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丘成桐我的几何人生概括,从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解读成功的18个要素

说明:

以下18个要素,主要参考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阅读提炼而来,主要参考的部分是书的前七章(190页之前),原因是到第七章“斯年堪纪”时,丘成桐已经获得了菲尔兹奖,取得了“成功”,此后的成就无论是否超越之前,对于他成功的影响都没有之前的经历更大。

18个要素如下:

原生家庭、父母教育、早年经历、个人天赋、个人弱势、学校、老师、环境和朋友、榜样、学习方法、个人选择、个人努力、读书、行路、个人愿力、全面、专注与发散、创新

另外,附上自传中丘成桐提到的几个人生关键转折点,以及字里行间透露过的他自认为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

之后,是我以总结丘成桐成功要素为目的再读这本书时,产生的一些念头和想法。

以下为正文:

一 原生家庭

1.1 出身

时代背景:1949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当时的背景或许可以用战火纷飞来形容。出生6个月后,父母带着5个孩子去了香港。

家族情况:作为一个客家人,祖祖辈辈定居广东蕉岭,超过八百年。

1.2 家庭教育背景

父亲丘镇英:大学教授,主要教授历史和哲学。五岁能默记《论语》《孟子》中的部分篇章;18岁考入军校,后因健康问题退学,22岁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幼年家贫,“没钱买书写用的纸张”。

母亲梁若琳:图书管理员,中学毕业。(“那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女大学生寥寥可数”)

祖父梁伯聪:以书画诗词著名的学者。学生有“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林风眠”

【笔记:我曾在李苦禅儿子李燕的《李燕聊李苦禅》中,读到过林风眠的故事,二十多岁就当校长,比学生李苦禅年龄还小,是一位传奇人物】

1.3 家庭经济情况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远离家乡的香港,丘镇英工作上“一职难求”,生了8个孩子,领养了一个孩子,还有梁若琳家族的8位成员要照顾,丘镇英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他不会说英语,因此不可能在和英国有关的学校找到教席,那里的薪水相对较高。他只能身兼数职,常常多至三份,可惜酬金是按钟点计的,都不算高”。

而梁若琳“也是由早到晚忙个不停”,除了做饭、照顾孩子、打扫庭院、缝纫衣服,“还靠替人缝补、刺绣或做其他针线活来帮补家计”。

“新年是重要的日子,为了给我们发红包,父母有时要向别人借钱。”

1.4 父母品质

之所以把这一点列出来,是因为丘成桐在自传里提到“回顾母亲的一生,她受到威胁时所显露的力量和决心,着实令人吃惊。有人说我之所以出奇地坚毅,这种特质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会展示出来,我相信部分继承自母亲”。

【笔记: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言传身教,更多的时候身教甚至要胜过言传。相较于言传的直接传授,身教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也要等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

二 父母教育

丘成桐在自传里提到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以父亲丘镇英为主。丘镇英主要是言传,而梁若琳主要是身教。

2.1 丘镇英

首先,摘录自传中提到关于丘镇英的部分内容如下:

“每个星期,父亲给我们兄弟和父亲的男孩讲授书法诗词”

“父亲要我们熟记长篇的诗作,并且在他面前背诵,抑扬顿挫,不能读错字”

“早期受他的训练,我养成了对中国历史、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兴趣,一生受惠”

“从他那里我学懂了,必须了解问题的历史背景,总结过去,足以为未来提供线索”

“在更广的层面上,我得益于父亲对我的厚望”

“无论在数学或哲学上,逻辑都处于中心的位置,父亲欣赏数学,这便是其中一个原因。我对数学的兴趣日浓,他十分高兴。事实上,他常常鼓励子女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他是我那时,甚至直到现在最重要的老师”

【笔记:

1.能给孩子们讲诗词书法,首先自己得懂诗词书法。丘镇英受过很好的教育,职位是哲学和历史教授,这些都为给孩子讲诗词提供了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职业、能力各不相同,这一点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但传授孩子自己擅长的知识,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

2.丘镇英要求丘成桐等熟记并背诵长篇诗作,第一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严厉,第二说明他认为背诵很重要。而丘镇英之所以认为背诵很重要,来自于他的经验。考虑到丘镇英的职业,这个经验称得上是专业的。专业很重要,否则,传授的方法即便表面看起来再积极,可能也掩盖不了它本身就是错的。

