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史记列传人物70篇的读书笔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好句: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屈原贾生列传的读后感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

”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以为能,不及也”。

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

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若干年前读史记,读到《苏秦列传》,窃以为是迄今为止读到让我内心最为悲凉的故事了。

都知道,苏秦身事六国,掌六国相印,位高权重,盛名满天下,然而此兄在经历风光极致之前,却尝尽人间极致之悲凉。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世间最痛苦的伤痕,往往不是来自敌人的打击,而是来自深爱之人或至亲之人的伤害,话说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归到家中,“妻不于织,嫂不予炊,父母不予之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秦之罪不秦之罪,咱先不说。

倒是于这种亲人都不认他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苏秦发达后的情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要到楚国游说楚王,途中需要经过故乡洛阳。

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扫房屋,预备酒饭,他的嫂嫂和全家人都远远跪下来迎接。

到了家里,妻子不敢仰头看他,嫂嫂也低头料理食物来款待…

那种恭维的神情无法形容。

苏秦吃惊的问:“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什么原来那样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敬呢?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啊?

嫂嫂象蛇一样跪在地上回答,很粗鄙,但是却很坦白:“见季子位高而多金也。

”——是因为看见小叔你地位很高权重财势丰厚。

苏秦于是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我还是我,但在富贵时亲戚都害怕我,贫贱时都抛弃我,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不甚感慨啊,窃以为文明至今日,人类历史因文明前进而能超脱于人性的丑恶,孰不知历史总是用某种形式在重复,放眼当今天下,心里总是悲观的,原来世风一直如此,和千年前没什么变化。

仍然有人为了金钱什么事情都敢做,都愿意做,且做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或许,在面对人类这种物种的时候,我们应该更为清晰的认识到人类不简单是天使,也不简单是恶魔,天使和恶魔并存罢了。

只是有的人天使得很干净,有的人恶魔得很彻底,还有的人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可以从卑下的情操中超脱罢了,还有的人持有的只是平庸的善和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将军卫青作为西汉帝国双璧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的出身并不好,从小就被当做奴仆对待并成为了公主的马奴。他的成功除了偶然,也有必然。这也离不开汉武帝的赏识和他自身的努力。马踏龙城,七站七胜,是他一生光辉的写照。

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卫青为人“仁善退让”,说明卫青仁厚,善良,为人谦和,不爱显山露水。

这几个优点对于一个普通人也已足够,何况是一个地位迅速飙升的人。

而最后太史公写到卫青不愿广招门客让那些“文贤”为他歌功颂德,这一行为也影响到霍去病,就更能说明卫青是个什么样的人,贵族官员们招门客并不只是因为他们讲排场或喜侠,更重要的是可以广收人心,也便于让那些擅长以墨媚主的“文贤”立文摆字以光耀自己的门楣,而卫青却说“人臣奉法遵职而己,何与招士

”为人的忠厚可见一斑。

而太史公的个人喜好中,私以为他偏爱任侠博纳的豪爽之士,所以他虽点出这点,却并没有加以评价。

通观《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全篇,发现太史公下笔极其平淡,既无特别的褒扬之辞,也无贬斥之论。

《小窗幽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无背后之毁。

”让人称赞一个人很容易,但让人不说一个人的坏话却不那么容易。

要知道,太史公在情感上确是偏爱李家吧,况且他被宫也是因为李广之孙李陵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刘彻“集团”的卫青,也并无挖出可贬之处,难道不能说明卫青的人品

好吧,就算太史公并不会将丝毫怨恨带入《史记》,那既然他“不虚美,不隐恶”,自然也不会为了顾忌到什么而对卫青的“恶”处隐避不谈。

若你一定要提李广之死,即使是如今的学者,高明一点的就会说:“李广的死与卫青有关。

”而不是说“李广是卫青害死的。

”因为仔细看来,无论是从卫青的为人,还是那件事本身,都无法将责任尽数推在卫青身上。

最让我尊敬的人物是卫青。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记载:卫青从小生活贫困,但早年不幸的生活却链造了卫青坚强的性格,凭着姐姐卫子夫的得宠,有人认为卫青能官拜太尉大司马全靠他姐姐。

但我不那么认为,《史记》称他“善骑射,材力过人,有将帅之材。

”他有那么打的成就全靠他自己的努力。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青率三万骑兵凭着国人的胆识和自信直插匈奴漠北龙庭。

龙庭是祭祖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

卫青这一行为震惊大汉了,卫青之所以会采用如此大胆的战略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

我认为人生有时就应该冒险,有大胆的想法,当然这与自信是分不开,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读到了冒险,体会了自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40327194408139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