殊勋,始皇师之。
王翦是一名秦国的名将,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杰出军事家。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十分厉害。
而在这统一大业中就少不了名将王翦的功劳,而在六国统一之后,王翦却没有辅佐秦始皇,并且主动辞去官职,也说明了王翦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
六、赵括评价白起?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的评价话语。大致意思可以理解为赵括有点可惜,他有点生的不是时候,第一次上场就把这样的生死大战交给了他。如果给他时间去历练,那赵括必定会成为一代名将的。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的结局是白起带领的秦国大败赵括带领的赵国,并且坑杀了四十多万的降卒。在当时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是历史上鲜有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惨烈的战役。
这次战役成就了白起,也另赵括的第一次战役就失败了,正所谓“纸上谈兵”,虽然赵括精通战略战术,但是赵括作战经验太少,加上初次带兵就碰上白起这样的猛将,最后导致赵括带领的全赵国全军覆没、命丧沙场。
换一种角度看,也许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才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白起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安慰将士)。
双方大战唯一的不同就是赵括身死而白起封侯,事后白起对秦王直言,认为赵括是一位有本事的将领,只是战场经验不丰富,否则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