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上古神话神奇宝物,神话里的大禹法宝有什么神奇之处?

大禹治水的第一件宝物,叫“河图”。当年大禹治水,其实主要治理的就是黄河之水,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历朝历代,都出现过黄河泛滥的水灾,大禹时期自然也不例外。那么,治理黄河,首先需要什么呢?那自然是对整条黄河的总体认识,否则只靠“水来土掩”的应急之法,是根治不了黄河水患的。

可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要想对长达几千公里的黄河有个整体的认识,又谈何容易!不过,吉人自有天相,正当大禹为黄河水患发愁的时候,河伯出现了,河伯交给了大禹一幅图,并告诉大禹说,整条黄河以及黄河的诸多支流,全都绘制在了那副图上,而那个绘制着黄河水道的图,就叫作“河图”。

有了“河图”,大禹就能够对整条黄河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安排了,然而,只有“图纸”,却没有测量工具,显然还是不行的,于是,伏羲又出现了。伏羲交给了大禹一样东西,也就是大禹治水的第二件宝物——玉简。

伏羲,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画出了“八卦图”的伏羲,而伏羲交给大禹的“玉简”,又叫“玉尺”,说白了,就是测量黄河的测量工具。

“玉简”不用的时候,长一尺二寸,而当它被使用的时候,它就可长可短了,用伏羲的话说就是,“玉简”上可度天,下可量地,是一件宝物。

既然就连天与地都可以测量,那么就更不要说是一条黄河了。

至此,大禹有了“图纸”,也有了“测量工具”,接下来,就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他一场了。

不过,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还是比较残酷的,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忽然发现,有些地方的河道水面暴涨不下,是因为一些大山挡住了黄河之水的去路。

怎么办呢?于是就大禹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哎,如果我能有一把神斧,把那些挡道的大山劈开,那该有多好啊!

听到大禹的这句叹息,我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大禹治水的第三件宝物,一定就是一把神斧!我们的猜测一点儿也不错,就是神斧。“河图”是河伯给他的,“玉简”是伏羲给他的,那么“神斧”又是谁给他的呢?

事实上,“神斧”并不是谁给他的,而是大禹亲自去借的,借谁的呢?当然是天帝的了。大禹从天帝那里借来神斧,劈开了挡道的大山,大山已被劈开,那么接下来的河道疏通工作,显然就容易得多了。

最后,顺便多说一句,据说当年的大禹王一斧下去,把挡道的高山劈成了“鬼门”、“人门”和“神门”三道峡谷,从而引导黄河之水向东流去,而就在当年大禹挥斧劈山的地方,今天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三门峡。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盘古斧、炼妖壶、中央戊乙杏黄旗、东皇钟、诛仙四剑、七宝妙树杖、盘古幡、兜率灯、造化玉碟、封神谤、翻天印、斩仙飞刀、打神鞭、乾坤圈、九龙神火罩、金蛟剪、混元金斗、天魔化血神刀、射日弓、两仪瓶、轩辕剑、虎魄、干戚、混元一气三清符录.

1 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

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

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2 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

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

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

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

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

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

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

3 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

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

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

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

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未解之谜:《山海经》

《山海经》是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植物、动物、矿物、地理、宗教、医学、民俗、民族等内容的神作,它反映了中国的各种文化地理现象,包罗万象。在《山海经》中除了包含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了诸多的领域,比如地理、历史、美学、哲学、天文学、动物学等一些学科。

在当时的交通科技文化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竟然能够记载诸多玄奇内容,实在是令人费解。有人认为《山海经》是源自于大禹治水时期的《山海图》,而《山海图》就曾刻画在华夏九鼎之上,原本是大禹治水的天下水图。对于《山海经》是如何成书的、其中的飞鱼走兽玄奇的物种到底存在与否,我们一直都保持着好奇。

1、神产生于最初“物质”的相互“吞噬”、“变异”或许可以称之为进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有天地的时候,一切都

2、神出现之后,就形成了外观类同的种族,可以称为某一神族。其实本质上来说,只有其中的强者才能称为神,弱者就是所谓“国民”。《山海经》中说轩辕国的国民,人首蛇身,尾交首上。这显然不是神,对人来说可能还算一种“神”,或者妖。