相比之下,如果你是程序员,就教孩子写代码,如果你是农民,就交孩子种地,可能要比明明自己是A行业,却强迫孩子用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B行业的知识更好一些。

3.童年的经历,对于兴趣的形成和培养很重要。当年,童年经历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4.不同的学科可能在某些层面上是相通的,只要理论是正确的,或许就可以以某种方式类比到其他学科。这一点和前几行的“第2点”含义上有交叉和重叠。

5.教历史和哲学的丘镇英,因为无论数学或哲学,逻辑都处于中心位置而欣赏数学。这里重要的是,他既没有强迫丘成桐去学自己从事的哲学,也没有对自己并不擅长的数学强加干预。

6.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成为反面教材。丘镇英之于丘成桐是正面教材。反面教材的例子,比如杨受成在自传《正气》里提到他的父亲不擅长做生意,由于父亲的反面教育,杨受成反而在生意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2 梁若琳

1963年6月,丘镇英去世,这时候丘成桐刚满14周岁。

“家中经济拮据,既无积蓄,又债台高筑,但母亲梁若琳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让我们继续上学,追求学问”。

丘镇英去世后,丘成桐的大舅提议孩子们去给他打工,在农场养鸭子,被梁若琳果断拒绝。

【笔记:

1.以上是梁若琳对丘成桐的教育,主要为身教。

2.丈夫去世后,梁若琳选择克服困难,让孩子们读书。

究其原因,我认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基因,她的父亲梁伯聪也是一个知识分子。

二是来自于丈夫丘镇英,受到了丘镇英的影响。

毕竟在那个年代,妇女们讲究的是“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反观梁若琳的经历,从这“三从”上来说,她又是非常成功的,继承了梁伯聪知识分子的基因,为丘镇英的遗志克服无数生活困难,又在丘成桐成功成名后得以安享晚年。

3.基因遗传也不确然,比如丘成桐的大舅,不就要建农场养鸭子嘛。

4.选择很重要,父母的选择对孩子很重要。梁若琳选择让孩子们读书,从结果来看,即为孩子们选择了前程,也为自己选择了晚年。

5.选择是投资,选择也是赌博。养鸭子是一个高胜率低赔率的事情,而让孩子们读书是一件低胜率高赔率的事情。投资和赌博的区别在于,闭着眼瞎选就是赌博,有依据的判断就是投资。而投资的依据恐怕还是来自于基因、经验以及性格。

所以家世和出身很重要,经验很大程度上也由家世出身决定。当然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有一定影响,甚至影响更大,只是那是极小概率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三 早年经历

出生于战乱年代,数次搬迁居无定所,家庭贫困兄弟姐妹众多;

十三岁,二姐丘成瑚病故。

十四岁,父亲丘镇英病故。

四 天赋

4.0

一个菲尔兹奖得主,去讨论他有没有天赋,我一边打字一边笑。但就研究丘成桐而言,这确实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

丘成桐是不是天才,我无从判断。但至少小时候的丘成桐即便有天赋,也称不上典型。

在我听过的故事和看过的书中,高斯三岁就能纠正父亲账目上的错误,9岁就能计算1到100的和,这样的故事丘成桐没有。

用数学计算21点的规律,进而被赌场拉进黑名单的爱德华·O·索普。在自传《战胜一切市场的人》说自己2岁零4个月的时候就有记忆力,以及他童年在数理化方面表现出的天赋,丘成桐也没有。

甚至于就连丘成桐主编的《传奇数学家华罗庚》里提到的华罗庚那样,初中辍学却靠天赋异禀成就惊人的传奇经历,丘成桐也没有。

4.1

在自传里,我读到的丘成桐最接近天赋的故事是:他看父亲的书,以为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的,所以5岁时的一次数学考试,题目是从1写到50,丘成桐把12写成了21,把13写成了31,两位数只写对了11、22、33、44。最后成绩不及格,失去了被分派到公立小学的机会,被分到了给差生读的乡村小学。

4.2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丘成桐的考试成绩也只是及格。在四十多个人里,考试成绩是36名。

小学五年级,考了年纪第二,这个时候才“我的数学很好”。“到了初二,我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

