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十大名将韩信仅排第七,历史上真正的六位无敌将军:薛仁贵垫底,韩信第二,项羽未上榜?

自古以来武将就是国家平安稳定的柱子,将帅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良兵,他们长年征战在战场上,舍小家顾大家。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无数的能臣武将,其中能够叫出名字的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有的人是草根出身,也有的人是武将世家出身,但他们从不论出身只看实力,因此他们互相信任相互协作,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在这些将军中,有六位是榜上有名的常胜将军,一生征战沙场却没有一场败绩,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几位吧!

01 三甲能将

第一名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白起,作为战国时期四大战神之首的他在七十余年的征战中,从未有过败绩。

根据梁启超先生的考证文献,在战国的200多年历史中各国死伤军士超过了200万,而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口都是死在了白起及其士兵的刀下。

白起恐怖的战绩也让他获得了一个可怕的称号,那就是“杀神”,因此与白起同居要职的官员一般都不敢轻易招惹他。

这一切功名都是白起一步一步打出来的,他从不受待见的“左庶长”逐渐升迁成为“武安君”的故事堪称是一部“现代奋斗剧”。

白起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他精明的战策,他从不将攻夺城池为唯一目标,乘胜追击是他作战的一大特点,他还非常重视本地军营工程的修筑。

但这一代勇将最终却被皇帝赐死,这一切都要回溯到那一场歼灭赵军45万人的战争——长平之战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却点出了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残暴行为。

这一下子就引起了诸侯和百姓的不满,街头上的百姓们常小声议论道:“那四十万降卒既已投降,为何做到这种地步。”

“就是说啊,假若那白起将军跑到别国做将军,那遭殃的还不是我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啊。”

白起又何尝不知这样做会引起多大的波浪,一是他深知如果带着那批40万降卒。

原本就不够本军吃的粮食又会减少,粮食减少定会引起军中士兵的不满,这样得不偿失。

二是这些降卒都是从赵军部队,假如其中有人叛乱秦军现存的军队会很难应付这一拨人。

白起为了大局最终选择了最残忍的做法,一夜之间便将全部降卒坑杀。

无法再与秦国正面对战的赵国便想了一出离间计,他们暗中派出苏代等一车人马将车上的财宝送到了秦相应侯范雎的府中,并让苏代谗言道:“若白起继续追击赵军,将赵将擒杀围攻邯郸,赵国的确就亡了。”

“秦国力量强大以后,白起作为功臣能获得的奖赏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假若白起成为三公,范候你甘心在一个武将之下吗?”

“倒不如让赵、韩割地求和,那时范侯便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还能灭灭白起的风头。”

范雎思量了一番便接受了苏代的建议,第二天进谏之时便向秦昭王提起了这件事,心中留有善意的秦昭王便同意了范雎的提议,下令让白起回国不再追击韩、赵二国。

尽管白起心中百般不愿,但他也只能够听从军令,收兵回国。

韩、赵二国策谋奏效以后立马赶回了国家开启了新的军事训练,割地也不过是哄秦昭王的幌子。

将近一年没有收到韩、赵二国割地消息的秦昭王,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上当了,恼怒的秦昭王便立马下令让白起整兵开始进攻。

但深知此时并不适宜围攻邯郸的白起便装糊涂,几次都没有上朝接受秦昭王的诏令。

早已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秦昭王并没有想到八个月过去赵、韩两国肯定早已整顿好了士兵。

其他小国也想要联结在一起攻打秦国,如果真的要去围攻邯郸那肯定是必败无疑。

珍惜自己羽毛的白起不愿打一场必败的战争,不论秦昭王如何好言相劝,白起都坚定地拒绝了秦昭王的诏令。

这样做的下场也就是被贬为平民,因小人的谗言最终自刎而亡。

第二名榜上有名的无敌将军便是韩信,出身布衣的韩信因家境贫寒经常被人看低,大家私下里谈起他时也都说他是一个品行不端之人。

尽管贫苦但韩信心中却有常人没有的大志向,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是什么。

在跟着项梁征战的那段时间韩信在军中一直都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小兵,跟着项羽以后的他为项羽出了好几个计谋也都没被采纳。

心中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大有作为的韩信便离开了项羽,投奔到了刘邦的麾下,但进入刘邦军队的他也根本不受刘邦待见。

但机会总是意外降临的,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句:“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害壮士?”能够引起夏侯婴的注意。

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引荐下,这才使得韩信的才能最终被刘邦发现,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

之后经历的多场著名战役使韩信彻底打响了名声,他的许多计谋和故事都作为成语流传至今。

聪明的头脑、杰出的战绩都表明了韩信的第二名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名将军冉闵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些陌生,他最初名为石闵,是赵皇帝石虎的养孙。

石闵自小便跟着石虎一起习武,石闵机警敏锐的品行深受石虎喜爱,因此石虎待他如同亲孙子一般。

成年后的石闵便主动担任起了带兵打仗的任务,每一次出兵时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毫发无损,这让全族人对他刮目相看。

嫉妒石闵的人便出计谋想陷害他,但都会被石闵发现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石闵虽然身在胡营心中想的还是汉族的百姓,当他在胡营中有了一点势力以后,他便常常偷开仓粮用来救济周边的汉族百姓。

但有人发现后便偷偷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石虎的接班人石遵,早就想把石闵除掉的石遵便以此为由头找起了石闵的麻烦。

石闵自然也看出了石遵的心思,他也明白了无论自己为石氏做了多少贡献,在石氏上层看来他不过是一个走狗。

因此石闵心中对胡人的恨意日渐剧增。

石虎死后,两任接替赵皇帝位置的接班人都被石闵刺杀,石闵最后改回了冉姓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