3、外形雷同的同族神,他们之间也有激烈的争斗,为了利益其强者并不会对同族的弱者抱有怜悯之情和同族之谊。

4、神并不是不死不灭,他终会死去。

5、神死后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消亡,是新生命的开始,这是神的生育形式,生育也带来变异或许可以称之为进化。

6、神也需要从所处的宇宙中获取“资源”,这一“资源”与人类所需不同。就如同机器人需要电力,而人需要食物。

7、强大的神会对资源进行绝对占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8、神占有所获资源的方式是确立所有权,他并不需要自己开采,而是派遣其他弱神管理。

七宝妙树乃是西方二教主准提道人以其本体西方庚金菩提结合金、银、琉璃等七宝炼制而成,为准提道人的证道法器。

号称无物不刷,全称为七宝妙刷树。

靠这件法宝,准提道人刷了孔宣的五色神光,还两次打败通天教主,非常不凡。

其本体乃是上古三大神木之一的“若木”躯干所炼制,“若木”是与建木齐名的存在,生长于西极荒远之地,神奇无比。

TOP、7炼妖壶

炼妖壶古称九黎壶,乃上古异宝之一。拥有不可思议之力,据说能造就一切万物,也有惊人之毁坏力量。内部有着奇异之空间,空间之大似能将天地收纳于内。后归女娲娘娘所有,同时也是女娲娘娘的证道之物,而且女娲娘娘的红绣球和招妖幡都在润养其中。

TOP、6十二品功德金莲

十二品功德金莲乃是接引道人的证道法宝,端坐莲台,防御惊人,本体乃是创世青莲的不成熟莲子所化;但是十二品功德金莲的其他作用并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这十二品功德金莲绝对是镇压一教气运的绝佳宝物;可惜后来被蚊道人一口吃掉了三品,变为九品莲台,也就是后来如来佛祖座下的九品金莲了,此乃天数。

TOP、5乾坤鼎

乾坤鼎乃是创世青莲的莲蓬所化,有返本归元,提高宝物、兵器的等级品质,转化后天为先天的功效;如此宝物,虽然没有攻击性作用和防御性作用,但鸿钧老祖又怎么会给他人呢?所以这件法宝就被鸿钧老祖自己留着了。

TOP、4太极图

太极图乃是太上老君的证道之宝,拥有平定地水火风之威、转化阴阳五行之力、分理天道玄机之功、包罗大千万象之能。

太极图玄妙无限、造化无穷,可化解一切攻击,无视任何防御。

太极图展,天地动容、日月变色,无上至宝之威显露无疑。

太极图第一:可化为一座白玉金桥,连接天道圣威,消灭所有来犯之敌;第二:可将无数时空化为鸿蒙混沌;第三:可降服无数宝物兵器。

TOP、3盘古幡

盘古幡乃是开天神斧之斧刃融合无量开天功德所化,呈天道玄黄色,在分宝崖上,鸿钧老祖将盘古幡赐给了元始天尊。

展现时霞光万道穿碧落、瑞彩千条罩九霄,散发着唯我独尊的霸气、尽显不可一世的威严。

拥有撕裂鸿蒙混沌之威、粉碎诸天时空之力、统御万法奥义之功、开辟天地寰宇之能。

并且能操控天地之威,攻伐、造化更是位列天道第一。

TOP、2混沌钟

混沌钟呈混沌玄黄色,是上古妖皇东皇太一所有。

乃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造物之际,东皇太一用以镇压鸿蒙世界的无上宝物。

钟体外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环绕其上、钟体内有山川大地、洪荒万族隐现其中。

五色毫光照耀诸天,混沌圣威震慑寰宇。

混沌钟玄妙无限、造化无穷。

可以禁锢时间、镇压空间。

反弹任何宝物神兵的攻击和一切神通法术的伤害。

攻伐防御一体具备,顶于头上先立不败。

TOP、1弑神枪

弑神枪乃是先天第一攻击至宝,乃是混沌青莲之茎汇集混沌中最凶戾之气所化,可以杀死圣人,更可以杀人不沾因果,端的是神奇异常;不过可惜这弑神枪自出世之后,即从寰宇中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就连鸿钧老祖想得也是得不到。不过据说被巫妖大战时期逃走的混沌老祖所得。

