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历史故事吗?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刻舟求剑,出自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说的是一个楚国人的故事,无论成书时间还是个中人物,都能推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精确一点,更多应该是在战国时期

【成语】: 墨守成规

【拼音】: mò shǒu chéng guī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举例造句】: 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拼音代码】: mscg

【近义词】: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 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歇后语】: 一本经书看到老

【灯谜】: 临帖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思想固执保守

《刻舟求剑》的故事里只有一个成语,即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则寓言。这则故事讽刺了了那些不知变通的守旧者。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如同剑落在水中而船在流动一样,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还在船上,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记号,那是怎么也找不到剑的。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契舟求剑

褒贬色彩含嘲讽意

结构连动

释义

基本舟:船;求:寻找,寻求。

比喻比喻拘泥呆板,脱离实际,不知变通。也比喻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

例句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随时注意外在环境的变化,切忌刻舟求剑。

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引证

刻舟求剑,固匪通才。

宋 · 陆游 · 《谢梁右相启》

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元 · 姬翼 · 《鹧鸪天》

夫地理上种种差别,势不容刻舟求剑。

梁启超 · 《中国国会制度和议》

近义词

胶柱鼓瑟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食古不化

反义词

通权达变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意思是比喻办事刻板拘泥,延伸造句:7、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8、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意思:舟:船;求:寻找,寻求。比喻拘泥呆板,脱离实际,不知变通。也比喻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

舟,普通话读音为zhōu。“舟”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舟,船也”。“舟”字基本含义为船,如:舟人、舟次;引申含义为尊彝等器的托盘,如:皆有舟。——《周礼•司尊彝》。

在古文中,“舟”字也用作动词,含义为用船过渡,如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1]。

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4]。

成语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2]。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2]。”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2]。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2]?”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2]?”

成语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

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

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

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

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

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

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3]。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3]。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4]。

运用示例

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中文名

外文名

Carve on gunwale of a moving boat

拼音

一成不变、依样葫芦、守株待兔

借坡下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的时候,在江中心不小心将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想伸手去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宝剑已经沉入水底,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宝剑落水的地方的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却不见宝剑的踪影,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

刻舟求剑是历史故事,讲的是一位乘船的顾客,不小心把所带的剑掉到了河里,立即在掉剑的船边上刻上了记号,等船到岸边上,再顺着船上记号把掉了的剑找回来,可是船在运动,可剑不动,怎么能找回来创呢?说明事物不断在变化,没有一沉不变的!

是成语故事是根据民间故事或者俗语改编的成语故事。

不是,它们是两则寓言故事

它们不是历史故事,是寓言故事

这两个都是历史故事呀

刻舟求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不是真事,这只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本书《吕氏春秋》里的一个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察今》讲有个楚国人乘船时把剑掉到水里,他在船舷上刻上记号。船靠岸时立刻跳下去找剑。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以讽刺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30608164011b90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