4.3

大一的时候,“不用多久,我发现一年级的数学课太容易了。系方允许我不上课,只需出席考试来证明实力。于是我可以腾出时间应付更艰深的课程,包括线性代数和高等微积分”。

丘成桐的天赋第一次被发现,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

发现丘成桐天赋的是他的常微分方程老师萨拉夫。

“萨拉夫可说是我第一个遇上的懂得当代数学的人”。

萨拉夫的课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但有时萨拉夫自己也会被问的呆立当场,这时候丘成桐总是“出手相助”,这引起了萨拉夫的关注。

“有时觉得可以时,他就让我上一部分课”,甚至到了后来两人合作把讲义集结整理成一本书。

大二的时候,丘成桐才被“公认”为“天才”,“在与周庆麟、萨拉夫、奈特等数学人接触交往后不久,人们开始以‘天才’称呼我(至少就数学而言)”

4.4

被公认为“天才”后,丘成桐的天才表现主要有:“在三年之内,我已完成四年所有科目的要求”、并在萨拉夫的帮助下被伯克利大学数学系录取、在伯克利的第一个学期就独立证明了乔·沃尔夫的猜想(较早之前已被他人证明,只是丘成桐不知道)、1982年获得菲尔兹奖。

【笔记:

1.要说丘成桐绝对不是天才,估计也只有高斯这个级别敢下这种结论,可能也只有“伟大的黎曼”说出来,丘成桐才乐意接受。

2.即便丘成桐有天赋,至少少年之前的表现并不明显(仅以自传内容为依据)。

3.读自传时,能明显感受到丘成桐惊人的记忆力。记忆力强这一点,我还在泰森自传《用不后退》、《阿加西自传》、李昌镐自传《不得贪胜》上看到过。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记忆力大致相当于存储和读取的能力。记忆力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台电脑性能上强。对应到人身上,就是“聪明”。

单就记忆力这方面,泰森和阿加西拥有的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更让我印象深刻。

4.天赋可以被他人或自我发现,最晚大一发现课程太容易的时候,丘成桐是发现了自己天赋的。而这种天赋被发现,要到大二才被萨拉夫发现。那时候丘成桐已经18岁左右。

相比之下,周鸿祎在自传《颠覆者》里的描述的小学跳级这样的天赋,丘成桐身上也没有。

5.萨拉夫不仅发现了丘成桐的天赋,还开发了丘成桐的天赋,无论是允许他替自己上课,还是和他一起集结讲义。对于丘成桐来说,都既是肯定,也是锻炼。

6.和高斯、伽罗瓦这样不可复制的天才相比,似乎丘成桐的天赋更容易复制和培养一些。】

来看看关于“天才”这种说法,丘成桐自己是什么说的: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天才’这名词,差不多从来不用它。

恐怕很多人都把‘天才’浪漫化了,以为那些人能无中生有,创造奇迹,提出凡人想不出的方法,或者完成惊人的数学证明。

世人相信,他们的智慧是如此地高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就一切。

如在电影《心灵捕手》中,主角在麻省理工把清洁工作丢下几分钟,就破解了数学中的老大难题。

这些情况虽说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至今我未见过。

我的经验是,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除非问题本身其实颇易。

而另一方面,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前人没有完成的工作,又或者没有人认为能成功的工作,那么这算不算是天才?还是个有成就的苦工?我不知道,花时间去想这些问题也没意思。

【笔记:也许我们看丘成桐,就像丘成桐看高斯、黎曼,天才是个相对的词汇,描述的是人类个体在脑力上地性能差异】

五 能力上的弱项

和数学上的天赋对应,丘成桐在自传里提到的主要弱项有:动手能力比较差(如曾经的开车技术)、体育比较差、说话口音比较重。

【笔记:这些弱势对于丘成桐数学上的成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六 学校

6.1 小学

上边在4.1里已经提到过 ,5岁时因为写数字写错了方向,丘成桐考试不及格 ,失去了被分派到公立小学的机会,被分配到了乡村小学。

“那是给水平较差的小孩念的,人们对这类学校没什么指望,学校的水平也不怎么样 ”

6.2 中学

小学升中学的时候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 “考不到官立的中学”,因为父亲丘镇英的关系,得到了私立学校培正中学的考试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培正中学。“有人说这是香港最好的中学 ”。

“能够入读培正这样以流的学校可说是幸运,比我早十届的毕业生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学校约有七位校友包括在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

【笔记:

1.丘成桐考入培正中学,可以说是因祸得福、歪打正着。“我入读后也脱胎换骨了。这是命运,如果不是荒废了半年的学业,升学考试的成绩必然不俗,那我就会入读比不上培正的官校。”