哎,这是出于神话小说中的。

不是真的。

叫噬金兽。

作为一个极具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人,蒲松龄极其喜欢饮酒。

他在《聊斋文集》自序中说道:“余少失严训,辄喜东涂西抹…

故摺绅士庶,贵耳贱目,亦或网牛而以犊耕。

日久不堪其扰,因而戏索酒饵,意藉此可以止之;而远迩以文事相烦者,仍不少也。

”据统计,在保存下来的蒲松龄诗词中,写到酒的就有211首,占总数的约五分之一。

这充分说明,酒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是占重要地位的。

今天就一起聊一聊《聊斋志异》里的饮酒器。

古代的酒器大略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类,其中有的盛酒器又兼有温酒、煮酒之功能。《聊斋志异》中出现的酒器种类非常多,其中饮酒之器固然不胜枚举,盛酒之器也是琳琅满目;《聊斋志异》中更写到了一些别出心裁的酒器,如荷叶杯、鹦鹉杯,甚至连女子的弓鞋都可以用来饮酒。

1、杯

杯在古代常作饮酒器的统称。《聊斋志异》中,杯的名称随处可见,例如卷一《狐嫁女》:“公笑曰:金杯羽化矣。然世守之珍不可失。”卷六《绛妃》:“妃不言,但以巨杯促饮。”等等。

杯的质地,通常有铜铸、木制和采用夹桮胎制等。作为饮酒器的通称,杯的造型不同,名称各异,通常古人说酒杯,实际上就笼统地指代锤、爵、觞、觥等各种饮酒器。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面,杯都是饮酒器的通称,我们并不知道作者饮酒时,使用的到底是锤、爵还是觞。

杯在古时又称为白。白本意是罚酒时所用的大杯,《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后来泛指酒杯。

《聊斋志异》中也有数处称杯为白一一《聊斋自志》:“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卷三《汪士秀》:“三人互劝,引釂竞浮白。”卷八《局诈》:“垂以巨白劝釂,内复改弦为‘闲情之赋’,李形神益惑。”

2、爵

爵样式古雅,制作精致,在《聊斋志异》里通常出现在比较正式的筵席中,如卷一《狐嫁女》:“既而酌以金爵,大容数斗……已而主人敛酒具,少一爵,冥搜不得。”

卷二《白于玉》:“一衣绛绡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转清歌。”卷四《余德》:“尹已薄醉,不能尽筹,强引三爵,离席亡去。”卷四《罗刹海市》:“酒炙数行,龙君执爵向客曰……”

《说文解字》释曰:“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酒,又持之也。”早期的爵为陶制,夏代开始出现青铜酒爵,商代是我国青铜酒爵的盛行时期,周代中期以后爵杯逐渐减少,但一直沿用于后世。

爵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其中流用于饮酒,三足用于放置平稳和便于温酒,两柱则是放置隔挡以过滤酒渣用的。古时受酿造工艺限所限,酒中多有浮渣,饮酒时就把隔挡安放在两柱上,这样可以防止浮渣入口。

3、觞

觞在《聊斋志异》中也经常出现,如卷一《娇娜》:“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罢。”卷二《陆判》:“俄负判入,置几上,奉觞酹之三。”卷二《凤阳士人》:“俄顷,设酒果,丽人酌曰:‘鸾凤久乖,圆在今夕,浊一觞,敬以为贺。”等。

觞两侧有耳如翼,称为羽觞;饮时双手执耳,因此又俗称耳杯。觞多用木制,通髹红、黑色漆,间有彩绘。觞的容量有大有小,杯身有深有浅。其中深者用以盛酒,而浅者用以盛羹,这是觞相比其他饮酒器比较特殊的地方。

《聊斋志异》中往往还连以“行觞”、“飞觞”使用。“行觞”是指依次饮酒,《礼记·投壶》:“命酌,曰:‘请行觞。’”《聊斋志异》卷三《商三官》:“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卷四《公孙九娘》:“亦别设一壶,为客行觞。”

“飞觞”则以行酒如飞来形容饮酒畅快热烈, 《聊斋志异》卷十二《苗生》就写道:“众乃罢吟,因而飞觞再酌。”因觞常为古人饮酒所用,因此饮酒时行的酒令又叫做“觞政”。《聊斋志异》中对觞政亦有描写。

