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朝建文帝的真实现状,建文帝的真实下落?

建文帝去了哪里至今没有结论,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史称“建文新政”。

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第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选择了前往余杭县东明寺出家为僧。

据万历年间的《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而后世的《留青日札摘抄》等书也有类似记载。

东明寺的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的塑像,殿柱上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此外,当年的僧人们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并将其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

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朱允炆化名詹碧云,成为了江西上饶三清山的道观中的住持道士。在此期间,他还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留下了“方豪上”“都俞脱生”等文明密码。

而《明史·成祖本纪》、《明史·方孝孺传》则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据记载,当朱允炆看到昔日的抗燕主帅李景隆前去开城投降时,便深知大势已去,下令焚宫。

随后,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一边的妃嫔侍从大都选择了追随朱允炆。

朱棣入宫后,下令搜查朱允炆下落,宫人从火堆中扒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用来证明。

朱棣没有办法,只得下令按天子之礼安葬这个男女都无法分清的尸体。

此外,《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记载,朱棣称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说法也产生过怀疑。

也有人告诉他,那具尸体是马皇后的,朱允炆其实已经潜逃,甚至可能逃往西洋。

于是,朱棣便派郑和多次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踪迹,还将胡潆封为户科都给事中,遍访全国,搜寻朱允炆的下落。

直到16年后的一个晚上,胡潆手持令牌,深夜求见朱棣。

已经睡下的朱棣立即召见,经过密谈后,朱棣才得知,朱允炆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现已一心为僧,无心复国。

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建文帝被杀死了,既然没有证据证明他死了,就说明他还活着。

建文帝在城池被攻破之后就此消失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之后就没有了音信,有很多的传言说他跑了出去。可以说是生死无名,既然没有证据,只能说明他依然活着。

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朱允炆错误地任用了李景隆,又因不愿背负杀害叔叔之名而使得朱棣逃脱。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大臣梅殷私谥朱允炆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朱棣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甚至篡改史书中对于朱允炆的记载,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建文明惠宗朱允炆年号

建文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宗朱允炆的年号(1399年-1402年),前后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的内容,详细看条目朱允炆。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建文

外文名 JianWen

朝代 明朝

开始时间

建文元年(1399年)

结束时间

建文四年(1402年)

属性

年号

前一年号

洪武

后一年号

永乐

共计

四年

在位皇帝

明惠宗朱允炆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

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

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

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

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

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

建文帝继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

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

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

答这是一道关于历史人物的问题,问题中给出的历史人物是建文帝,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一历史人物。建文帝也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孙,叫朱允炆他的父亲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长子,建文帝在位只有4年就被他的叔叔明成祖朱棣赶下台了,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

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建文帝继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

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

因朱棣夺位称帝后面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子孙孙 ,如果列了建文帝他就是篡权,沒有合法性。只有抹去这段历史他才是合法称帝 。历史也是他子孙写的。

建文帝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和朱标长子都先后死了,朱元璋按顺序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当了建文皇帝,但是建文帝削蕃导致他叔叔朱棣造反,因此建文帝没有明朝十二帝之列。

  因为建文帝一直是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尸首不能进明朝的皇帝陵墓,不在十二帝之列。

  而且当初朱棣是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也不可能把建文帝排在明朝十二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2121322422532f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