2.也正是在培正中学,丘成桐初二的时候开始,对数学的兴趣愈来愈浓。

6.3 大学

196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

6.4 留学

1969年6月,大三学完了大学4年全部的课程,被伯克利大学数学系录取。

【笔记

1. 丘成桐上的小学很一般,小学时他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差。上一个比较差的小学,至少对丘成桐来说,似乎看不到什么影响。

2. 丘成桐读的中学是一所名校,也是在这所学校,丘成桐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而在数学上的兴趣和天赋也影响了丘成桐的一生。应该说一所好的中学,对于丘成桐日后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丘成桐读中学的经历,似乎也是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说法的又一次印证。但是也不能忽视“主观努力”在其中的作用:

“培正的校长敬重父亲,曾打算聘用他,他跟学校的秘书长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不知这些关系如何发挥作用,但无论如何,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学校让我参加入学考试”

如果丘成桐没有一个做教授的父亲,如果不是校长敬重他的父亲还曾经打算聘用他,以我的理解,丘成桐入读培正中学的概率可能会大大降低。

4. 榜样的力量。通常情况下一所好的学校,会有更多的传奇人物式的学生。这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讲,也会有一种榜样的力量。

丘成桐后边读的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伯克利大学数学系,也是一样。

5. 小学看起来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是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小到身体发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进步,小到不关注所谓榜样,榜样的作用没有那么明显。受学校的影响也就更小。

6. 丘成桐大学读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崇基书院是中大的成员学院,父亲曾在那任教”“兄长也在那儿念书”。

我认为如果父母都是大学生,孩子考上大学的概率会大很多。如果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也会大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基因,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怎么也得超越父母才算成就,就算考上和父母一样的学校,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7. 考大学可能也需要一点运气,丘成桐在自传里提到“我最要好的朋友徐少达在学校常常考第一,却在入学考试的中文科中被刷了下来,因此不能进入香港中文大学”

8. 有钱就有更多的选择权,比如丘成桐中学时期的好朋友徐少达,丘成桐说“他决定到海外留学,次年便去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我也想过留洋,但仅是高昂的报名费已非我家能负担的了。”

9. 正是在香港中文大学,丘成桐遇到了他的伯乐—常微分方程老师萨拉夫,萨拉夫发现了丘成桐的天赋,后来还推荐他去了伯克利大学。

10.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在伯克利大学,丘成桐的同学有后来的同样获得菲尔兹奖的比尔·瑟斯顿;而他的老师莫里,是“可称为当今世上‘非线性分析’的顶尖人物”;而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级的几何学家”,是“当代华裔中首屈一指的数学大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一个观点,拥有高水平的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有更大的概率能提高一个人的水平。

11. 大学,也为丘成桐提供了更前沿的研究命题。

七 老师

7.1 他的父亲丘镇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丘成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邱镇英就教他书法和诗词。

在自传里,丘成桐自己说的是“那时候,我在学校不算用心,对父亲的课却认真得很。他是我那时甚至直到现在最重要的老师。”

更多内容,可在之前的“二 父母教育 —— 2.1 丘镇英”查看。

7.2 培正中学老师潘宝霞

潘宝霞是丘成桐在培正中学的中文老师,当她知道丘成桐家庭困难、吃不饱也穿不暖的时候,“甚至送奶粉和其他食物给我补充”

这位老师对丘成桐的影响很大。用丘成桐自己的话说“这次事件竟是我的转折点,我被潘老师的好心肠感动了。这么多年来,在记忆中极少有老师或学校人员关心过我,我决心不让她失望,发誓努力做个更好的学生,我的表现越来越好......初二的学业从那一刻开始就飞跃了......”

【笔记:少年时期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同样是因为遇到一个好老师就拼命学习的例子,我还在《心若菩提》里看到过小时候的曹德旺,在《颠覆者》中看到过小时候的周鸿祎。曹德旺的那位老师叫林秉珠,周鸿祎的那位老师叫王芙蓉。】

7.3 香港中文大学老师萨拉夫

萨拉夫是丘成桐的常微分方程老师。萨拉夫发现了丘成桐的天赋,认为丘成桐是天才,有时候还让丘成桐替他讲课,还帮丘成桐去伯克利大学留学。

【笔记:

