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成语故事太公钓鱼,渭水垂钓典故?

商朝末年,姜子牙年近80,却怀才不遇,他见纣王昏庸无道,于是逃出商朝的都城,来到渭水河边隐居。他天天钓鱼,钓鱼的时候与众不同,他的鱼钩是一根直直的针。准备要戳鱼吗?当然不是。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有一天西伯侯姬昌经过渭水,要回西岐去,他听说姜子牙是位贤才,就来请他一起去西岐。姜子牙故意躲着不见,在芦苇丛里边不出来。姬昌吃了三天的素食,沐浴更衣,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命人抬着礼品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

他被姬昌的诚心所感动了,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被文王封为丞相,帮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对周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商朝末期,姜太公的因不满于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在渭水边上,但又很想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常常在皤溪钓鱼,钓法很奇特,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钩上没有鱼饵。

过路人看到他这样垂钓都暗暗发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愿者上钩来”。

后来周文王打猎来到渭水边,与姜太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做了国师。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商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别人的圈套.

《姜太公钓鱼》原文与赏析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①,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韬·文师》)

【注释】①权:权术,谋略。

【译文】文王问:“为什么说钓鱼与实现人们志向相似呢?”太公回答:“钓鱼时要使用三种权术,用鱼饵钓鱼,等于君主用禄位诱人入仕;用香饵钓鱼,等于君主用重赏诱人尽忠效死;把钓来的鱼按大小各尽其用,等于君主把求仕的人按才能高下分别任以各种官职。垂钓虽为了得鱼,但用意深远,以此可参透大道理啊。”

【评说】钓鱼原本只是平常事,然在谋略家眼里就变得不寻常。透过现象看本质,于平淡中见神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人人都渴望和祈求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知识,高于知识。擦亮眼睛,放飞思想,你将会发现又一片蓝天。

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尚书》中的一句诗句。这句诗描绘了伊尹在有莘耕作,太公在渭江边垂钓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贤人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

回答如下:伊尹艺耕于有莘,太公垂钓渭江滨。

这句话是描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伟人的情景。

伊尹是商朝时期的贤臣,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忠诚于国家的品质而闻名。据说他在有莘地区耕种农田,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而太公则是周朝时期的贤人,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而被后世称为太公望。据说他常常在渭江边垂钓,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启示。

这句话通过描述两位伟人在平凡的场景中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强调了劳动和安静思考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尊重智慧和勤劳的价值观。

“伊尹耘耕于有莘,太公垂钓渭江滨”的意思是伊尹本来在有莘国的郊野耕种,姜太公本来在渭水河畔钓鱼。这句话出自于保生大帝灵签六十首中的第廿九首。其原句为:伊尹耘耕于有莘,太公垂钓渭江滨;两人久屈林泉下,一旦为君辅弼臣。

伊尹,协助成汤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国君夏桀,废夏立商,后又辅佐外丙、中壬为王,曾放逐太甲,“摄行政当国”,直至太甲悔过。大文豪苏轼称赞他是“行之天下不以为惊”和“临大事而不乱”的古之君子。据《孟子》记载,伊尹相商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后来莘县城北之地一度被称为“伊田”。

姜尚,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武王伐纣平话》有云: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便出于此。

“太公钓鱼,三月三,四海无闲田,农夫都在田”是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太公在三月三日去钓鱼,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春耕时节,所以四海都没有闲置的田地,所有的农夫都在田地里忙碌。

这句谚语的寓意是:勤劳致富,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丰收和成功。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意思是姜太公在三四月钓鱼。

姜太公(吕尚)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思是指心甘情愿上别人的当。也比喻明知是设下的圈套却甘愿上当,或寓意两厢情愿。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利用计谋、诡计等手段使对方自愿上当受骗。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商朝时期,伯夷和叔齐被残暴的商纣王流放至垂钓之地。伯夷和叔齐在那里以贫瘠的土地为生,靠着钓鱼为业。他们使用聪明的钓法,将鱼引诱到浅水区,然后捕获。

后来,有一位名叫姜子牙的仙人经过,看到了伯夷和叔齐精湛的钓鱼技巧,并问道:“这样的方法,愿者上钩吗?”意思是,这种方法是否会让鱼自愿咬钩。伯夷和叔齐回答说:“愿者上钩。”他们从中传达了自己的智慧和技艺。

因此,"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借用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用来比喻某人利用巧妙的手段或计谋,诱使对方自愿上当受骗。它警示人们要提高警惕,不轻易上当受骗,避免成为他人的牺牲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俗语。这则俗语的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伐纣平话》及《封神演义》也记录有类似的故事。

《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太公退隐在渭河边,经常河边钓鱼,他钓鱼的方式很特别,钓杆很短,钓线只有三尺长,钓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人们讥笑他钓不到,他说“愿者上钩”。后人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甘愿去做可能吃亏上当的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31117162607bc1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