4、觥

《聊斋志异》中,酒量大的人,经常使用觥来饮酒,如卷二《陆判》中,就以“陆豪饮,一举十觥”来形容陆判酒量之大。

而且,蒲松龄为了突出觥之大,还常用“巨觥”,如卷一《狐嫁女》:“有世家朱姓宴公,命取巨觥,久不至。

”卷二《凤阳士人》:“又以巨觥劝客,士人以醉辞,劝之益苦。

”卷三《小二》:“既而女适得‘酒人’,丁以巨觥引满促釂。

”等。

觥最初多为牛角所制,也有木制,容量可达七升。《说文解字》曰:“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三礼图》云:“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一说刻木为之,形似兕角,盖无兕者用木也。”

后来的觥多为青铜制,器腹椭圆,有流及銴,底有圆足,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古时还有“觥船”,指容量特别大的饮酒器,李贺《河阳歌》就写道:“觥船沃口红,蜜炬千枝烂。”

觥因其盛酒多,常被用来作为罚酒的酒器。《周礼·春官》记载:“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觥其不敬者。”《周礼注疏》解释道:“觥,罚爵也。”Cil《聊斋志异》卷八《顾生》中,就使用觥来罚酒:顾生离席过久,“(王子)见顾,笑问:‘何往?剧本过七折矣。’因以巨觥示罚。”

此外,锤、盏、碗也都是《聊斋志异》中出现过的饮酒器。

锤:《聊斋志异》卷七《鬼令》中,展先生等数人(实为鬼)行文字令饮酒,规定谁赢了便饮一锤,到展先生时,他无计可施,耍赖道:“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锤。”

《说文解字》:“锤,酒器也。”《正字通》:“壶属。汉大官铜锤,即壶也。俗谓酒卮。”既然锤俗谓酒卮,那么锤的容量应和卮相当。《玉篇》:“卮,酒浆器也。受四升。”因此,锤的容量也应在四升左右。

盏:盏也是《聊斋志异》中常用的饮酒器,如卷二《陆判》:“易盏交酬,始询姓氏。

”卷二《凤阳士人》:“士人亦执盏酬报。

”卷三《道士》:“酌以玻璃盏。

”卷三《白于玉》:“白令一酌一唱,紫衣人便来把盏。

”卷五《秦生》:“取盏将尝,妻苦劝谏。

”卷十《真生》:“以小盏捐取入壶,并无少减。

《博雅》释盏曰:“盏,杯也。

”《扬子·方言》:“赵魏之间或曰盏。

”注曰:“酒盏,最小杯也。

”由此可见,盏是非常小的杯子,类似我们今天的小酒盅。

碗:《聊斋志异》中,还有几处写到用碗饮酒,如卷八《霍女》:“少年以巨碗行酒,谈吐豪放。”卷十二《二班》:“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卷十二《苗生》:“苗以羹碗自吸,笑曰:‘仆不善劝客,行止惟君所便。”

碗一般是盛食物用的,在仰韶文化中就已出土了彩陶碗。直到今天,碗还在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碗容量较大,并且比觥、锤等饮酒器更具平民色彩,因此《聊斋志异》中所写用碗饮酒者,通常都是下层人物,性格豪爽,并且酒量很大。