1. 萨拉夫是丘成桐的伯乐,韩愈总结得很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 伯乐和贵人这两个词在意思上很相似,区别在于伯乐更侧重于强调发现并且发现的还得是“千里马”,而贵人更侧重于强调帮助。

3. 要遇到伯乐,首先你自己得是千里马。而贵人,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个或几个。区别在于有人把握住了,有人把握不住。贵人这一点,我几乎在每一本传记里都能看到。】

7.4 伯克利大学老师莫里

认识莫里的时候,丘成桐已经成年。所以莫里对丘成桐的影响和潘宝霞不一样。潘宝霞影响的是丘成桐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莫里对丘成桐的影响则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事业。

莫里是丘成桐的偏微分方程老师。丘成桐后来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几何分析领域。“几何分析的新意,在于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用于微分几何”

7.5 伯克利大学导师陈省身

陈省身是丘成桐的导师,是“世界级的几何学家”,是“当代华裔中首屈一指的数学大师”。

和其他的老师相比,陈省身对丘成桐来说,除了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区别:这个老师是丘成桐自己选的,而其他几位老师是他只能被动接受的。

“1970年6月,陈省身放完年假回来,我找他谈了一下,最后决定做他的弟子。当时我已很清楚自己最喜欢的乃是几何学,自然应当拜世界级的几何学家为师”

【笔记:老师有被动接受的,也有主动选择的。我目前认为自己主动选择的老师更重要,当然这需要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八 环境和朋友

丘成桐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教授大学哲学和历史的父亲丘镇英,以及他就读过的培正中学、香港中文大学、伯克利大学,都给他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一种划分学生的方式。比如菲尔兹奖得主比尔·瑟斯顿,就是丘成桐在伯克利的同学。

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和朋友这一点,也可以拆分归属到前边提到的家庭和学校里面去。

九 榜样

9.1 父母

“母亲和父亲即使手头紧绌,也会接济亲友,他们古道热肠,给我树立了一个慷慨好义的榜样”,这句话是丘成桐在自传里明确提出的榜样两个字。

父母对于孩子的榜样作用,往往体现在言传身教之中。

9.2 孔子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丘,也是丘成桐的姓。

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字,如果它恰好是你的名字,那你对它的理解就会比别人深刻很多。

在自传中提到在伯克利大学的刻苦学习经历时,丘成桐说“那时我整天都在艰苦攻读,没时间去想;夫子在世,一定会赞赏有加”,当提到自己学习稍有松懈时,丘成桐说“孔夫子如果知道我不再整天学习,或许会有点失望”。

9.3 华罗庚

“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华罗庚的书,使我更添动力......带我走进高等数学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在那段日子中......使我感到数学的召唤”

【笔记:长期来看,榜样甚至并不一定是对的。但就当时而言,榜样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十 学习方法

10.1 超前学习

“除了父亲亲授的课和日常的对答,我还喜欢旁听父亲和他的学生热烈的讨论。这些大专生时常上我家,有时他们会谈到哲学,其中的内容非小孩子的我所能掌握,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们话语中的兴奋,从而知道哲学思想的迷人之处。”

【笔记:

1. 如果人是一台计算机,成年之前是这台计算机学习的加速度最快的时候。

2.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可限量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超前学习,是一种智力开发。

3. 学习的环境可以是外人主动提供的,但具体到学习本身,要孩子主动学习才会有效。被动的灌输无论超前与否,也许都没有意义。】

10.2 教学相长

丘成桐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丘镇英因病去世,迫于生计丘成桐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而他的第1个学生甚至只比他低一年级。也是这一段经历,让丘成桐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好处,他在自传里的原话是“虽然当家教老师原来是为了钱,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在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数学的过程中,我对所教授的内容理解更深了”

十一 选择

选择可分为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

丘成桐在自传里记录过的选择,我做笔记标注过的有两个,一个是选择陈省身作为导师,另一个是在1.45万美元和6400美元的工作之间,选择6400美元的普林斯顿高研院。

11.1 被动选择

就丘成桐而言,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这些都不是他自己能做主的,所以只是被动接受,或者说是被动选择。

同一件事,对于甲是被动选择,对于乙可能就是主动选择。比如乙自愿帮甲做了某事。

11.2 主动选择

对于丘成桐来说,在有选择权的时候选择陈省身作为导师,在两个工作之间选择薪水更低的那一个,都属于主动选择。

【笔记:主动选择比被动选择更可贵,拥有主动选择权需要一定的基础,这基础或许是年龄或许是其他某方面的实力。】

十二 个人努力

在自传里,丘成桐提到过的,他早年刻苦学习的经历有:

