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航天十大高光时刻,中国航天史上十个第一次?

(一)中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65年,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之后又续建了一个重型卫星的发射工位。

(二)第一枚火箭

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性液体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千米,但是迈出了中国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三)中国的第一枚导弹

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达酒泉卫星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经过认真总结研究,对导弹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1964年6月底,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行设计的导弹。

(四)中国“两弹”第一次联手

1964年,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与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成功,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1966年10月,头部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实现空中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完成。

(五)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当晚,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从此中国有了人造卫星。

(六)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

从1970年开始,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4年3月,完成了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

4月8日,火箭发射成功。

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

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

5月14日,通信试验结束,正式交付使用。

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七)中国长征火箭第一次商业发射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商业发射服务。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通信公司签订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八)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九)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绕地球飞行14圈后,10月16日6时返回地面,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十)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翟志刚是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十一)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承载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飞向太空。其中,刘洋为中国首位踏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

2020年,人类面临了众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超难模式下,中国航天不断创造奇迹,又迎来了厚积薄发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飞、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与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年是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这些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1、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鹊桥号、五号T1试验器等完成任务,完整突破了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后和巡视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挑战月球采样返回,时隔44年(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它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嫦娥五号的任务流程高度复杂,是无人探月的极致,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总重达8.2吨,采用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联合的方式探测月球,是人类无人探月史上最复杂最重的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最终收获了1731克样本,超过了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采样总重量(301克)。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后,中国终于告别了仅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赠送的1克月球样本的历史,并全面掌握了无人地月往返系列技术。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五大首次技术突破:

1、地外天体自动采样封装;

2、地外天体起飞并精准入轨;

3、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4、携带月球样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5.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2、北斗系统全面建成,精准时空尽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重要领域,是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重点服务亚太地区

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域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为GEO(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为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4颗为MEO(中远地球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创新的设计,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天问一号,下一站火星!

屈原曾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其中“荧惑”(火星)始终是中国古人们最关心的行星之一。历时走入现代,火星不仅是人类研究行星科学和太阳系演化史的核心参照,也是人类未来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标。

为此,中国航天正式启动了行星探测计划——“天问”。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行

它将在这次任务中挑战在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组合体携带13项科学仪器,计划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将打破人类探测火星新纪录。

目前,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了多次轨道修正、深空机动、星上载荷和仪器测试、太空自拍等复杂操作,预计在2月10日抵达火星附近开始制动,将在2021年农历新年为14亿中国人献上超级新年礼物。

4、高分专项建设收官,观天测地明察秋毫

地球原本仅有一颗天然卫星,进入航天时代后,人类发射了上万颗人造卫星,并通过这些卫星来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之一,主要依靠卫星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

2020年12月6日,中国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从2013年4月26日发射高分一号至今,中国在7年内发射了十四个系列、二十余颗卫星组成高分卫星网络,它们分别分布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历时七年,高分卫星专项系统建设成功收官,它们几乎覆盖了航天领域所有对地观测方式,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为我国长期稳定地获得高分辨率全球遥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战略意义明显。

5、长征五号B火箭,重载力士托起天上宫阙

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基石,决定了一国航天发展的能力上限,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最强大的重型任务运载火箭。它将长征火箭家族近地轨道运力上限从8吨级提到25吨以上,能将东方红五号平台这类大型载荷发射到高轨,能执行大型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任务等,是一个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大型运载火箭平台。

中国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载人航天,起步于1992年,2021年将迎来最为关键的时刻——全面建造天宫空间站。

为此,长征五号要专门定制一个型号,负责实施近地轨道20-25吨级重载任务,这就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相较于长征五号,它采取一级半的“矮胖紧实”布局,采用更大的整流罩,重点服务于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为2021年全面开启天宫空间站建设创造了条件。

6、新载人飞船,突破天宫走入深空

神舟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功勋飞船,采用三舱式(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型。

中国航天人通过11次任务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各项核心技术。

然而,面对未来“星辰大海”的载人探测梦想,它的不足也愈发明显,例如仅能运送3名航天员、货运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寿命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极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载人飞船。

2020年5月5日,新载人飞船试验船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它采用最新的两舱式(推进舱、返回舱)布局,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载7名航天员、拥有较强载货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更长。

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它可以通过更换隔热模块实现多次低成本重复使用。群伞气囊缓冲设计,也使得回收过程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为适应不同任务需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设计了大、小两个版本。

飞船整体隔热能力大幅提升,足以适应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载人深空探测计划。这些优势远远超过了神舟飞船的核心指标,也使得新载人飞船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之一。

7、长征八号火箭,弥补空白期待回收

我国长征火箭家族目前处在从传统的二/三/四系列火箭逐渐更新为五/六/七/八/十一等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之一是在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的运输能力和性价比较低:一方面,主要负责的长征二/四很难实现中型以上(3吨)载荷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需要大幅改进(2020年首次通过改型突破了这种轨道)且未来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用重载的长征五/七等发射成本过高,亦需要改型。