他的果断和骁勇善战让他在长篇的历史书卷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02 后起之将

这第四名就要提到元末明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

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常遇春年幼时常常是食不果腹,脸上永远都是干黄的颜色,身体也枯瘦如柴。

因为他干瘦的身材,村里人曾断定过他活不到10岁,但青少年时期的常遇春却打破了村民们对他的印象。

他不愿再待在土地上了,他不想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因此他在一天夜晚与双亲做过告别后便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外出在外的他通过到处拜访,打零工成功地养活了自己,他也不再像年幼时那样干瘦,身体渐渐地强壮了起来。

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他便想到了习武,他四处求医的经历让他短短几年里就从一个毫无根基的新手成长为了精通武术的高手。

那时一心想要做出大事业的常遇春迟迟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直到在和州时他看到了传闻中的朱元璋。

常遇春悄悄地跟随在朱元璋队伍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他看到的朱元璋始终在做一些于民有利的好事,这正是他一心所求的领军人。

常遇春主动应聘进入了军营,起初朱元璋对这个人并不满意,觉得这人来军营中只是为了能够混一口饭吃,便刻意冷淡他。

常遇春不解朱元璋的意思便主动说出了:“我来营中就是为了助你一臂之力,帮助你平定山河,为何你还要如此对我。”

听完常遇春的话后,朱元璋并没有出声回答,而是在后来的几场战斗中选择常遇春作为主将。

习武多年的常遇春自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还在至正十九年正式攻取了衢州城。

有勇有谋的他最终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成为当之无愧的开国大将。

第五名大将便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

年幼的岳飞自小就敦厚寡言,多做实事还经常阅读一些古时的著名军事书籍,如《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自小习武的岳飞天生有神力,年幼时便能举起普通男性都很难举起的挽弓。

一心想为国征战的他告别母亲以后便应征入伍,开启了自己的军戎生活,“精忠报国”和“还我河山”成为他的信念。

入伍以后的岳飞打了许多出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从收复建康再到平定游寇,他得厉害至今让人称赞。可是岳飞的死却叫人惋惜。

公元1142年1月,这位全国最优秀的将领却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只因他优秀的战绩让皇帝感到威胁。

士兵与将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身为皇帝的赵构自然担心自己的统治基础会因此崩塌。

岳飞在战场上几连不败的神话,非但没有引起宫中官员的称赞,反而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原本打算乘胜追击继续北伐攻打金国的岳飞却收到皇室送来的急报,诏令要求岳飞停止继续向北进发。

尽管岳飞心中还存有继续进攻的心思,但因为皇帝的诏令,他不得不班师回国,心中又再大志向的他也只能屈服于皇帝。

他可能想不到,这一回国却是要了他的命。岳飞超高的威望,让皇帝赵构心有不满,因此赵构才默认主和派秦桧给岳飞戴上“害国殃民”的罪名,最终将他杀害。

一代枭雄没有战死在战场上,却亡在了自己君主的刀下,让人惋惜不已。只保存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最终也亡在了敌军的刀下。

第六名将军薛仁贵虽然是榜单中的垫底,但身为唐朝将领的他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位。

当唐王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时,薛仁贵只是其中一名毫无存在感的小兵,但征战结束以后的他却名声大振,成了唐太宗眼中最喜爱的武将之一。

《旧唐书》记载薛仁贵在战争中“著白衣,握戟,腰鞭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也正是因为他所向无前的精神让唐太宗看见了他。

唐太宗也因在战争中挖掘到了薛仁贵这名良将,高兴地发出了“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这一句感叹。

薛仁贵四处征战,战绩虽不像前几位将军那样出色,但在征战高句丽的战争中却是雄姿英发。

他率领兵队直接冲入了高句丽的平壤城,一举平定了高句丽内部的反动人员,随后听令唐太宗的旨意又转向平叛了铁勒各部的动乱。

后来他又因酒驾有功受到了唐高宗的重用,回纥企图与唐作战,唐高宗便令他为将领出征回纥。

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的称号就是在征战回纥时得到的,当他大胜的消息传回都城时,唐高宗便下令给了他许多封赏。

他的一生也算是一波三折,尽管并不是常胜将军,但他为唐王朝的和平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他勇猛果敢,无畏死亡征战沙场的精神更是令人佩服。

03 何为将军

大家或许会疑惑为什么无敌将军的名单上没有项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学界的说法,很可能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的品行,虽然项羽威武霸气但他却杀人如麻心中没有一丝对生灵的尊重感。

他虽然武力高强,但当他征服了一个地方的人民以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还是如秦王朝一样残暴生煮他人父母,坑杀俘虏。

垓下一战,项羽大败。他自认为能够轻易地打败刘邦,却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最终因兵少粮草紧缺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忍受不了这样屈辱的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

我们自小从古书典籍中看到的将军几乎都有着这几个共性他们要么“武艺高强”要么“英勇杀敌”,因为他们的骁勇善战才使得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

将军这一词承载着太多的意义,在一场战争中将军甚至掌握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如果没有将军的带头领兵,那么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威胁,他们打下的赫赫功绩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危。

虽然将军的战绩可以供后人为其排名,但他们付出的血肉汗水是无法排名的,他们是国家的伟人,更是历史上的伟人。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他们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安稳的重要力量。

虽然这些将军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的模样会一直记录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些为国而亡的将军更是为后辈做出了示范,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挺身而出,舍身为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辈。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爱国,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智、信、仁、勇、严”更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要点。

史册号网友观点:时也,命也?能力难与比对?性格决定命运有几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40204155008cba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