“整天都待在课室、图书馆或者讲堂”

“那时我整天都在艰苦攻读,没时间去想,夫子在世一定会赞赏有加”

“除注册的三门课外,我还旁听了六门课,此外还参加其他讲座和研讨班,反正时间塞得下的我便去了”

“圣诞节假期,图书馆实际上几乎被我一人独占”

“在伯克利图书馆疯狂阅读时,我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和里奇曲率有关的书”

“当时数学学报的种类比现在少许多(当今估计有两千种之多),我习惯翻开图书馆收到的每一份数学学报,试读其中的文章。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内容,好歹也会知道谁写了什么,这让我能够掌握每个数学领域的轮廓,并在脑海中形成广阔的画面,看到哪些科目可以互相配合”

【笔记:

1. 人与人的天赋各不相同,最后那些有一定天赋、付出过一定努力、又有一定运气的人取得了成功。

2. 光有天赋而不努力,就像一台性能强劲的电脑,过不了几年就落伍了,成就更无从谈起。

3. 对于很多人来讲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天赋不够,恐怕再努力也是没用的。

4. 如果天赋是一个数值,那天赋的阈值可能既没有很多自暴自弃的人想的那么高,也没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人想的那么低。

5. 相较于天赋和努力,也许运气的比例更不可忽略,只是通常情况下,运气只能被动接受,却不能主动选择。

6. 如果把运气单独看做一个参数的话,也许有很多因素能够提高这个参数值,比如天赋,比如坚持,比如努力。但运气这个函数究竟有多少个变量,变量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恐怕短时间内是无解的。

7. 在精确的运气函数没有被推导出来以前,恐怕就只能被动接受“不断努力来提高运气”这样定性的观点。】

十三 读书

先来看一下,丘成桐在自传里提到过的,关于读书的部分内容:

1. 在培正中学的时候,“星期六放学后,离火车到站之间有些空当,有时我会在九龙一间书店流连。因为买不起书,我只会站在那里看一些数学书”。

“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华罗庚的书,使我更添动力。这本有关数论的书带我走进高等数学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如果说当时华罗庚的书,使我在父亲走后的绝望和空虚中看见了方向,找到了热切追求的目标,这并非言过其实”。

2. 14岁时,丘镇英因病去世后,“我开始自然而然地背诵他教过的诗词,连自己也感到惊讶” “我亦开始阅读父亲书架上的哲学书,那是非常难懂的”。

3. 在伯克利大学,“在伯克利图书馆疯狂阅读时,我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和里奇曲率有关的书”

“当时数学学报的种类比现在少许多(当今估计有两千种之多),我习惯翻开图书馆收到的每一份数学学报,试读其中的文章”

【笔记:

1. 读书的本质是信息的输入。在我目前读过的35本(截至2022.2.15)传记中,粗略估计,85%以上的人都喜欢读书。

2. 即便是少数几个没有给我留下喜爱读书这一深刻印象的人,对于信息的摄入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富甲天下》的作者,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3. 相较于形式意义上的上学,读书更重要,本质意义上的信息摄入,比读书更重要。

4.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输入什么样的信息也很重要。

5. 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都只是表达信息的形式,各有优点和特点。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一种需要预处理的文本,准备让大脑这台机器去处理。

6. 有时候文字的表达力,即便用视频都很难更精准地再现,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十四 行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阅读人物传记的过程中,一直在留意这些人物都看过哪些书、去过哪些地方。

至于读书和行路和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更深层次的更精确的函数关系,到目前还远没有被发现。

就丘成桐而言,6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时局动荡跟父母去了香港,小时候家里租房搬了好几次家,20岁的时候又去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留学,之后又因为工作和生活,去过很多的城市。

那些美国城市的名称,这里不再详细列出。

总的来说就是“我的一生亦是如此,也曾几度迁徙。

小时候为生活所迫,搬了几次家,长大后因工作的改变而迁居,那是学术界常见的情况”。

读万卷书的好处我们更容易理解,那行万里路的好处又在哪儿呢?