特别有意思的是,《聊斋志异》中还描写了一些别具一格的酒器,如荷叶杯、鹦鹉杯,甚至女子所穿的鞋子都可以用来饮酒。

1、荷叶杯

《聊斋志异》卷五《狐梦》是蒲松龄叙述自己的友人毕怡庵奇幻遭遇的一篇故事。

毕怡庵被心仪于他的狐女三娘引至大姊的筵席中,众狐女有意将毕灌醉,诡计频出。

先是大姊“摘髻子以劝”,“视髻仅容升许;然饮之,觉有数斗之多。

比干视之,则荷盖也。

”荷盖盛酒颇多,毕以之饮酒,当然醉得快了。

大姊使用法术将荷盖变成髻子状令毕饮酒,就是一种荷叶杯。

荷叶被文人雅士当做杯子饮酒,有两种饮法。

一种是取连茎荷叶,将酒注于叶中,因茎内中空,将茎叶连接处刺穿,用嘴一吸,荷叶中的酒就顺着长长的茎管流下,类似今天的漏斗。

宋代王说《唐语林·雅量》载:“(李宗闵)善饮酒,暑月临池,以荷为杯,满酌酒,密系持近口,以箸刺之而饮,不尽再举。

”这种饮法比较费力,因而少有人用之。

另一种要方便得多,直接将荷叶剪成杯状,下留少许茎以便于把持,荷叶碧绿清香,酒液注于叶中,映其绿意,染其清香,更增酒美。此法既简便易行又潇洒放达,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美中不足的是,荷叶只有夏天才有,以真荷叶做杯容易受到季节、地域的限制,因此人们又仿照荷叶用其他材质制成荷叶杯,较常见的是玉质或琉璃质。

2、鹦鹉杯

《聊斋志异》卷十二《丐仙》中,自称为“陈九”的丐仙为报答高玉成的厚遇,在高家的花园中宴请他。酒宴开始后,陈九施展神通,“诸鸟进馔,往来无停翅;珍错杂陈,瞬息满案,肴香酒冽,都非常品。”高酒量甚大,陈便令取大爵,“忽见口边烟烟,有巨蝶攫鹦鹉杯,受斗许,翔集案间。”

这里的鹦鹉杯,指的是以南海所产鹦鹉螺壳制成的酒杯。据《南方异物志》介绍,这种海螺形状和色彩特别像鹦鹉,故以为名。大约公元四世纪后,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岭南异物纷至沓来,鹦鹉杯等南海特产也逐渐受到中原地区上层社会的青睐。

东晋初,广州刺史陶侃献给成帝一只鹦鹉杯,受到皇帝的喜爱。《宋书·张畅传》亦载:“螺杯、杂粽,南土所珍,镇军今以相致。”这里的“螺杯”,也是鹦鹉杯。

鹦鹉螺的壳外有暗紫色或青绿色的斑纹,壳内光洁如玉。以此螺制成的鹦鹉杯,往往非常讲究,琢磨细致,镶金嵌银;由于螺腔蜿曲,蔽穴幽深,饮酒时不易一倾而尽,因此人们又称它为“九曲螺杯”。由于鹦鹉杯华美贵重,除了在上流社会的宴席中饮酒用外,在祭祀中也常用它当做礼器。

3、鞋杯

《聊斋志异》中的鞋杯同样出现在卷五的《狐梦》中。

大姊劝酒后,二姐又拿出一个口脂合子劝妹夫毕怡庵饮酒。

“(合子)大于弹丸,酌曰:‘既不胜酒,聊以示意。

’毕视之,一吸可尽;接吸百口,更无干时。

”这时,三娘“在旁以小莲杯易合子去”。

“毕持杯向口立尽。

把之腻软;审之,非杯,乃罗袜一钩,衬饰工绝。

二娘夺骂曰:‘猾裨!

何时盗人履子去,怪足冰冷也!

’遂起,入室易舄。

文后注释曰:“罗袜,指绣鞋。曹植《洛神赋》: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准确地说,该故事中的“罗袜”即“履子”“舄”,亦即女子所穿的“弓鞋”。

古时女子缠足之俗,始于南唐李后主的妃殡窗娘“莲台起舞”的传说,北宋以后广为流行,后世因称女子的小脚为“三寸金莲”,所穿的鞋子叫做“弓鞋”。

元明以来,在“三寸金莲”以小巧为美的畸形审美观的影响下,在某些文人、官宦、富商的酒宴上,又开始流行在绣花弓鞋里放置酒杯饮酒的风俗,称为“鞋杯”。

元代刘时中有一首专门描写鞋杯的散曲:“帮儿瘦弓弓地娇小,底儿尖恰恰地妖烧。便有些汗浸儿酒蒸作异香飘。潋艳得些口儿润,淋艳得拽根儿酒,更怕那口唵喒的展婉了。”

并且很多名人也都有以鞋杯饮酒的癖好,元代诗坛领袖杨维祯就是如此。在这个故事中,三娘因担心丈夫醉酒,所以悄悄地偷了二娘的绣鞋,把它变成了酒杯;因为是穿在三寸金莲上的绣鞋,所以叫做“小莲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202181029b57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