而国际同行已经开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计划占领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这两种轨道事关核心的遥感、资源、气象、科研、低轨通信等卫星类型,任务众多业务量大,我国亟需对应火箭弥补这些空白。

2020年12 月 22 日,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它主要依托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技术,取长补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用更加环保高效的液氧液氢和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定位于中型载荷发射。在运力方面,重点针对这两种轨道实现不低于4.5吨的发射能力。

与此同时,长征八号将在未来逐渐验证火箭可回收技术,并通过高可靠性、通用化、准备周期短、发射频率高等设计,集中于高性价比的商业载荷发射任务,是长征火箭家族图谱的重要支撑力量。

8、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再创辉煌

长征系列火箭主要依托于各类***/偏二甲肼、液氧液氢、液氧煤油等纯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应用还有待开发。由于储存时间长、准备周期极短,固体推进剂火箭主要在特殊情况时做应急使用。

从发射场的角度,海上发射无火箭残骸落区问题、可移动、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惯性,是各大国都会储备的重要火箭发射技术。

长征十一号会采取先冷发射弹出再点火的方式,从海上平台发射

纯固体推进剂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填补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个“小不点”,火箭长21米、直径2米、重58吨,运力在0.5-0.7吨级别(太阳同步/低轨轨道),但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它的绝活在于能以很低成本执行小型载荷的一箭多星任务,并能够适用于各种陆地固定发射场、移动发射场和海上发射场等环境。2020年,长征十一号在酒泉、西昌、黄海(移动平台)均进行了发射,其中依托海上平台为第二次发射,实现了一箭九星的壮举。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共计发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

9、嫦娥玉兔鹊桥,持续突破探月记录

嫦娥系列月球任务,不仅以非常浪漫的“嫦娥”(轨道器和着陆器)、“玉兔”(巡视器)、“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广寒宫”(嫦娥三号着陆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而著名,还以它们不断实现的新纪录而广受国际科研界关注。

其中,嫦娥三号在2013年着陆月球,至今保持一定程度的工作状态。

2019年初,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着陆月球背面,一直正常工作至今,完成了超过25个月球日夜(月球的一天约为地球上的28天)的工作。

不仅如此,她们是人类唯一着陆月球背后的着陆器和巡视器。

玉兔二号行驶距离超过600米,服务于它们的中继卫星——鹊桥号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新发射的嫦娥五号任务轨道器,在完成运送返回器和月球样本到地球附近的任务后,又利用剩余推进剂,继续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点。

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人类航天众多新纪录,而这些记录每天都在更新。2020年的嫦娥探月,是人类航天近些年载入史册的亮点之一。

10、商业航天,高歌猛进前途可期

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崛起,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以Space 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能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20年,依然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更多的探索取得新进展。

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21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也将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

总体看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好的一年,未来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2020年,有辉煌的成功,也有包括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长三乙火箭、快舟商业火箭发射失利等的不幸。航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我们才要更努力发展航天。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但喜远大于悲。2021年,天问一号将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21!

2021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

1、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

2、天问一号到达火星,实施中国首次火星“绕、着、巡”探测。

3、长征家族系列火箭再添新成员,长征六号甲火箭迎来首飞;

4、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这些重大事件将在2021年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创造中国航天新辉煌。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组建54年来,中心先后成功发射50颗卫星、8艘神舟飞船和1艘目标飞行器,创造多个“第一”。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这3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杨利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第一次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进行了两次空

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有: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

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

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

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 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

1920年5月1日 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

汪大燮任会长。

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

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立项30周年,全年载人航天共计实施6次发射,先后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操作,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的两个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我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船三舱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探索行星的“田文系列”。2020年4月24日,国家***在中国航天在线2020年启动仪式上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田文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田文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个首次”。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这是发挥新型***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备向全球提供服务能力。

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

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挑战月球采样返回,时隔44年(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它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

为此,中国航天正式启动了行星探测计划——“天问”。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程。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之一,主要依靠卫星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五大成就。

长征五号重载发射成功

今年中国航天科技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还是要算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数次成功发射。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部署完成

构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三十颗北斗三号卫星,在2020年6月23日全部部署完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星座成功组网。

在2020年6月开始正式开始,向全世界发送属于中国的卫星导航信号。

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外第二个拥用真正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信号主要覆盖高纬度,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全球导航)。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

2020年11月24日成功发射的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组合体,不但完美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中最关键的采样返回任务。

天问一号开启中国火星之路

同样由长征五号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送的天问一号,将飞向距地球数亿公里之外的火星,也正式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行星探测计划。

而天问一号同样也是由多种功能模块组成的组合探测器,将挑战在以此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

为此天问一号携带了13项科学仪器,计划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将打破人类探测火星新纪录。

新载人飞船突破深空探测

2020年5月5日,中国新型载人飞船同样由长征5号系列的长五B火箭发射成功。新型载人飞船采用最新的两舱式(推进舱、返回舱)布局,不但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而且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载7名航天员、还拥有较强载货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更长。相比旧款飞船只能运载3名航天员,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2020年9月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1958年4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

***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2年3月21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403160800109d5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