丘成桐在书里说的是“旅行除了是工作上所必须外,它亦能让我接触到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内,还是在‘象牙塔’外的新事物和新思想,这都是极有裨益的”。

十五 愿力

这是一个比较宗教化的词,我本想找一个更好的词来替代,但目前还没有找到。

在很多人的自传里,有所成就的人物通常都有很强烈的信念,有的人是想获得某项赛事的冠军,有的人是想要破解某个难题,有的人是想要赚很多的钱改变命运。

具体到丘成桐来说,书中提到在他的父亲丘镇英去世后,他的母亲梁若琳拒绝了大舅让丘成桐养鸭子的建议,坚持让丘成桐兄弟姐妹们读书。这时候书里说“虽然只有十四岁,我已经决心在学术界闯出名堂”。

当他考上伯克利大学的时候,他的大哥丘成煜已经在一年前得了脑瘤,对于留下母亲一个人照料兄长,“心里也不踏实”,但是“我强烈地感到必须挣扎成名”。

十六 全面

“当时数学学报的种类比现在少许多(当今估计有两千种之多),我习惯翻开图书馆收到的每一份数学学报,试读其中的文章。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内容,好歹也会知道谁写了什么,这让我能够掌握每个数学领域的轮廓,并在脑海中形成广阔的画面,看到哪些科目可以互相配合”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摆脱分隔数学和物理的藩篱,从而找到一片令人振奋的、富有成果的沃土”

以上两段内容,是我从书里摘录的,用以记录丘成桐在数学方面知识全面的内容。

丘成桐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领域,是几何分析。而几何分析,把几何和拓扑两个领域综合运用,“以偏微分方程为经纬,把几何和拓扑联系起来”。

这样的创新,需要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储备。

十七 专注于发散

17.1 专注

说专注是因为他始终专注在数学领域。

17.2 发散

而说发散,是因为在数学领域内,并不刻意专注,甚至还有点发散。

“我并没有将全部时间花在卡拉比猜想上,我爱同时兼顾不同的研究计划”

“我一直喜欢同时考虑几个题目,当一个题目过不去时,便可以转到另外一个上去。如果这些题目具有某些共通之处,那么从某题目中得到的新想法,或许可以应用到原来的题目上去”。

十八 创新

丘成桐主要的领域是几何分析,“以偏微分方程为经纬,把几何和拓扑联系起来”,而根据书中的内容,在他之前研究偏微分方程的人和研究几何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笔记:创新之所以难以复制,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新是主动的。在被动的层面上,无论他人或者其他力量怎样驱使,恐怕也很难产生创新】

丘成桐的人生转折点

在自传里,丘成桐自己提到的人生转折点有:

1. 中学老师潘宝霞。“她对我大大的起了同情之心,甚至送奶粉和其他食物给我补充。这件事竟是我的转折点”

2. 丘镇英的离世。“父亲的猝逝是我一生的转折点。从前家中有一个中流砥柱,随时随地照顾我们;现在没有了,是时候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这时我有种强烈的欲望,要使父亲以我为荣。”

3. 大学老师萨拉夫。在自传的序二中,丘成桐说“念大学时,遇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年轻学者斯蒂芬·萨拉夫,可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在自传里,丘成桐还在几个地方,提到过让他成功的几个因素:

"念大学时,遇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年轻学者斯蒂芬·萨拉夫,可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若非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使我到了加州,真不知道自己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多远"

"如果没有母亲为子女做出的牺牲,和父亲培养子女对知识的热爱,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亦感谢美国的教育体系,它使我到达美国后,即能在理想的环境中钻研教学。这体系的特点是充分重视和培养每个人的才华,无分种族、出身和说话的口音"

"我的职业生涯也有赖于老一辈数学家的无私提携。首先要提到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论文导师陈省身老师"

最后,还有几点读书笔记补充如下:

【1. 似乎价值观不同并不影响人的成功。比如丘成桐提到他的老师陈省身认为“人生不外名与利,学生运动两者皆不达”。而丘成桐“在那一刻我理解到,即使陈先生和我的价值观并不相同,但我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从这段文字似乎可以看出,两位杰出的数学家,在价值观上的不同。

2. 成功成名要趁早。虽然丘成桐并没有表现出像高斯和伽罗瓦那样的天赋,但他在大学时期就被认为是天才了。获得菲尔兹奖,本身就需要年龄小于40岁。

3. 成功之后做的事。获得菲尔兹奖之后的经历中,丘成桐做过《微分几何学报》的主编,做过哈佛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培养了一批学生。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数列到矩阵。似乎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成功之后形式的共同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21004145509ce5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