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主持殿试的人,历史上谁主持过殿试?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后来武则天把这个方式发扬光大,亲自监考在载初元年(690年)搞了一次几万人的大殿试,后来的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制度,科举分为了乡试、会试和殿试,基本上约等于现在的考高中、考大学和名牌大学择优批的那种感觉吧,基本上会试考上了就可以当官了,会试考上了再通过殿试来对会试合格区别等,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但在这里大家可能有个误区,以为殿试就是电视里演的一帮人到金銮殿上皇帝出题一问一答,其实不是的,殿试其实就是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或监考,类似于现在校长的感觉,参与考试命题,可能考试前还做个报告鼓励鼓励学生之类的,并不一定是像面试一样的形式的,所以你要是问谁主持过殿试,那基本宋朝以后形成了殿试的制度后,基本上大部分的皇帝应该都算是主持过吧

殿试是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持考试的。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公元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后来武则天把这个方式发扬光大,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科举殿试是皇帝主持进行的。殿试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宋初的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主考官一般为皇帝

殿试考试名义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另有提调、监试、受卷、收掌、弥封、印卷、巡绰、供给、写榜各官,分别负责殿试的各项工作。

正式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各位学子要县试、府试、院试层层过关。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殿试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殿试是古代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一般由皇帝主持,有时也可以由皇帝委派大臣主持。

在古代的时候,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那就是殿试,因为他是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由君王亲自主持的一场考试。通过殿试以后,就可以步入仕途了。

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高考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古代也是同样的,在古代的时候,科举考试一共有三个等级,那就是乡试,会试,还有殿试。

一,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然而殿试是北宋时期赵匡胤所创立的。

一开始的时候科举考试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乡试”,另一个是“省试”,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新的科考制度,增加了“殿试”,一开始的时候乡试每年都举办一次,后来变成了三年举办一次,一般都是在当地举行。

二,“殿试”作为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是由君王亲自监考的。

这三个级别的科举考试都是一层一层来的,就好像我们上学升级一样,在乡试中合格的考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省试,同样在省试考试中合格了才有资格进入殿试,省试是由礼部来主持的,一般是在1月份或者是2月份举行。

在省试中被录取以后都有资格参加殿试了。

殿试是由君王亲自监考的,是对在省试中合格的考生所进行的一场复试,同时也是这三个级别里最高级别的一场考试,不仅是由君王亲自监督,同时也是在皇宫里举行的一场考试。

三,只要是参加了殿试,就没有落选一说了,只是按照成绩,进行最后的排名。

宋朝的时候,参加殿试者因为“五甲”,一二名是进士及第,三四名是进士出身,第五名是同进士出身。后来到了明朝清朝的时候,五甲变成了三甲,一甲有三个,分为状元,榜眼,还有探花,他们都是进士及第,而二甲,三甲没有变化。排好名以后,再进行黄榜公布,也就是考生们所期待的“金榜题名”。

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1057年,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可谓是群星云集竞争太过激烈,史书记载,苏轼位列乙科四甲。

乙科(第二、三、四甲)的排名是第4名到第261名。如果将这三甲每一甲人数视为等同的话,每一甲约有86人。乙科第二甲就是第4到90名,乙科第三甲就是第91名到177名,苏轼所在的乙科第四甲就是178名到261名,更具体的名次就无法考证了。

唐朝张庭玉大臣主持过殿试

殿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主持,有时皇帝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殿试由皇帝主持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取了功名的人分别称为秀才、举人、进士。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的三人在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殿试是古代科举最高等级考试,为女皇武则天首创,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是丞相主持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复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殿试也由此成为科举的一种常态。

从广义上来讲,正式开创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

武则天。

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即将称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自此始。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

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会试概念:

乡试后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最早就由唐太宗李世民设主的。他曾在主持殿试时,看到考生们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才英雄尽入吾掌中矣。

1865年,蒙古人崇绮殿试以一甲一名及第,摘得状元桂冠。他能成为状元,有偶然性。

康熙曾规定,在乡、会试中,八旗子弟不列第一名,此即“旗不点元”之制。当年实际主持殿试的是慈禧太后,可能因为业务不熟悉,她因喜欢崇绮文笔,误打误撞将他钦定为状元。崇绮是参加汉文考试夺魁的唯一八旗子弟,深受读书人称道。

纪晓岚和刘墉还有张廷玉和于成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1807301073f2sg.html

为您推荐