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为什么叫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分裂的诸侯国或者民族争夺夺取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个词起源于《左传》,在战国时期已经被广泛使用。

“逐鹿”是指争夺鹿的行为,因为鹿是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掌握了中原地区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中国。

因此,“逐鹿中原”意味着各种势力之间的竞争和争夺,以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和霸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竞争和争夺一直存在,并且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逐鹿中原”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指的是各个国家或政权在中原平原地区争夺霸权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中原平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因此,掌握中原平原的控制权就意味着掌握了整个中国的命脉。

在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在中原平原地区建都,并以此为根据地扩张势力,因此,各个政权之间的争夺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而“逐鹿中原”这个词则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争夺的激烈程度,因为在古代中原平原地区,鹿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而各个政权之间的争夺则就像是众多鹿群中的一只鹿在中原平原地区奋力争夺领地一样。

逐鹿中原是一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意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以期成为霸主。这个成语中的“逐鹿”比喻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而“中原”则代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使用,不仅仅是形容战争,也可以用来形容各种竞争和争夺。

“中原逐鹿”也作“逐鹿中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汉书·蒯通传》也有类似记载。

蒯通,范阳(今河北定兴固城镇)人。

原名彻,史学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将其更名通。

蒯足智多谋,胸怀经天之志,在归附韩信后,曾劝韩另立门户,与项、刘三分天下,但韩没有采纳。

不久,韩因与人密谋叛刘,被吕后诱杀。

刘邦得知此案与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并要煮死他。

蒯大呼冤枉,对刘说:“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杰欲争夺之(天下共逐之),谁都想干一番似你所干的事业。

这样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们杀绝吗?”汉王闻之有理,于是赦免了他。

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史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因此逐鹿中原有争夺天下的意思;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由此看来,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中的“中原”大同小异,同,是指两者都有天下的意思;异,在于楚庄王当时居于荆楚之地,相对于春秋的晋、鲁、卫等国较为靠南,因此中原又有“居于中心之地的国家”的含义,只是后来引申为广义的天下而已。

到了秦统一六国,中原的含义应该与春秋时的不同,更多的指代为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 ( zhú lù zhōng yuán )

解 释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语故事: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

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鹿死谁手 ( lù sǐ shuí shǒu )

【解释】 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典故】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

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王位一直不分胜负,韩信可以与他们三分鼎足,蒯通劝他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

韩信却选择了帮助刘邦,结果被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韩信到临死时才后悔没听蒯通的话。秦失其鹿,汉语成语,拼音是qín shī qí lù,意思是比喻失去统治地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即成语“逐鹿中原 ”的出处。

韩信临死前,叹到“后悔不听蒯通的话,竟然死在女人手里。

”于是刘邦就把蒯通诏来,问他是你怂恿韩信造反的吗? 说要煮了他。

蒯通大喊冤枉说“当初不过是各为其主,而且当时我只知道齐王韩信,不知道陛下您啊!

秦国丢了天下,人人都在争夺,有才能的人率先得到(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普天之下,豪杰莽莽,都想要像陛下您一样,只不过能力不足罢了!

难道这些人都该杀死吗!

”于是刘邦便赦免了蒯通。

逐鹿中的“鹿”来自于典中典,汉·班彪《王命论》曰:“游说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

”而此文在《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六韬》即《太公六韬》、《太公兵法》。

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

由周初太公望所著,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子牙。

也就是说《六韬》才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鹿”的最终出处。”天下”就好比“野鹿”,而争夺天下就好比追猎野鹿,抓到了鹿就有肉吃,天下之人都有吃肉的野心。“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就是说秦国的天下已经丢了,所有的人都在争夺它。

出自东汉末年,即三国时期,那时的政治衰败,天下分裂,英雄争夺天下,比喻一个有能力的人干一件大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3060118201005c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